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一般认为,突触的结构在记忆的巩固过程中发生变化。β-连环蛋白(β-catenin)已被证实与神经元突触的调节和重塑有关。β-连环蛋白可与钙粘蛋白(cadherin)结合形成复合物参与突触发育及其连接性和活性的调节。此外,β-连环蛋白在Wnt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条信号通路在海马切片标本中被证实参与突触可塑性的调节。由此推测,β-连环蛋白可能是影响突触可塑性的核心蛋白,并参与调节学习和记忆等重要活动。但之前尚无实验证明它在动物学习和记忆中潜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E-钙粘素是在胚胎发育中最早表达的分子之一,它可以与Catenin家族成员形成钙粘素/Catenin复合物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对于胚胎植入和胎盘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RT-PCR、免疫组织化学、细胞粘附分析等方法,在人正常妊娠和输卵管妊娠母胎界面上,发现E-钙粘素主要定位于绒毛细胞滋养层细胞和滋养层细胞柱,从滋养层细胞柱近端向远端,其蛋白质水平逐渐降低.正常胎盘组织中E-钙粘素水平在妊娠早期较高,妊娠中期直至分娩期均维持低水平.在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胎盘细胞滋养层细胞系(NPC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显著上调E-钙粘素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TGFβ1促进NPC细胞之间的粘附.上述结果表明,胎盘中存在E-钙粘素的旁分泌调节机制,E-钙粘素可通过调节滋养层细胞粘附而参与细胞侵润的有节制调控.  相似文献   
23.
LRP16通过调控E-钙粘合素的表达促进MCF-7细胞的侵袭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RP16在原代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状态以及腋窝淋巴结侵袭数目密切相关.为研究LRP16基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并探讨涉及的分子机制,采用基质胶黏附实验与Transwell方法,检测内源性LRP16表达抑制MCF-7细胞的体外黏附、侵袭生长与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抑制LRP16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降低了细胞的体外黏附、侵袭与迁移能力;采用FVB小鼠进行的实验性转移试验结果显示,抑制LRP16显著降低了MCF-7细胞的肺转移结节数目;为探索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了LRP16对乳腺癌转移相关分子MMP-2, MMP-9, CD44和E-钙黏着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在LRP16抑制的MCF-7细胞中只有E-钙黏着蛋白蛋白表达上调.进一步的Northern印迹与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抑制LRP16可上调MCF-7细胞中E 钙黏着蛋白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共转染与双荧光素酶方法检测LRP16对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效应,结果显示,LRP16抑制E 钙黏着蛋白基因基因5′-近端启动子的转录激活,该抑制效应选择性存在于内源性ERα阳性细胞,并且依赖于雌激素的存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方法(ChIP)检测ERα与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LRP16基因表达缺陷的MCF-7细胞中,ERα抗体沉淀到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DNA序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抑制LRP16基因表达,削弱了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其分子机制涉及了LRP16通过ERα介导对E-钙黏着蛋白基因基因转录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24.
[目的]PxCAD1肽段可显著增强Cry1Ac的杀虫活性,探究其与Cry1Ac混合物对靶标昆虫生物学及体内酶活性的影响对明确其增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以PxCAD1肽段与Cry1Ac毒素的混合蛋白饲喂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观察并统计小菜蛾死亡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并测定小菜蛾幼虫体体内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总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的变化趋势.[结果]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升高,化蛹率减少,羽化率显著降低;3龄幼虫在取食PxCAD1肽段与Cry1Ac毒素混合蛋白24 h和48 h后,羧酸酯酶活性显著升高,72 h显著降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24 h显著升高,48 h显著降低,72 h则无显著差异,而总蛋白酶活性仅在72 h显著低于对照,类胰蛋白酶活性在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PxCAD1不仅对Cry1Ac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同时对小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及体内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总蛋白酶的活性产生不利影响.该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肠受体蛋白对Cry1Ac的增效机制.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与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GSTP1、E-cadherin的表达。结果:GSTP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著降低(P〈0.05);E-cadherin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著降低(P〈0.05);GSTP1、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2,P〈0.05)。结论:GSTP1、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侵袭程度显著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26.
