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二尖瓣瓣环早期血流速度与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技术测量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和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之间的相关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各种状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维斑点成像(speckle tissue imaging,STI)技术左室整体应变率指标E/E’及组织多普勒技术在估测心衰患者左室充盈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7例2010年3月~2012年10月于我院ICU证实为心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行超声检查及肺动脉楔压测量,依此分组为PCWP升高组(n=32)和PCWP正常组(n=15),并设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n=33),记录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指标和组织多普勒技术指标以及常规超声指标.结果:由STI技术测得的E/E’VEL-ST和E/E’SR-ST与PCWP有显著相关性,TDI技术测得的E/E’VEL-TD仅显示弱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PCWP升高的患者各变量值均有显著升高.结论:STI技术指标(E/E’SR-ST)是估测左室充盈压升高的强有力且无创的替代指标.在ICU患者中,E/E’SR-ST显示出与PCWP更好的相关性,比TDI的技术指标更精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成像(speckle tissue imaging,STI)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左室节段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7例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我院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72小时、1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常规超声心动指标E/A及LVEF,并用STI技术测定左室基底部及心尖段的旋转角度及解旋角度.结果:PCI术后患者基底部与心尖部心肌节段旋转及解旋角度均显著提高(P均<0.05),但LVEF仅在术后六个月较术前提高(P<0.05),其余时间的E/A及LVEF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患者左室功能改善,表现在心肌节段旋转解旋角度提高,二维STI技术可定量评价PCI患者左室心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DI的时间间隔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再入院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2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的162例CHF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并进行随访,平均287±196天.记录常规超声心动指标和TDI时间间隔指标包括收缩时间ST、射血时间ET、充盈时间FT、等容收缩时间ICT、并计算ICT/ET和心肌组织性能指标([ICT+IRT]/ET).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DI时间间隔参数如ET、ST、FT和ICT/ET,与CHF患者随访期间再住院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T和ST是CHF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和P<0.01.结论:TDI评估的时间间隔有助于预测受试者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FLS)细胞中筛选并鉴定盘状结构域受体2(DDR2)的相互作用蛋白,并研究其对FLS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免疫沉淀结合SDS-PAGE分离鉴定DDR2互作蛋白波形蛋白,进而采用免疫沉淀和激光共聚焦实验,进一步验证波形蛋白是DDR2的相互作用蛋白,最后采用Transwell实验考察波形蛋白对RA FLS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Ⅱ型胶原刺激引起RA FLS细胞中DDR2的磷酸化水平升高,DDR2被活化,活化前后共有8个DDR2相互作用蛋白发生变化,经质谱分析,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波形蛋白和膜联蛋白A2;在HEK293T细胞中,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Fc DDR2与波形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在RA FLS细胞中,DDR2和波形蛋白存在共定位;下调RA FLS细胞中波形蛋白的表达后,细胞的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波形蛋白是DDR2的相互作用蛋白,Ⅱ型胶原可引起RA FLS细胞的DDR2磷酸化水平升高,并通过波形蛋白促进RA FLS细胞的侵袭。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小型的嗜肝DNA病毒,能够特异性地感染人肝实质细胞。HBV的易感性可以归于多个方面,包括细胞表面的受体以及细胞内的蛋白或其他因子,目前对HBV易感性的了解还有待深入。本课题利用课题组原有的HBV 5c3c载体和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的特性,构建了重组HBV载体5c3c-CD59-Flag-GPI和5c3cT-Flag-GPI,转染Huh7细胞后可以将Flag标签锚定在细胞膜上,且可利用Flag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分选。在回补HBV包膜蛋白的情况下,5c3cT-Flag-GPI能包装形成完整的重组HBV颗粒。本研究为后续优化重组HBV的包装效率,进而为HBV易感性研究提供工具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物氧还酶6(peroxiredoxin6,Prdx6)是一种双功能蛋白质,具有GSH过氧化物酶和磷脂酶A2活性。前期研究构建布鲁氏菌强弱毒株感染绵羊白细胞层SSH c DNA文库,发现Prdx6在不同毒力布鲁氏菌感染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达,推测Prdx6可能在布鲁氏菌感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RT-PCR技术,提取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总RNA,反转录制备c DNA,设计特异引物克隆Prdx6开放阅读框核酸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以镍柱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Prdx6蛋白,免疫家兔制备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鼠Prdx6兔源多克隆抗体,为后续进一步研究Prdx6蛋白功能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 GFE-1多肽与重组人肿瘤坏死子α(rmhTNF-α)融合蛋白(GFE-1-rmhTNF),研究该融合蛋白的体外活性和体内分布.方法:利用基工程方法,将人工合成的编码 GFE-1的寡核苷酸片段连接在 rmhTNF-α序列的3'端,转入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采用 Q-Sepharose FF 离子层析柱和 SP-Sepharose FF 阳离子层析柱纯化蛋白,SDS-PAGE 和 Western 印迹鉴定,测定该融合蛋白的体外活性,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构建了融合蛋白 GFE-1-rmhTN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体外活性实验显示,GFE-1-rmhTNF 对 L929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体内分布实验证实,GFE-1-rmhTNF 在小鼠肺组织的富集高肝肾组织.结论:构建了融合蛋白 GFE-1-rmhTNF,可显著杀伤 L929细胞并特异性富集小鼠肺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缓解-复发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进行病理学研究,为多发性硬化(MS)的研究提供据.方法:采用大鼠脊髓和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一次性注入 SD 大鼠双足垫和尾部,1周后半剂量注射进行一次加强,诱导大鼠发生 EAE;观察发病情况,HE 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监牢兰染色观察脱髓鞘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均未出现症状,HE 染色小脑及脊髓无炎性细胞浸润,监牢兰染色未见髓鞘脱失;模型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90%以上,HE 染色可见小脑白质及脊髓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监牢兰染色发现有大片髓鞘脱落.结论:用 SD 大鼠脊髓髓鞘蛋白和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可诱导同种 SD 大鼠发生缓解-复发型 EAE.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初步探究十五肽 BPC-157调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的信号通路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利用生物芯片筛选 BPC-157参与激活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途径,进而通过 real-time PCR 证实 BPC-157对候选信号通路中相关基的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采用 Western 印迹观察 BPC-157对候选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影响.结果:10μg/mL BPC-157作用 HUVEC 24 h 后,信号转导通路发现者芯片结果显示,与18条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96个关键基中分别有4个基的 mRNA 表达水平上调和下调,其中与 MAPK 信号通路相关的3个关键基 c-Fos、c-Jun 和 Egr-1的 mRNA 表达水平显著性上调;低剂量 BPC-157(1μg/mL)作用 HUVEC 12 h 后,能够促进早期即刻基 c-Fos、c-Jun 和 Egr-1的 mRNA 表达水平;10μg/mL BPC-157作用 HUVEC 30 min 后,可明显促进 ERK1/2、p38蛋白磷酸化.结论:BPC-157可能通过活化 MAPK 信号转导通路途径后,激活下游早期即刻基转录,启动靶基的表达,从而发挥促进 HUVEC 增殖、迁移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