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肖永红  柳丰  贺一原  杨海明 《昆虫学报》2007,50(12):1239-1246
定量评价农药对天敌的影响是IPM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天敌的捕食量缺乏有效的定量测量方法,农药对天敌摄食功能影响仍处于定性水平的研究,误差基数较大。本文采用一种定量的测定方法——荧光物示踪法,以稀土元素铕作为荧光示踪物质,定量地测定了食虫沟瘤蛛在重复接受噻嗪酮喷施后,其存活个体在药后13天内摄食量的变化趋势,且把药后食虫沟瘤蛛的死亡率加以考虑,计算药后整个试验食虫沟瘤蛛群体的摄食量变化。结果表明:任何浓度任何一次施药后2天左右食虫沟瘤蛛存活个体的捕食量均急剧下降;药物浓度较低时,第1次施药对食虫沟瘤蛛的影响最大;药物浓度较高时,食虫沟瘤蛛存活个体药后摄食量恢复周期较长。药后一段时间内整个食虫沟瘤蛛种群的摄食率相当低下,高浓度农药处理的食虫沟瘤蛛组3次施药后13天内的平均种群摄食率只有正常状况下的1/4左右(24.44%),推荐浓度及低于推荐浓度的食虫沟瘤蛛种群摄食率也仅为对照组的1/3左右(38.69%,36.52%)。因此在对水稻虫害防治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数量的调控作用;当害虫数量超过经济阈值而必须施药时,也应当掌握农药用药剂量和次数的尺度,以利于食虫沟瘤蛛等稻田天敌的生理恢复和群落重建。  相似文献   
42.
Abstract. 1.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both direct interactive effects and those induced through previous feeding, on the dispersal capability (proportion of macropterous adults) and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time and survival) of two wing‐dimorphic planthoppers,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two pests of rice throughout Asia. 2. An asymmetric effect of inter‐specific crowding on dispersal capability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planthoppers. With density controlled, the proportion of macropterous adults in N. lugens was higher when raised in mixed populations with S. furcifera than in pure cultures comprised of conspecifics, suggesting that interspecific effects on dispersal capability are stronger than intraspecific effects. In contrast, interspecific effects on macroptery (%) were weaker than intraspecific impacts for S. furcifera. 3. This trend was parallelled by adverse competitive effects on survival, with interspecific effects stronger than intraspecific impacts for N. lugens and intraspecific effects stronger for S. furcifera. 4. Crowding also affected the incidence of macroptery indirectly through feeding‐induced changes in plant physiology. Rearing N. lugens on plants fed on previously by heterospecifics resulted in a higher incidence of macroptery in females and protracted development than for N. lugens raised on plants fed on previously by conspecifics. By contrast, the intraspecific effect of previous feeding was stronger than the interspecific effect in S. furcifera, with higher macropter production and prolonged development occurring on plants exposed previously to conspecifics. 5.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between herbivorous insects, both direct and via feeding‐induced changes in plant physiology, can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performance and survival and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flight‐capable adults that can disperse.  相似文献   
43.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 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 22. 1%和 398. 1%;排除试验使 白背飞虱的增殖、雌性率和雌虫短翅率各下降 8. 8%、20. 8%和 48. 0%;种间作用对增殖。 性比和翅型产生正的或负的效应.文中还讨论了种间作用存在的意义和方式.  相似文献   
44.
To elucidate the probing stimulants in rice plants for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bioassay-guided separations were conducted, which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four active compounds. Using NMR and LC-MS spectra,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s isoorientin 2″-O-(6?-(E)-feruloyl)glucoside, isoorientin 2″-O-(6?-(E)-p-coumaroyl)glucoside, tricin 5-O-glucoside, and isoscoparin 2″-O-(6?-(E)-feruloyl)glucoside.  相似文献   
45.
