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枣树(Ziziphus jujube Mill)是中国北方的一种重要经济林木。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是枣园的一种破坏性天敌。研究了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和日本龟蜡蚧雌成虫危害后与对照健康枣树相比挥发物的变化。枣树挥发物的收集采用顶空收集法,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来分析收集到的挥发物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MeJA处理的和蚧虫危害的枣树挥发物的化学组分在种类和含量上与对照相比都有所改变。其中MeJA处理的枣树样本中检测到22种挥发物,总挥发量为37347 ng/h;蚧虫危害的枣树样本中检测到24种挥发物,总挥发量为54292 ng/h;而健康的对照枣树挥发物中只检测到14种化合物,总挥发量也仅为18611 ng/h。经SPSS软件分析,MeJA处理部分和对照部分,日本龟蜡蚧危害部分和对照部分这两组之间都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在上述挥发物成分中,萜烯类、醇类、酯类的增加量在植物诱导化学防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化合物通常被认为是与吸引天敌昆虫相关的组分。  相似文献   
102.
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s,CPT,EC.2.3.1.2)在脂肪酸的β-氧化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内膜外侧的脂酰CoA经CPTⅠ催化与肉毒碱结合形成脂酰肉毒碱而得以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膜内侧的CPTⅡ催化下,脂酰肉毒碱上的脂酰基又转移到CoA上,重新形成脂酰CoA,成为β-氧化的底物.利用RT-PCR和SMART RACE的方法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肝脏中克隆了CPT I全长cDNA.该序列全长3007 bp,5′非翻译区166 bp、3′非翻译区477 bp、开放阅读框2364 bp,编码一个由78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89.60 kDa,等电点为8.85.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鲈鱼CPT I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与金头鲷(Sparus aurata)、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斑马鱼(Danio rerio)、人(Homo sapiens)、小鼠(Mus musculus)等 7个物种的同源性为93%~66%,其中与金头鲷同源性最高,为93%.用RT-PCR分析CPT I基因在10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肌、肾中有较高的表达,心、脑、鳃、肝、肠次之,眼、脂肪、脾表达最低.  相似文献   
103.
Aims Arbuscular mycorrhizae are formed between >80 % of land plants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This Botanical Briefing highlights the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strigolactones as a host-recognition signal for AM fungi, and their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e as well as in the seed germination of parasitic weeds.• Scope Hyphal branching has long been described as the first morphological event in host recognition by AM fungi during the pre-infection stages. Host roots release signalling molecules called ‘branching factors’ that induce extensive hyphal branching in AM fungi. Strigolactones exuded from host roots have recently been identified as an inducer of hyphal branching in AM fungi. Strigolactones are a group of sesquiterpenes, previously isolated as seed germination stimulants for the parasitic weeds Striga and Orobanche. Parasitic weeds might find their potential hosts by detecting strigolactones, which are released from plant roots upon phosphate deficiency in communication with AM fungi. In addition to acting as a signalling molecule, strigolactones might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fungal symbiotic signals called ‘Myc factors’ in AM fungi.• Conclusion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symbiotic signals open up new ways for studying the molecular basis of plant–AM-fungus interactions. This discovery provides a clear answer to a long-standing question in parasitic plant biology: what is the natural role for germination stimulants? It could also provide a new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beneficial fungal symbionts and of devastating parasitic weeds in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04.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田间条件下,比较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光合生理特性的结果表明:(1)金边黄杨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大叶黄杨,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无显著差异;(2)金边黄杨的光合能力显著低于大叶黄杨,表现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分别为大叶黄杨的54%和50%;(3)二者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金边黄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积分值分别为大叶黄杨的60%和75%。  相似文献   
105.
106.
刺参病害现状及其生物技术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扩大,刺参养殖的病害问题已严重阻碍刺参养殖业的发展,如刺参腐皮综合症、化板病、病毒性疾病等.综述了近年来刺参的养殖工艺和模式,以及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防治手段.并针对刺参防御系统的特点,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相应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对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指标和刺参幼参的生长代谢进行分析。方法在水温(16±1)℃的循环养殖系统中投喂不同的微生态制剂。结果30d实验结果表明:循环养殖系统具有一定自净能力,微生态制剂能够显著延长循环养殖系统的自净周期。其中“EM菌剂”在控制溶解氧含量等方面具有优势。结论复合微生态制剂“海微净水剂”和“hEM菌剂”在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和化学耗氧量等方面效果较单一微生态制剂“EM菌剂”效果好,并且刺参的生理活动也较强。此外“NEM菌剂”能够显著提高刺参幼参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8.
养殖刺参附着期“化板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查明养殖刺参附着期“化板症”的病原及其来源,并获得该病的治疗药物。【方法】分别对化板症状较为典型的3家育苗场的发病幼体进行病原学分析,对可疑病原进行人工回接感染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对各养殖场育苗系统,包括水源、养殖池水、池底污物、附着基板和饵料进行细菌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药敏测试。【结果】从所有病参中分离得到1种优势菌株,人工回接感染证明它对健康刺参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与自然发病刺参的症状相同。鉴定出“化板症”的病原为弧菌Vibrio sp.。养殖系统中除水源的细菌浓度没有超标污染 (<50 cfu/mL)外,其余均检出了大量细菌 (>1 × 105 cfu/mL);病原来源较复杂:水源、养殖池水、池底污物、附着基板和饵料均发现了病原菌,但病原菌浓度以饵料中最多,附着基板次之,水源中最少。萘啶酸等12种常用抗生素可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生长。【结论】“化板症”的病原为弧菌Vibrio sp.;饵料可能为“化板症”病原的主要来源;萘啶酸等12种常用抗生素可用于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9.
嫁接试验是研究结瘤自调控的有效方法。本文优化了百脉根的嫁接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初步研究了百脉根突变体rel3根瘤数目减少的机理。结果表明,rel3突变体根瘤数目减少的表型是由来自于茎的信号决定。  相似文献   
110.
低盐度可诱导鲈鱼胞浆型PEPCK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催化草酰乙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是糖异生途径的第1个限速酶.本研究用SMARTRACE技术从鲈鱼肝脏中分离克隆了PEPCK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2215bp,包含1个123bp的5′非翻译区和217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为1875bp,编码1个由62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理论分子量为69.1kD,等电点为5.87.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与其它动物的胞浆型PEPCK相似性很高,与黑鲷为94.2%,与大西洋鲑为86.4%,与人为75.9%,而与该鱼线粒体型PEPCK氨基酸同源性只有70.6%.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蛋白首先与其它动物的cPEPCK聚成一支,然后再与鱼类的mPEPCK成簇,认为该PEPCK属于胞浆型.同时用RT-PCR分析了PEPCK基因在10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只有在肝脏、消化道和肾脏有较高的表达.将鲈鱼从盐度为25的海水转入盐度为12的海水48h后,肝脏和肾脏的PEPCK基因表达有增加.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克隆的为鲈鱼胞浆型PEPCK,低盐度可诱导其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