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5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32例,分别接受腹腔镜、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而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则明显缩短(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CD4+、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其他近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远期并发症如黏连性肠梗阻、切口疝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2年的局部复发率、1年和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当,但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固定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和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伤椎置钉组(40例)和短节段内固定组(44例)。短节段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伤椎置钉组采用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沿高度比、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炎性因子指标、脊髓损伤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伤椎置钉组的伤椎前沿高度比明显高于短节段内固定组,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明显低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和pNF-H、NSE、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伤椎椎体楔形变角,并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和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以及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联合检测对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CRP、PCT及WBC水平。采取肺炎严重程度CURB-65评分将观察组的76例患者分为低危组(n=63例),CURB-65评分3分,以及高危组(n=13例),CURB-65评分≥3分;依照观察组的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70例)以及死亡组(n=6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CRP、PCT及WBC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RP、PCT及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患者的CRP、PCT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P0.05),而WBC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的CRP、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而WBC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CURB-65评分与PCT、CRP均呈明显的正相关(t=0.532,0.497,P均0.05)。结论:CRP、PCT以及联合检测可以为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提供有利的信息,且CRP、PCT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加味八珍汤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隐性失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接受PFNA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34例,术后口服加味八珍汤颗粒7天)、对照组(34例)。对比两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比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及全血黏度低、中、高切)、不良反应等。结果:⑴两组各剔除2例,94.12%(64/68)的受试者完成研究。⑵两组总失血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⑶治疗前,两组血浆粘度及低、中、高切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及低、中、高切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⑷观察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1例,无药物过敏及毒副反应;对照组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4例肌间静脉血栓。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125%,显著低于对照组(15.625%,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既可显著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隐性失血,又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分别经单纯空心钉、空心钉加内侧支撑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13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n=55,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和B组(n=58,空心钉加内侧支撑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术后疼痛及复位质量,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均P0.05);B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ris评分呈升高趋势,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B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ris评分高于A组,VAS评分则低于A组(P0.05)。与术后3 d相比,A组患者术后6个月正位、侧位Garden指数降低(P0.05);B组术后6个月正位、侧位Garden指数评分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相比,空心钉加内侧支撑钢板虽然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略长,但其术后恢复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情况及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进而指导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一般情况,内容包括骨折块情况、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软组织情况与体质。术后随访12个月,评价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跖屈度、踝关节背伸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记录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结果:40例研究对象中,使用克氏针张力带11例,Herbert螺钉10例,解剖锁定钢板7例,解剖复合钢板6例,1/3管型钢板6例。骨折块较小、外踝撕脱性骨折的患者主要应用克氏针张力带;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主要应用解剖锁定钢板;软组织条件不佳或受损的患者主要应用Herbert螺钉或1/3管型钢板;超重或肥胖患者主要应用解剖复合钢板;瘦弱患者主要应用1/3管型钢板。末次随访时,5种内固定方式患者的踝关节背伸度、踝关节跖屈度、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5种内固定方式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踝关节骨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内固定方式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虽存在差异,但最终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7.
摘要 目的:研究髓内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Gamma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2.50 %,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 %,P<0.05)。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感染、褥疮、固定松动、股骨头坏死及严重疼痛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明显优于Gamma钉治疗,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8.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6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本院)骨科诊治单侧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七氟烷组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记录与调查两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烷组的术后苏醒时间(7.10±0.22)min、拔管时间(8.65±0.46)min等都显著短于对照组(14.09±1.09)min、(18.76±1.44)min,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T1、T2、T3与T4时间点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表现正常,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后1 d、术后14 d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14 d的血清IL-6与TNF-α值均显著低于术后1 d (P<0.05)。术后1个月七氟烷组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8 %(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 %(7/56),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4.846,P=0.028)。结论: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比较好,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摘要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三维重建在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16年9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下拟诊为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11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CT与MRI扫描三维重建诊断,记录影像学特征与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118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98例,无骨折20例,其中腕关节骨折34例,踝关节骨折22例,膝关节骨折15例,肘关节骨折15例,肩关节骨折8例,髋关节骨折4例。在98例确诊的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中,MRI三维重建显示双边征、骨质破坏、充气征、软组织影等比例显著都高于CT (P<0.05)。CT与MRI三维重建诊断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敏感性为89.8 %和99.0 %,特异性为95.0 %和100.0 %,误诊率分别为9.3 %和0.8 %,MRI三维重建诊断的敏感性高于CT ,漏诊率低于CT。结论:CT与MRI扫描三维重建在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都有很好的价值,特别是MRI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骨折特征,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能减少漏诊率,可作为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0.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vertebrate skull have been topics of intense study for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Whereas early theories of skull origin, such as the influential vertebral theory, have been largely refuted with respect to the anterior (pre‐otic) region of the skull, the posterior (post‐otic) region is known to be derived from the anteriormost paraxial segments, i.e. the somites. Here we review the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cciput in both living and extinct tetrapods, taking into account revised knowledge of skull development by augmenting historical accounts with recent data. When occipital composition is evaluated relative to its position along the neural axis,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hypoglossal nerve complex, much of the apparent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the location of the skull–neck boundary stabilizes in a phylogenetically informative way. Based on this criterion, three distinct conditions are identified in (i) frogs, (ii) salamanders and caecilians, and (iii) amniotes. The position of the posteriormost occipital segment relative to the hypoglossal nerve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osterior limit of the skull. By using cranial foramina as osteological proxies of the hypoglossal nerve, a survey of fossil taxa reveals the amniote condition to be present at the base of Tetrapoda. This result challenges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cranial evolution, which posit translocation of the occiput to a more posterior location in amniotes relative to lissamphibians (frogs, salamanders, caecilians), and instead supports the largely overlooked hypothesis that the reduced occiput in lissamphibians is secondarily derived. Recen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axial patterning and its regulation in amniote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lissamphibian occipital form may have arisen as the product of a homeotic shift in segment fate from an amniote‐like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