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2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3020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471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432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693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476篇
  2004年   414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389篇
  2001年   362篇
  2000年   312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5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清晰的物种概念是材料正确鉴定的基础,是DNA条形码技术应用的前提.本文通过芍药属牡丹组植物DNA条形码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牡丹组植物的进化谱系及其与分类上“物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DNA条形码技术在牡丹组植物中应用的可能性.同时,以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为例,讨论DNA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材料包括牡丹组植物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的变异类型(种或种下分类群)共40份.DNA序列来自叶绿体基因组ndhF,rps16-trnQ,trnL-F和trnS-G4个基因,共有(含插入/缺失)5040个位点,包含96个变异位点,其中信息位点69个;核基因组GPAT基因2093~2197bp,变异位点(含插入/缺失)总数279个,其中信息位点148个.叶绿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所揭示的包括四川牡丹、矮牡丹、卵叶牡丹和紫斑牡丹在内的进化线与根据形态所建立的物种限定不吻合:(ⅰ)叶绿体基因分化明显但核基因没有明显分化——四川牡丹和紫斑牡丹的各居群系统;(ⅱ)核基因分化显著而叶绿体基因分化很小——矮牡丹和卵叶牡丹.因为这些居群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出现这种两个基因组数据背离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居群系统在进化历史中捕获了其他居群系统的叶绿体基因组.这些基因作为牡丹组植物DNA条形码的适合性分析显示,叶绿体基因在种间或居群系统之间的变异是种或居群系统内变异的4.82倍,GPAT基因在种间或居群系统之间的变异是种或居群系统内变异的2.21倍,说明这些基因可作为牡丹组植物的DNA条形码.种间或居群系统之间完全分化位点的统计结果表明,这些种或居群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区别所必需的位点.通过牡丹组植物DNA条形码分析,认为:(ⅰ)物种概念对DNA条形码技术能否成功应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拟应用DNA条形码的类?  相似文献   
992.
野生芋属植物干叶片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芋属植物体内多糖、色素、酚类等次生物质含量较高,严重影响从中提取的DNA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以6种芋属植物的干叶片为材料,摸索出一种适合芋属植物的DNA提取方法,并对提取的DNA进行了纯度鉴定和PCR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去除次生物质对DNA的干扰,样品DNA的质量和纯度较高,可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操作.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树脂吸附、离子交换、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以及紫外、质谱等分离、纯化和鉴别的方法,从哈茨木霉T2-16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种对豆科作物生长具促进作用的肽类物质。用该肽类物质对豇豆土著根瘤菌进行处理后,用AFLP技术研究了该物质对供试根瘤菌遗传稳定性和在土壤中竞争结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传代次数和培养温度(28℃~36℃范围)对供试根瘤菌的遗传性状无明显影响,其AFLP指纹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经木霉肽类代谢产物处理后,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得到提高,为对照根瘤菌的1.53倍。  相似文献   
994.
为制备能提供交叉保护的疫苗,本研究在证实A型、B型流感病毒HA1 DNA能够提供抗流感病毒保护的基础上,将编码A型和B型流感病毒HA1的基因构建在同一质粒中,制备成嵌合DNA疫苗.将该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并以致死量同种流感病毒A/PR/8/34或B/Ibaraki/2/85攻击,通过测定小鼠的血清抗HA抗体和保护效果(包括存活率、肺部病毒量和体重丢失率)来评价DNA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A、B型流感病毒HAl嵌合DNA疫苗能保护小鼠抵抗两种致死量流感病毒的攻击,具有提供交叉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5.
两种血吸虫病DNA疫苗的候选抗原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日本血吸虫基因SjFABP和SjGST原核表达产物检测二价DNA疫苗pVIVO2-SjFABP-SjGST在体内诱发的特异性抗体。方法:克隆日本血吸虫抗原基因SjFABP和sjGST,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SjFABP、pET30a-SjGST及真核表达载体pVIVO2-SjFABP-SjGST;将pET30a-SjFABP和pET30a-sjGST进行原核表达,并将表达产物用镍亲和柱分离纯化;采用Western印迹对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VIVO2-SjFABP-SjGST免疫4周后的BALB/c小鼠血清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克隆了日本血吸虫抗原基因SjFABP(399bp)和町GST(657bp),并构建了pET30a-SjFABP、pET30a-SjGST及pVIVO2-SjFABP-SjGST重组质粒;经Western印迹检测,pET30a-SjFABP及pET30a-SjGST原核表达的抗原蛋白均能够与经日本血吸虫二价DNA疫苗pVIVO2-SjFABP-SjGST免疫的小鼠的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日本血吸虫町尉即和町GST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建立;原核表达的抗原蛋白具有免疫原性;以原核表达产物可检测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VIVO2-SiFABP-SiGST在体内诱发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996.
对红鲫19尾个体的线粒体tRNA-Thr基因、tRNA-Pro基因和部分控制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获得19条长度为836~837bp的同源基因序列,共发现1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元型.在红鲫4种单元型中确认了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TAS、中央保守区序列(CSB-F、CSB-E和CSB-D)和保守序列CSB1.在18个变异位点中,除一个缺失外,序列变异全部为转换,无颠换发生.4种单元型之间的序列差异在0.1%。1.7%之间.结果显示,红鲫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因而暗示了它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说明它是鱼类遗传育种的较好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997.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和恢复系统在作物杂交种子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与植物CMS相关的线粒体DNA位点,育性恢复基因对CMS相关DNA位点表达的影响,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克隆,及育性恢复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恢复基因在植物分子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羽叶金合欢的DNA提取和SSR引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羽叶金合欢( Acacia pennata )的野生种和栽培种进行了分析,利用改良的CTAB方法优化了其总DNA的提取方法,并优化了PCR扩增条件.从已有的金合欢属植物的8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12对引物作为羽叶金合欢的SSR分析引物,为进一步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9.
Rad17是细胞应答DNA损伤和复制叉阻滞信号转导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检控蛋白,在DNA损伤和DNA复制检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对Radl7在DNA损伤检控、DNA复制检控、端粒结构稳定以及减数分裂细胞周期检控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Radl7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肿瘤细胞迁移特性及细胞迁移能力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运动特征及其变化主要受细胞自身状况和微环境二方面的影响,细胞适应不同环境的运动响应方式存在差异,在二维培养基质上细胞迁移方式主要分为个体迁移和群体迁移,而在三维培养基质中其迁移模式主要为间充质迁移和阿米巴迁移.肿瘤细胞因其结构功能状况异常,在上述环境中的迁移特征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其主要倾向为顽固、无目的和侵袭性的迁移运动.对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量化表征,有助于对细胞迁移本质的进一步认识.根据细胞培养环境的不同,分别介绍了二维和三维培养基质上细胞的不同迁移模式及肿瘤细胞的迁移运动特征,以及测量细胞迁移能力的体外测试手段和方法,并分析总结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