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成像(speckle tissue imaging,STI)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左室节段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7例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我院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72小时、1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常规超声心动指标E/A及LVEF,并用STI技术测定左室基底部及心尖段的旋转角度及解旋角度.结果:PCI术后患者基底部与心尖部心肌节段旋转及解旋角度均显著提高(P均<0.05),但LVEF仅在术后六个月较术前提高(P<0.05),其余时间的E/A及LVEF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患者左室功能改善,表现在心肌节段旋转解旋角度提高,二维STI技术可定量评价PCI患者左室心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2.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痛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同时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们对冠心病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痛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以影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但是迄今为止,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发病中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认为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破坏凝血纤溶系统、影响糖、蛋白质、脂质代谢等方面有关.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因此,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痛的关系作一综述,从而为临床更好的防治冠心痛提供相关的资料.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心电图ST-T的动态改变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有ST-T段改变的患者,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电图状态,并重点监测ST-T改变的动态情况,并回归性分析及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心电图ST-T改变有动态变化率的冠心病确诊率为67.9%,明显高于无动态变化组32.3%的确诊率。两组确诊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有动态改变的ST-T段改变能提高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确诊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PA)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lpha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以期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 2012 年8 月到2014 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8 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C 良好40 例、不良48 例),均采集 外周血测定EPC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并用ELISA 法检测其血浆SDF-1alpha 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和Pearson 检验分析CCC良好 与不良者各指标间及与CCC 分级的相关性;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6 组,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 液,培养7 天后体外测定EPCs 数量以及生成血管的能力,并通过ELISA 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 的蛋白水平。结果:CCC 不 良组EPCs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及SDF-1-alpha水平均明显低于CCC 良好组(P<0.05)。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循环EPCs 数量以及 SDF-1alpha水平均与CCC分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r =0.72、0.67、0.79,均P<0.05);循环EPCs 数量、SDF-1alpha水平以及体外生成血 管能力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 =0.78、0.62,均P<0.05)。与PBS、SDF-1alpha+ AMD3100 及SDF-1alpha+ KI8751 干预物质比较,SDF-1琢 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提高EPCs 数量、增强其体外生成血管的能力及VEGF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循环EPCs及SDF-1琢与CCC 形成有关,VEGF可能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缺点、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和回顾2012.06-2015.06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收治的共计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严格的进行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其中椎间盘镜组共纳入患者46例,椎间孔镜组患者共纳入患者7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以上的术后随访,记录和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并发症等指标。并通过Macnab腰椎功能评分等对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两组患者在疼痛评分及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且两组之间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间孔镜组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总花费等指标中要优于椎间盘组(P0.05)。但在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作为脊柱微创手术,能够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程度较高,各有其优劣性,在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46.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数据与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冠心病潜在致病基因。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GWAS数据,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进行疾病风险打分,依据特定距离阈值内的SNP-SNP互作关系,筛选出疾病相关SNP显著风险模块,识别潜在致病基因。结果:设定阈值20kb,经筛选获得279个SNP显著风险模块,映射到79个基因,文献验证率为71.01%。结论:基于SNP互作识别的潜在致病基因,能更加准确的分析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7.
目的: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行冠脉造影检查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冠脉动脉照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主支狭窄程度大于等于70%的入选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照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主支狭窄程度小于20%的为对照组,共入选568名冠心病患者以及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529名对照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测序的方法分析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II型,ID型和DD型)在我们入选的568例冠心病组分布频率分别为50.3%,30.3%和19.4%,而在我们入选的524例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57.7%,31.2%和11.1%,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可能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了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的变化仍然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预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发生。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早期预判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adverse outcomes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he bypass grafts harvested from patients with DM tend to go into spasm after their implantation into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To clarify the contribution of 5-hydroxytriptamine (5-HT) and angiotensin II (AngII) in the bypass graft spasm, we examined the contractile reactivity to 5-HT or AngII of isolated human endothelium-denuded saphenous vein (SV) harvested from DM and non-DM patients. The 5-HT-induced constriction of the SV was significantly augmented in the DM group than in the non-DM group, which is similar to our previous report. AngII-induced constriction of the SV was also significantly augmented in the DM group than the non-DM group. Especially in the non-DM group, the AngII-induced maximal vasoconstriction was markedly lower than the 5-HT-induced one. Meanwhile,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AngII-induced vasoconstriction in the DM group to the non-D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5-HT-induced vasoconstric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5-HT is a potent inducer of SV graft spasm in both DM and non-DM patients, while AngII is a potent inducer of SV graft spasm only in patients with DM. Furthermore, the protein level of AngII AT1 receptor (AT1R), but not the protein level of 5-HT2A receptor, in the membrane fraction of the SV smooth muscle cells of DM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non-DM pati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sm for hyperreactivity to AngII in the SV from DM patients is due to, at least in part,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AT1R on membrane of the SV smooth muscle cells.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经皮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4月到2015年4月我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16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TVE组(行PTVE治疗)141例和TIPS组(行TIPS治疗)28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两组Child-Pugh评分、白蛋白以及直接胆红素,并比较两组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TIPS组术后门静脉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TVE组及TIPS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直接胆红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E组术后1年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和TIP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S组术后白蛋白有所升高,但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E组术后各时间Child-Pugh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S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Child-Pugh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E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TIP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VE和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相当,TIPS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PTVE能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改善患者Child-Pugh评分。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C型臂透视2D导航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型骨折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二维透视导航辅助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治疗C型(Tile分型)骨盆骨折患者22例,其中交通伤16例,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2例。伤后就诊时间5 h~12d(平均20 h)。按照骨盆骨折Tile分型:B3.3型1例,C1.2型8例,C1.3型12例,C3.3型1例。其中伴有休克2例,腹部损伤3例,尿道损伤4例,脊柱损伤5例,骶神经损伤1例,胫骨骨折2例。结果:建立导航系统耗时13~30 min(平均18.50±6.20 min),每枚螺钉置入耗时15~25 min(平均17.50±7.20 min),置入每枚螺钉出血量约20 m L。所有患者螺钉置入位置均较满意,无穿透椎弓根或椎体骨皮质进入骶孔、骶管和前方的盆腔等现象出现,无伤口感染发生。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15例,良5例,可2例。采用Majeed评分行功能评价:优13例,良6例,可3例。结论:采用导航下骶髂螺钉固定技术能够有效恢复骨盆后环稳定性,但需要手术者熟练掌握骨盆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有效增加手术准确性,避免副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