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8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17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研究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3月后(简称强化管控)的长期慢病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方法: 选取2014年至2016年由我们团队强化管控的长期心脑血管代谢慢病为主的患者2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CPET,根据CPET及连续功能学检测结果制定以个体化适度运动强度为核心的整体管理方案,强化管控3月后再行CPET,个体化分析每例患者强化管控前后CPET指标的变化、计算差值和百分差值。结果: 本研究心脑血管代谢性慢病为主的患者20例(18男2女),年龄(55.75±10.80,26~73)岁,身高(172.20±8.63,153~190)cm,体重(76.35±15.63,53~105)kg,所有患者CPET和强化管控期间均无任何危险事件发生。①强化管控后患者静态肺功能指标及静息收缩压、心率收缩压乘积和空腹血糖等均显著改善(P<0.05)。②强化管控前峰值摄氧量为(55.60±15.69,34.37~77.45)%pred和无氧阈为(60.11±12.26,43.29~80.63)%pred;强化管控后峰值耗氧量为(71.85±21.04,42.40~102.00)%pred和无氧阈为(74.95±17.03,51.90~99.47)%pred;管控后较管控前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显著提高分别达(29.09±7.38,17.78~41.80)%和(25.16±18.38,1.77~81.86)%(P均<0.01);其他核心指标峰值氧脉搏、峰值负荷功率、摄氧通气效率平台和递增功率运动持续时间均显著升高(P均<0.01),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低值及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斜率也显著好转(P<0.01)。③个体化分析而言,强化管控后15例上述8项CPET核心指标全部改善,另5例7项指标改善;全部病例峰值摄氧量(%pred)提高>15%以上,16例>20%,13例>25%,10例>30%。结论: CPET能安全客观定量地评估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和治疗效果、指导制定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三个月能安全有效逆转长期心脑血管代谢等慢病患者的整体功能状态和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72.
摘要: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利用荧光物质标记识别分子,基于待测物与识别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点。随着纳米材料的飞速发展及其在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该技术在生物检测的领域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量子点、碳点、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等新型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能特点以及将其构建新型荧光免疫吸附检测平台,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这些新型发光材料构建荧光免疫吸附检测平台对蛋白、核酸、病毒、细菌和小分子霉菌毒素等物质检测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争取实现实时检测,以及加快检测技术在诊断领域的临床转化等,希望本文的系统介绍可以助力高性能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摘要 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流灌注改变的评估价值。方法:2018年2月到2020年1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介入前1 d与介入后1个月进行CT定量与超声检查,随访介入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再狭窄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介入治疗,介入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95例患者介入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shortening,FS)高于介入前1 d(P<0.05),介入前后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icrelaxationtime,IVR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例患者介入后1个月的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bloodflow,MBF)、心肌血容量(Myocardialbloodvolume,MBV)高于介入前1d(P<0.05),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低于介入前1 d(P<0.05)。介入后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14例,再狭窄率14.7 %,其中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2例;Pearson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介入前1 d的MBF、MBV、TTP与FS、EF都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F、MBV、TTP、FS、EF为影响冠心病患者介入后随访再狭窄率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CT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介入前后的应用能有效反映血流灌注改变情况,且与患者的心功能存在相关性,也可有效预测患者介入随访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4.
摘要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BCT)引导放疗摆位误差对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受照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BCT图像、计划CT图像采集。在患者放疗前进行CBCT扫描,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匹配,得到左右(x轴)、头脚(y轴)、前后(z轴)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分析出现的误差及误差的分布规律。利用模拟实际照射系统,进行模拟计划,得到实际照射靶区及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将其与治疗前计划比较,研究摆位误差对患者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患者整体摆位误差为x轴(2.91±2.20)mm,y轴(3.89±2.17)mm,z轴(2.44±1.64)mm,x轴的MPTV为4.054 mm,y轴的MPTV为8.183 mm,z轴的MPTV为3.482 mm。模拟计划的CI、PTV的Dmin、Dmean、D95%均低于标准计划差异显著(P均<0.05),而模拟计划的HI低于标准计划(P<0.05)。模拟计划的脊髓Dmax高于标准计划(P<0.05),而标准计划与模拟计划的双肺V20、Dmean,心脏V4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BCT引导放疗摆位误差对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影响较小,提高PTV受照射剂量及治疗准确程度,对脊髓有保护效果。摆位误差对心、肺的剂量分布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5.
