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2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5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1.
摘要 目的:探究江苏省2017年至2019年度艾滋病哨点监测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reponema Pallidum,HIV)感染状况,以期为制定对应的疾患干预手段提供临床数据支撑。方法: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2版)》对入组的900例个体开展相关问卷调查,并对入组对象进行HCV、TP以及HIV感染血清学检测,分别统计3年总体感染情况、年度感染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情况以及合并感染情况。结果:(1)性工作者HCV、TP以及HIV感染率分别为3.00 %、4.00 %和9.00 %,吸毒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3.00 %、73.00 %和13.00 %,孕产妇感染率分别为1.00 %、0.67 %和1.33 %,比较显示,吸毒人群HCV、TP以及HI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类人群(P<0.05);(2)就各年度不同人群HCV、TP以及HIV感染率开展年度横向比较显示,不同年度不同人群的HCV、TP以及HI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HCV、TP以及HIV感染率开展比较显示,吸毒人群中≥50岁HCV和HI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性工作者中18~20岁HI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合并感染情况分析显示合并TP以及HIV感染率要高于其他合并感染。结论:吸毒人群是江苏省HCV、TP以及HIV感染高发群体,以≥50岁年龄段感染率最高,总体来看HCV、TP以及HIV感染率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但仍应该加强对上述疾患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2.
为了解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趋势。利用1951~2007年采集于黑龙江省的188种植物标本信息,分析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变化与年均温、上年均温和春季、夏季、秋季均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42.0%以上植物的花期与气温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这些植物中,25%以上物种的相对采集时间指数与年均温、上年均温及各季节均温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关系,且多为草本植物。其余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的相对采集时间指数与年均温、上年均温及各季节均温多呈显著负相关(P<0.05),如春季均温每升高1℃,木本植物花期平均提前12.65%。年均温、上年均温和春季、夏季、秋季均温每升高1℃,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分别整体提前4.47%、7.08%、3.87%、5.84%和6.73%。花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在短花期植物中相对明显。相较于春季、秋季及年均温,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对夏季均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3.
报道贵州省藜芦科一新记录属——白丝草属Chamaelirium Willd.,一新记录种——中国白丝草Chamaelirium chinense (K. Krause) N. Tanaka,并对该种的形态特征、生境、分类变动进行描述及讨论。  相似文献   
54.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安徽4个不同地区石菖蒲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安庆及芜湖地区石菖蒲挥发油中依次分别鉴定出45、52、48、54种化合物,共同化合物为25种,各产地已鉴定的25种共同化学成分含量分别占各自总成分的93.27%、84.75%、90.73%、92.84%,其中含量最高的β-细辛醚含量占比依次为54.73%、50.12%、57.24%、60.15%,其次α-细辛醚依次为32.18%、30.14%、28.15%、26.15%,4个地区石菖蒲挥发油中均不含黄樟醚。不同地区石菖蒲中挥发油化合物存在一定差异,安徽地区石菖蒲安全性均较高且大别山区石菖蒲最为优质。  相似文献   
55.
Seladonia (Pachyceble) henanensis sp. n., is described from Henan Province, the eastern-central part of China. This species is separated from its allied species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head broad in female, inner hind tibial spur of female with 7–8 slender teeth, T1 basolaterally with appressed hair tuft in both sexes, and genitalia with long and large lower gonostylus in male. Important taxonomic characters are illustrated with photograph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and line drawings.  相似文献   
56.
江西武夷山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组于2018年1月在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捕获到1只雄性蝙蝠,采用传统形态分类并结合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对该蝙蝠进行物种鉴定。其主要特征为: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38.29mm;外耳廓呈方形,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屏呈现三角形,无耳突;背毛和腹毛黑棕色且毛尖偏白色;头骨从吻端均匀上升,颅顶点隆起不明显,整体较为扁平;颧弓纤细,矢状嵴与人字嵴隐约可见,齿式为2.1.2.3/3.1.2.3=34。根据其外部形态、头骨特征及基于Cytb和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将该蝙蝠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为中国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7.
2010年7月~2012年8月,在贵州省荔波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时,分别在板寨、瑶山、翁昂和洞塘采集到游蛇科蛇类标本共5条,经分类鉴定为锦蛇属(Elaphe)的百花锦蛇(E.moellendorffi),为该物种在贵州省内首次发现,增加了其在国内的分布点.  相似文献   
58.
2011年7月 ~ 2012年9月,在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坪阡村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拍摄到一批鸟类生态照片,经鉴定其中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为湖北省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59.
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在12个县市选取浙江省2009年CFI体系的95个杉木林样地,根据样地平均木,在样地外围相似地段确定解析木共计95株,联立树高曲线方程和生物量模型,同时使用已公开发表的20个杉木生物量模型进行估算,由单株累加获得CFI系统样地的生物量,计算样地生物量与蓄积之比即BEF,建立BEF与林分蓄积之间的关系.根据2009年浙江省CFI体系数据,推算全省杉木林BEF为0.7453t/m3,杉木林总生物量为3721.54万t,不确定性为5.739%;使用IPCC(1996)的碳密度缺省值(0.50)计,生长1 m3杉木吸收CO2 1.3663 t.  相似文献   
60.
林彰文  林生  顾继光  胡超 《生态学报》2013,33(4):1186-1194
为探讨浮游植物群落对海南省小水电建设的响应,分别在海南省主要河流的上游支流已建小水电的蓄水水域与河道、规划(未建)小水电河段采集浮游植物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62个属178种,曲壳藻(Achnanthaceae)、异极藻(Gomphonema)、菱形藻(Nitzschi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席藻(Phormidium)、颤藻(Oscillatori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平裂藻(Merismopedia)、舟形藻(Navicula)为主要的优势藻类,浮游植物丰度在5.1-163.6×104个/L之间,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73-4.53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小水电建设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多样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就浮游植物优势种而言,规划小水电河道以蓝藻及部分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已建小水电河道曲壳藻、异极藻、菱形藻等大型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浮游植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上,未建小水电河道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高,且种属分布更加均衡,而已建设水电站均趋向某一类藻占主导优势种.就浮游植物丰度而言,规划小水电河道浮游植物丰度均保持在20-30×104个/L内,已建小水电河段浮游植物保持在5-160×104个/L内且浮游植物丰度差异性较规划小水电大,小水电建设促进了浮游植物丰度的提升,但降低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衡性.虽然存在水电站阻隔,同一河流水系浮游植物种属来源仍可表现一定的趋同性,梯级水电特别是相邻水电间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