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及其保护管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海军  何国建 《四川动物》1998,17(3):109-11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白河自然保护区的川金丝猴野外生态学进行阐述,对其种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评价。结合生态学和受迫因素提出了该保护区川金丝猴资源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92.
99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ss successes in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regionally, nationally or globally, a new instrument has been developed, the ‘Blue Lists’, ‘registers of those Red List species that show a durable overall stabilization or increase of abundance in the region (nation, world) considered’. ‘Blue Data Books’ inclu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species. For describing the overall change of abundance of every individual species six categories are defined.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NCT) on a species are evaluated using six additional categories. In a test area of 3 431 km2 in northern Switzerland, information was compiled on the change in abundance of the 708 Red List species of higher plants (spermatophyta) over the last 10-15 yr. Overall, 33% of these species showed a stabilization or even increase in abundance; these are Blue List species; ca.20% showed a decline and for almost 50% the change in abundance is not known. NC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more than 50 % of all the species, at least locally. For about a further 30%, the required NCTs are known but have not yet been tried out. If these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on a large scale, the decline of very many species in the test area could be stopped.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样方法的种间联结性研究多集中于群落不同层次联结性与相关性,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但对群落内物种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利用鹞落坪落叶阔叶林11.5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间隔5年(2016—2021年)的2次群落调查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 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鹞落坪落叶阔叶林群落树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进行分析。2021年与2016年比较结果表明:(1)群落优势种重要值增加,其中杜鹃、大果山胡椒和垂枝泡花树等灌木或小乔木数量急增导致累积重要值增加。(2)方差比率从1.35提升为2.87,总体正联结有了显著提高;χ2检验结果显示主要物种间正负关联种对比值由0.97提升为1.25,正关联种对开始占据优势。(3)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种对分别由132对和160对增加到152对和226对,种间相关性增强。(4)M. Godron稳定...  相似文献   
995.
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马麝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境结构、质量及分布是对区域内野生马麝进行成功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但迄今缺乏大尺度的马麝生境适宜性研究。利用实地调查得到的兴隆山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夏季分布点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地形、归一化植被指数、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等环境变量数据,进行野生马麝的夏季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野生马麝夏季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海拔、坡向、植被和河流,其贡献率分别达40.3%,23.4%,18.6%和10.9%;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夏季潜在适宜生境分布面积为123.34 km2,占整个保护区的41.11%,占保护区林地的61.92%;野生马麝夏季潜在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中部和西部,其中高适宜性生境约为保护区的4.47%,各适宜区间及适宜区之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连续分布。为加强对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种群及生境的就地保护,建议通过生境保育措施,提高野生马麝潜在分布区的生境适宜性,...  相似文献   
996.
梁启Shen 《生态科学》1993,(1):141-142
南岭保存了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一些矮林区,是世界同纬度仅存的绿洲。南岭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学上占很重要地位。建立国家级南岭自然保护区,需要深入地对区内的动物区系进行调查研究,开展科研和科学普及工作,出版有关刊物等。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究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植物习水杜鹃(Rhododendron xishuiense)种群现状,揭示该种群动态及濒危原因,加强对该种群的保护,在该保护区设置了13条样线,调查习水杜鹃在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对现存习水杜鹃分布地开展样地调查,采用4个多样性指数和Raunkiear生活型系统分析习水杜鹃分布群落的结构,通过空间代替时间得到种群年龄结构,据此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及4个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习水杜鹃种群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共有维管植物27科42属65种,其中种子植物24科39属62种,蕨类植物3科3属3种。以高位芽的物种数最多,有56种,占物种总数的86.15%,其次是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幼苗个体相对于整个种群数量较多;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个体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种群生存率持续下降,尤以中后期减少速度较快,种群衰退。习水杜鹃种群分布范围狭窄,分布群落物种多样性高,幼苗相对较多表现为增长型,但种群总量极少,且遭...  相似文献   
998.
999.
<正>竹子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物,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竹子生物量对大熊猫觅食乃至生存、繁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竹子生物量随竹子种类、竹株部位和龄级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具有明显差异(胡锦矗,1981;魏辅文等,1996)。截止目前,田星群(1989)等对秦岭大熊猫分布区的竹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黄华梨和杨飞虞(1990)、胡杰等(2000)分别对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内竹子种类、主食竹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在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中验证森林树木死亡是否受密度制约的影响, 我们在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1个100 m×100 m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样地, 用双变量函数g(r)(the pair-correlation function)研究了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死亡前(活树和枯木统称为死亡前树木)和死亡后(活树为死亡后树木)的分布格局。把样地中的锐齿栎分为幼树(1 cm ≤ DBH<10 cm)、小树(10 cm ≤ DBH<20 cm)和成年树(DBH≥20 cm)3个不同的生长阶段来研究密度制约对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1)死亡前锐齿栎在r>5 m尺度呈聚集分布, 死亡后幼树(1 cm≤DBH<10 cm)和成年树(DBH≥20 cm)在1-25 m尺度呈现随机分布, 死亡后小树(10 cm≤DBH< 20 cm)在r<1.5 m和2.5-4.5 m的尺度为随机分布, 在r>5 m的尺度呈聚集分布; (2)采用随机标签零模型和案例-对照设计的方法, 排除生境异质性影响后, 将幼树和小树的分布格局作为案例, 将成年树的分布格局作为对照, 并代表生境异质性的作用, 通过小径级树木与成年树分布格局的对比发现, 密度制约效应对死亡前后的锐齿栎分布格局均具有影响; (3)幼树和小树在成年树周围的分布死亡前为显著聚集分布格局, 死亡后剩余树木的聚集强度下降; 随着与成年树之间距离的增加, 死亡后的幼树(仅包括现存的活树)逐渐向随机分布格局演替。本研究初步表明锐齿栎空间格局受生境异质性的影响并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 排除生境异质性影响后, 锐齿栎死亡前后的空间格局受到密度制约的影响, 这一结果为Janzen-Connell假说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