摘要 目的:探讨与比较冠状动脉核磁共振(MR)血管成像和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4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随访患者的预后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随访到2021年4月1日,发生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23例(不良事件组),发生率为22.3%。不良事件组的MRI血管成像显示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低于非不良事件组(P<0.05)。不良事件组的CT显示斑块率、斑块性质等与非不良事件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斑块率、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为导致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和CT都可有效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能满足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与预测预后的要求。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究小肠CT及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克罗恩病患者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实施小肠CT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对克罗恩病患者诊断准确率及病变范围、病变位置、活动度和并发症的检测差异。结果:CT检出克罗恩病的准确率96.67%,双气囊小肠镜检出克罗恩病的准确率为93.3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CT主要表现为肠腔狭窄50例(83.33%),肠壁增厚52例(86.67%),肠外淋巴结46例(76.67%),肠系膜水肿及血管改变21例(35.00%),肠外炎症10例(16.67%),瘘管3例(5.00%),瘘道1例(1.67%);双气囊小肠镜表现为环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环状溃疡等共计46例(76.67%),阿弗他溃疡22例(36.67%),黏膜充血、水肿等26例(43.33%),结节样增生6例(10.00%),小肠肠腔节段性狭窄16例(26.67%),假性息肉9例(15.00%);经病理学检测表现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浸润,淋巴组织及肉芽组织出现增生小肠CT发现肠外炎症、瘘道、瘘管等合计14例,而双气囊小肠镜未发现并发症。结论:相比于双气囊小肠镜,小肠CT能够更为准确的判断克罗恩病患者是否处于炎症状态,也能够更有效的发现肠外并发症的存在,但小肠CT及双气囊小肠镜联合应用监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特征及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12例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超声诊断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为62例、27例、23例,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特征,分析静脉内径与病程的相关性,并分析超声诊断分级与临床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次数、既往工作站立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超声诊断分级患者的静脉内径、静脉丛范围和静脉流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内径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超声诊断分级与临床症状积分、妊娠次数、既往工作站立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BMI呈负相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盆腔瘀血综合征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超声诊断分级、静脉内径与临床因素存在一定的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螺旋CT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腹部螺旋CT检查的41例XGC患者纳入研究,记作XGC组,另取同期医院接受腹部螺旋CT检查的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胆囊癌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螺旋CT检查结果表现,比较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的差异。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检查用作XGC与胆囊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XGC组患者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人数占比均低于胆囊癌组(均P<0.05);而两组腹痛、黄疸、发热、白细胞(WBC)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胆囊扩张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XGC组囊壁增厚均匀、壁内有低密度结节人数占比均低于胆囊癌组,而有肿大淋巴结人数占比高于胆囊癌组(均P<0.05)。螺旋CT检查诊断XG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12(39/41)、95.56%(43/45)、95.35%(82/86)。XGC组患者血清VEGF、CA19-9水平均低于胆囊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XGC患者食欲下降、体重下降发生率低于胆囊癌患者,螺旋CT检查鉴别诊断XGC与胆囊癌的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9.
人类呼出气体中的各种化合物能提供各种疾病和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近年来,由于红外、电化学、化学发光等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质谱仪的使用,使得在极低浓度下精确测量呼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气溶胶颗粒成为可能,呼吸检测领域因而取得了重大进展:,呼吸检测因其可以作为一种实时、快速和无创的方法来评估和监测各种疾病与健康状况信息,在科学研究、临床运用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综述主要概述呼出气体成分分析方法及在疾病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旨在为将来疾病的实时、快速和无创诊断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80.
《遗传学报》2021,48(12):1104-1110
Identification of carriers of fragile X syndrome (FXS) with the subsequent prenatal diagnosis and knowledge of FXS-associated genetic profiles are essential for intervention in specific populations.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carrier screening of 39,458 East Asian adult women and prenatal diagnosis from 87 FXS carriers. The prevalence of FXS carriers and full mutation fetuses was estimated to be 1/581 and 1/3124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s, respectively. We confirmed the validity of the current threshold of CGG trinucleotide repeats for FMR1 categorization; the integral risks of full mutation expansion were approximately 6.0%, 43.8%, and 100% for premutation alleles with 55–74, 75–89, and ≥ 90 CGG repeats, respectivel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GG (adenine-guanine-guanine nucleotides) interruption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s was validated, which is important in protecting premutation alleles with 75–89 CGG repeats from full mutation expansion. Finally, family history was shown not an effective indicator for FXS carrier screening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s, and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was more cost-effective.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largest carrier screening and prenatal diagnosis for FXS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s to date. The FXS-associated genetic profiles of East Asian populations are delineated, and population-based carrier screening is shown to be promising for FXS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