徐思远  寿佳  吴强 《遗传》2022,(8):695-707
远端增强子对关键靶基因的表达调控通常可以决定细胞的命运和功能,激活的增强子可以双向转录产生长非编码(longnoncoding)增强子RNA(enhancerRNA,eRNA)调控靶基因表达,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增强子eRNA能够通过形成R环(R-loop)来促进增强子与靶基因的染色质远距离互作,引起局部三维基因组TAD(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的改变。为了进一步探究eRNA在基因转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选取原钙粘蛋白(protocadherin, Pcdh)基因簇的增强子eRNA PEARL (Pcdh eRNA associated with R-loop formation)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DNA片段编辑技术、逆转录PCR、荧光定量PCR等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揭示了增强子eRNAPEARL对Pcdhα基因簇表达的促进作用。首先,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组织中HS5-1增强子eRNA发现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27.
E-钙黏蛋白复合体及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E-钙黏蛋白是一类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一细胞黏附。它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抑癌分子,其抑癌作用通过加强细胞间黏附和抑制细胞增殖来发挥。在相当数量的恶性肿瘤中存在E-钙黏蛋白复合体黏附功能失常.使得肿瘤细胞易于向远处转移。该介绍E-钙黏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E-钙黏蛋白复合体与细胞信号转导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讨论了E-钙黏蛋白的抑癌作用,肿瘤细胞中E-钙黏蛋白缺失的机制,以及钙黏蛋白转换在肿瘤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研究P-钙粘蛋白在乳腺癌及硬化性腺病中表达的不同、淋巴结转移与P-钙粘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P-钙粘蛋白在硬癌和硬化性腺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硬癌和硬化性腺病中P-钙粘蛋白表达、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未转移病例P-钙粘蛋白的表达,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乳腺癌,尤其是硬癌细胞中P-钙粘蛋白的表达强度、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非转移病例P-钙粘蛋白的表达强度进行分析.结果 P-钙粘蛋白的表达在硬癌和硬化性腺病、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非转移病例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钙粘蛋白的表达可作为硬癌和硬化性腺病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并对估计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9.
为了探讨E-钙粘素(E-cadherin,E-cad)和白细胞分化抗原变异型6(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5例NSCLC和20例癌旁组织中E-cad和CD44v6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E-cad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2.31%)显著低于癌旁组织(75.00%)(P<0.01),且与NSCL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而与组织分型无关(P>0.05);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型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0.01)。两者在NSCLC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因此检测E-cad和CD44v6的共同表达将是指导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的有意义指标,可应用于临床预后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0.
Fang KY  Lou JL  Xiao Y  Shi MJ  Gui HZ  Guo B  Zhang GZ 《生理学报》2008,60(1):125-134
本文旨在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1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它们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关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大鼠DM,按病程分为2、4、8、12、16、20、24周、16周胰岛素治疗(16wA)、20,周胰岛素治疗(20wA)和24周胰岛素治疗(24wA)组(n=6)。其中胰岛素治疗组动物从第13周起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每一时点均设鼠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糖、24h尿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脏指数。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Snail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素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Snail1、TGF-β1和E-钙黏素蛋白表达。RT-PCR检测肾皮质Snail1和E-钙黏素mRNA表达。结果显示:(1)DM各组大鼠的血糖、24h尿蛋白、Scr、肾脏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DM组显著降低(P〈0.01)。(2)TGF-β1和Snail1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见于DM各组大鼠肾小管,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弱阳性表达,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少。从16周开始在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未见α-SMA蛋白表达;DM组大鼠E-钙黏素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3)DM组大鼠肾皮质TGF-β1和Snail1蛋白以及Snail1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则显著低于DM组(P〈0.01);DM组E-钙黏素mRNA和蛋白表达与TGF-β1和Snail1呈相反变化。结果提示,TGF-β1和Snail1可能参与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胰岛素治疗可抑制两者表达并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