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0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记述了角石蛾科角石蛾属4新种,分别为采自广西的田林角石蛾Stenopsyche tianlinensis sp.nov.,叠尾角石蛾Stenopsyche bistratosa sp.nov.,贵州的鹿肢角石蛾Stenopsyche cervaria sp.nov.和采自陕西的细弯角石蛾Stenopsyche sinuola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32.
记述丽大蚊亚属Formotipula 2新种:茂兰丽大蚊Tipula (Formotipula) maolana sp. nov.,泸定丽大蚊Tipula (Formotipula) ludingana sp. nov.;以及3新记录种:二叉弯尾丽大蚊Tipula (Formotipula) decurvans Alexander,指突丽大蚊Tipula (Formotipula) dikchuensis Edwards,黑尾丽大蚊Tipula (Formotipula) melanopyga Edwards,并对1已知种黑刺丽大蚊Tipula (Formotipula) melanomera gracilispina Savchenko作了补充描记。文中还编制了该亚属世界种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33.
炭角菌科部分类群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肉质真菌相比,大多数炭角菌科真菌的子实体结构和质地使其在自然环境中保持长久,不易腐变,这有利于记录该科采集物的分布信息,基于过去长达25年对该科的深厚工作积累,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地理分布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73-477
调查发现我国雷州半岛菠萝洁粉蚧Dysmicoccus brevipes的天敌有4科8种,其中香港角毛瓢虫Horniolus hisamatsui Miyatake、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及一种瘿蚊Aphidoletes sp是优势天敌。香港角毛瓢虫Hhisamatsui、细毛小瓢虫Scymnus (Pullus) syoitii Sasaji为广东新记录种。香港角毛瓢虫Hhisamatsui捕食菠萝洁粉蚧的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且随着龄次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猎物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率就随猎物密度的增大逐渐减缓,即捕食量与猎物密度为逆密度制约关系,呈负加速曲线,以Holling(1959)圆盘方程进行模拟的结果是属于Holling-Ⅱ型。香港角毛瓢虫1龄、2龄、3龄、4龄幼虫和成虫对菠萝洁粉蚧2 龄若虫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153头/天、2611头/天、6173头/天、7042头/天、7407头/天。  相似文献   
35.
本文根据产自四川的模式标本及产自湖北的标本,对绿角星天牛Anoplophora viriantennatus WangJiang,1998进行了重新描述,其雌性为首次报道,该种也是首次记载分布于湖北,并提供了雌、雄成虫及生殖器照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4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2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试验组给予曲伏前列素滴眼,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降眼压效果和视力改变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眼动脉(OA)、睫状后短动脉(SPCA)及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的眼压和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提升,且试验组眼压降低及视力提升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和12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患者OA、SPCA及CRA的EDV、PSV均高于对照组,而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异物感、轻度结膜充血、虹膜色素加深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可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改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Wolff)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探明叉角厉蝽3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 3龄幼虫的控害效果,在室内条件下,观察了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研究了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叉角厉蝽以口针从草地贪夜蛾腹部或者体躯末端插入取食,被取食后的草地贪夜蛾呈干瘪状死亡。叉角厉蝽3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为:Na=0.6702 N/(1+0.0133 N),叉角厉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50.25头、0.6702 d和0.0199 d。叉角厉蝽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负相关,叉角厉蝽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试验证实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控害效果,为其田间应用释放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Wolff)是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为评估人工饲料饲养的叉角厉蝽的捕食能力,在实验室采用捕食功能反应的方法,以黄粉虫作为中介猎物饲养的叉角厉蝽为对照,评价了人工饲料饲养的叉角厉蝽3龄若虫、5龄若虫以及雌成虫对黄粉虫Tenebriomolitor(L.)幼虫及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3龄幼虫、5龄幼虫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两种饲料饲养的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于稳定,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II模型。人工饲料组饲养的各虫态叉角厉蝽与对照组的对黄粉虫幼虫的捕食量没有明显差异;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人工饲料饲养的叉角厉蝽3龄若虫、5龄若虫以及雌成虫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7.20、9.20、14.60头,对斜纹夜蛾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4.20、5.80、6.20头,均略低于对照组,但从取食猎物数量上来看,仍保持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39.
李语晨  程金花  李明峰  王宇 《生态学报》2019,39(6):1908-1916
以三种(杉木+少量栎类、杉木+栎类+光皮桦、杉木+栎类+光皮桦+马尾松)不同树种配置的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三个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全面分析了湖北省九华山林场不同树种配置杉阔混交防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优势树种主要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栎类(Quercus L.)及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三种,并有少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散生于林内,生长优势也较弱。不同树种配置所呈现的林分空间结构也不相同。树种配置Ⅰ(杉木+少量栎类)的角尺度平均值为0.42,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31,混交度平均值为0.18,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和生长优势度均较好,但混交程度较弱,近乎杉木纯林,对应的生物多样性也会较小。树种配置Ⅱ(杉木+栎类+光皮桦)的角尺度平均值为0.5,大小比数平均值0.32,混交度平均数0.48,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现随机分布;林木主要处于亚优势生长状态,混交度以中度-强度混交为主;而树种配置Ⅲ(杉木+栎类+光皮桦+马尾松)的角尺度平均值为0.58,大小比数平均值0.51,混交度平均数0.54,林木空间格局呈现聚集分布,生长优势水平中庸,为中度混交。全面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可以明确林分空间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为合理择伐以及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使该地区的杉阔混交林的多种功能得到可持续发挥。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尽管西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轮作土壤种植西瓜易产生枯萎病害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西瓜严重减产。通过对峙培养实验和抑菌实验探讨了重阳木内生真菌司氏角担子菌(Ceratobasidum stevensii)B6菌株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Niveum,FON)的拮抗作用,并初步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平板拮抗试验的结果表明,内生真菌B6生长过程中不是通过产生抑菌带来抑制FON菌丝,而是利用自身的生长优势将FON完全覆盖。显微观察B6与FON菌丝的接触部位,发现FON菌丝外侧附着B6顶端菌丝形成的胞样结构,表明FON菌丝生长仅受到B6菌丝的抑制。抑菌试验结果显示,B6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抑制FON的生长和产孢,并使其菌丝分枝明显减少;B6的发酵液对FON的生长和产孢没有抑制作用。因此,推测B6主要通过释放某些挥发性物质产生拮抗作用而抑制FON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