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目的】对11种墨天牛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基因(COⅠ)进行比较并对墨天牛属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文测定分析了11种墨天牛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基因(COⅠ),并采用简约法和贝叶斯推论法构建了墨天牛属的分子进化树。【结果】序列比对分析得到470 bp大小的COⅠ基因片段,其中可变异位点169个(36.0%),保守位点301个(64.0%),转换/颠换的平均值(R值)为1.03,说明此段序列适合于分子进化树。利用不同系统发育重建方法得到的进化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同时结合形态学分类特征对墨天牛属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分子结果与形态分类结果相似。【结论】利用COⅠ基因构建的墨天牛属系统发育树是探讨墨天牛分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2.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其甲基化水平被发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有希望发现新的疾病亚型并建立有效的疾病预测预后方法。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之一模糊C-均值(FCM:Fuzzy C-means)适用于特征空间呈球形或椭球形分布的场景,缺乏普适性。而Illumina Golden Gate平台通过计算基因的各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百分比描述其甲基化程度,其值位于(0,1)之间,服从混合贝塔分布,不能直接采用FCM进行聚类分析。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KL特征测度的KL-FCM聚类算法,采用各样本间的K-L距离作为样本划分时的度量准则。最后,本文基于KL-FCM算法实现IRIS测试数据集和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数据的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以更低的计算负荷获得优于k-均值(k-means)和传统FCM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43.
生态旅游被视为解决保护和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展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的程度和方式还缺乏研究。为研究生态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是否会对滇金丝猴(Rinopithecus bieti)产生影响,2017年7月5日至2018年2月8日,在云南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游客噪声、观赏距离、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及其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结果显示,生态旅游行为显著增加了环境噪声值,向游客开放时段的噪声值(52.42 dB)显著高于非开放时段(47.51 dB),且游客数量越多噪声值越大;游客的观赏距离越近可见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越少,且不同观赏距离下可见的滇金丝猴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当观赏距离在11 ~ 15 m时,游客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最多(2 046只);在1 ~ 5 m的观赏距离内,不同年龄-性别组猴的理论可见数量不同,成年雄性猴的理论可见数量最高(2.9只),其次是青少年猴(2.2只),成年雌猴(1.8只)和婴猴(1.6只)最低。推测,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抵抗干扰的能力不同,成年雄性猴抗干扰能力最强,其次是青少年猴个体,成年雌性猴和婴猴抗干扰能力较弱。由此,本研究认为,现阶段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活动增加了环境噪声,且对滇金丝猴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游客观赏距离越近、游客数量越多,干扰越大。建议在未来的生态旅游过程中,严格设立游客观赏距离,且观赏距离应在10 m以上;设立标语,提醒游客保持安静,减少噪音,从而减少对滇金丝猴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4.
Zhang B  Tian F  Tan L  Xie D  Sun C 《遗传学报》2011,38(9):411-418
Tiller number and culm length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plant architecture and determinate grain production in rice.A line SIL046,derived from an introgression lines population developed by an accession of common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Griff.) and a high-yielding indica cultivar Guichao 2 (Oryza sativa L.).exhibits a higher tiller number and shorter culm length phenotype than the recipient parent Guichao 2 (GC2).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igh-tillering dwarf phenotype was controlled by a novel single recessive gene,referred to as the high-tillering dwarf3 (htd3),which located within the genetic distance of 13.4 cM between SSR makers RM7003 and RM277 on chromosome 12.By means of fine-mapping strategy,we mapped HTD3 gene within the genetic distance of 2.5 cM and the physical distance of 3100 kb in the centromere of chromosome 12.Further identification of HTD3 gene would provide a new opportunity to unco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m and tiller,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yields in rice.  相似文献   
145.
王丹  王孝安  郭华  王世雄  郑维娜  刘史力 《生态学报》2013,33(14):4409-4415
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长久以来这个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且争议较多.生态位理论或中性理论,或是二者的共同作用,这样的结论在不同的研究中都有印证.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的草地群落为例,对3种不同的草地群落(5a的弃耕地、阴坡和阳坡的草地)进行了野外群落学调查,采用Mantel test和主轴邻距法(PCNM)分析方法,研究了空间地理距离和环境资源差异对于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和环境差异共同解释了群落组成相似性的79.3%,剔除环境因子的影响,地理距离解释了群落组成相似性的33.8%;而剔除地理距离的影响,环境因子解释了群落组成相似性的14.2%.无论是生态位理论还是中性理论,其在黄土高原草本群落构建过程中都有作用,但中性理论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6.
2018年12月14日,在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2°39′38″E,34°50′35″N,海拔116 m)使用单筒望远镜(Swarovski ATS 80HD+20-60X目镜)观察到1只体色黑白相间雁类个体,使用相机(佳能EOS 7DⅡ+EF 300 mm f/2.8 ISⅡ)拍摄到照片(图1),拍摄距离约180 m。其为中等体型的深色雁,头、颈、胸黑褐色,背和两翅灰褐色,颈的两侧各有一白色横斑,在颈前后断开,未能联成颈环。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褐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查阅相关文献(赵正阶1995,约翰·马敬能等2000),鉴定为黑雁(Branta bernicla)。  相似文献   
147.
应用RAPD技术对吐鲁番地区火焰山及艾丁湖区域分离的15株土壤绿藻(chlorophyta)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和重复性较好且谱带清晰的引物8个,这8个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多在300~2 000 bp之间,所形成的多态性位点数差距较大,显示该区域土壤绿藻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5株土壤绿藻扩增共得到74条谱带,71条多态性带,其多态性比率为95.95%;聚类分析显示15株土壤绿藻明显地聚为2大类,与其来源相对应,即隶属于同一亚组或相近亚组的不同种基本归为一类,其种间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8.
2006年5月至9月,陆续将圈养的3雄1雌1亚成体健康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放归到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运用一套监测系统监视其活动路线、区域、选择的洞穴、摄食等情况,每天22:00后根据当天录像对其活动距离进行测量。结果表明:3个个体一直在放归地生活;个体日活动距离与其选择隐蔽所、进食相关,并与温度非常显著的相关(r=0.352,P〈0.01),个体间活动距离差异不显著(F=1.028,P〉0.05);在同一回水塘活动的个体,其活动区域重叠大,区域大小与回水塘面积、树枝位置及周围隐蔽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49.
采用RAPD技术对采集不同地区的8个斜生褐孔菌野生菌核分离得到的菌株亲缘关系进行研究,获得了斜生褐孔菌不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2个引物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10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0.5%,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RAPD图谱表明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种内及地理来源差异。若以遗传距离0.508为结合线,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三大类,BCX01、BCX02归为一类,JL01、JL02、JL03、JL04、JL05归为一类,HLJ01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0.
微卫星标记对高原蕨麻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蕨麻猪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是否受外来血缘的影响。方法用9个微卫星DNA标记对5群猪进行等位基因频率、遗传距离、系统发生树构建和主成分等分析。结果微卫星标记在125个个体中,共检测出148个等位基因,蕨麻猪最少(55个)。蕨麻猪与兰州猪的遗传距离DA和标准遗传距离DS最大,分别为0.6781和1.3312,DA、DS分别用UPGMA和NJ构建了四种系统发生树,都是蕨麻猪聚为一类,其余4种猪聚为一类。主成分1(PC1)为62.174%,看作是蕨麻猪的代表,与其他4群猪差异较大。结论蕨麻猪与兰州、武威、临洮和青海四群猪相比,遗传距离大,主成分差异大,亲缘关系较远,蕨麻猪比较纯,没有受到这4群猪血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