【目的】武陵山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频繁暴发,给当地的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明确其大发生的机制,对于实现精细化异地预测和综合治理至关重要。【方法】用WRF模拟风温场,用HYSPLIT模拟迁飞轨迹,对武陵山区2007年白背飞虱多个灯诱高峰的虫源分布和降落机制进行不同尺度的模拟分析。【结果】(1)西南低空急流是武陵山区白背飞虱早期种群形成的首要条件,降水、低温屏障、下沉气流和地形阻隔是造成此次洪江早期种群大发生的主要原因。(2)2007年主害期,我国南方的大面积高温干旱天气刺激了白背飞虱的大量外迁,为武陵山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虫源;连续多日的降水致使迁入种群大量聚集降落,同时也使得本地外迁种群迁出受阻,从而造成了武陵山区白背飞虱种群的大发生。(3)地形引起的垂直涡旋等小气候变化是造成不同站点间迁入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涡南下的冷气团常在武陵山区上空交汇,形成大范围长时间的强对流天气,加之该地区西南低涡的强辐合作用,从而造成了2007年武陵山区白背飞虱种群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46.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非靶标昆虫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霞  程家安  娄永根 《昆虫学报》2006,49(5):786-791
通过室内饲养实验及水稻氨基酸和碳、氮含量测定,比较研究了转cry1Ab水稻克螟稻 (KMD1和KMD2)与其亲本秀水11对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克螟稻为食可对白背飞虱的产卵期和每雌产卵量产生一定影响。 以KMD2为食的白背飞虱的产卵期为7.6天,每雌产卵量为95.0粒,均显著低于以母本秀水11为食的白背飞虱的12.7天和167.5粒。但是,以KMD1为食的白背飞虱仅产卵期(8.6天)显著变短, 其每雌产卵量与以其母本秀水11为食的白背飞虱无显著差异。稻苗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KMD2引起白背飞虱种群生殖力显著下降可能与其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和丙氨酸含量的显著下降以及谷氨酸含量的显著上升有关。因此,转cry1Ab水稻可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产生影响,但其影响因转cry1Ab水稻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47.
三种稻飞虱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研究了酵母类共生菌在3种稻飞虱成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形态特性以及种类和组成.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3种稻飞虱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有大量酵母类共生菌,且以出芽进行无性繁殖,并伴有菌胞的出现.3种稻飞虱成虫体内共生菌的形态和组成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大,以梭形、杆状和卵形为主,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30.7%、53.5%和15.1%;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小,以卵形为主,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93.4%和94.7%.此外,褐飞虱成虫体内的各类共生菌都显著大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虫体内的同种类型个体,且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同种共生菌个体大小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8.
采用Taylor幂法扩散法和Iwao回归法分析了云南元阳哈尼梯田1400~2000m海拔16个哈尼族传统水稻品种田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1~3龄若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背飞虱1~3龄若虫在不同海拔、不同水稻品种田均呈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其负二项分布的公共K值为3.53,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白背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Iwao直线回归方程拟合公式为m*=3.96+1.09m(R=0.97),Taylor幂拟合公式为lg(V)=0.28+1.34×lg(m)(R=0.85)。其中,在1400~1500、1501~1600、1601~1700、1701~1800、1801~1900和1901~2000m海拔梯田稻田中,白背飞虱若虫平均拥挤度分别为10.74±0.83、23.67±3.50、21.64±6.02、47.10±5.71、52.59±12.75、13.72±3.14,差异显著(F=5.77,P<0.01),其中在1701~1800和1801~1900m海拔稻田中白背飞虱平均拥挤度最高,表明在该海拔处白背飞虱在稻丛上分布较为集中,而在1400~1500和1901~2000m海拔稻田中平均拥挤度最低。根据空间分布型参数,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1905.43x+34.57,n=476x.36+8.64,该模型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当白背飞虱虫口密度为5、10、20头/丛时,分别取样30、20和15个样方。  相似文献   
49.
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土壤动物、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凋落叶、土壤动物、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3种微量元素在凋落叶、土壤动物和土壤中含量排序均为Mn>Zn>Cu.不同环境组分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其中,Mn的含量为土壤>凋落叶>土壤动物;Zn的含量为土壤动物>凋落叶、土壤;Cu的含量为土壤动物>土壤>凋落叶.阔叶凋落叶中微量元素变化幅度大于针叶凋落叶.不同土壤动物对不同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蚯蚓体内Mn含量最高,蜈蚣体内Zn含量最高,而马陆体内Cu含量最高.土壤动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均与环境本底值、凋落物分解速度、土壤动物食性以及对微量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富集作用等有关.3种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均是土壤层(5~20 cm)大于腐殖质层(0~5 cm),不同土层中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50.
水稻品种抗性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TN1、N22、AsD7和Ptb33等4个抗虫性差异明显的水稻品种测定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它们上面的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以及后代种群数量表现。结果表明,Ptb33通过减少2种飞虱的栖息率、落卵量,降低卵和若虫存活率,延长若虫的发育时间,抑制后代的种群数量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抗性。N22对白背飞虱、AsD7对褐飞虱的后代种群建立与发展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2种飞虱在TN1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