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调查了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9种, Archaeospora属2种, Glomus 属23种, Paraglomus属1种, Scutellospora属2种, 其中Acaulospora rehmii, Glomus convolutum, Glomus magnicaule 3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2.
对我国云南和海南龙脑香科植物的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AM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对从46处龙脑香林采回的19种龙脑香科树种的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进行显微观察和分离AM真菌的孢子,发现在所调查的19个树种中,所有树种的根系都有不同程度的AM真菌的侵染,高者可达50%,平均为21%,其中在大多数根样中发现有泡囊生成;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分离到大量的孢子,其孢子密度从7~132个/20ml土样不等,平均为58个。对所分离到的孢子进行鉴定,发现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的孢子占大多数,其频度和相对多度分别为33.25和46.89;18.04和30.80。研究结果表明,龙脑香科不仅仅能够形成外生菌根,而且也能象大多数热带林木一样能够广泛的形成丛枝菌根。  相似文献   
7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丛枝菌根真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发园  刘润进 《菌物系统》2002,21(2):196-202
作者调查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6种,Archaespora属2种,Glomus属24种,其中G.melanosporum,G.pansihalos,G.pustulatum,G.tenebrosum等4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4.
渤海湾岛屿的丛枝菌根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渤海湾屿上的天然植被根围土壤中分离到丛标菌根真菌7属35种,其中无柄囊霉属Acaulospora5种,原囊霉属Archaespora1种,内养囊霉各Entrophospora 1种,球囊霉属Glomus属18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种。群生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gregaria和易误巨孢囊霉Gigaspora decipien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标本保藏于莱阳农学院菌根生物技术实验室。  相似文献   
75.
AM真菌和胞囊线虫对大豆根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鲁豆4号’大豆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聚生球囊霉Glomus fasiculatum和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4号生理小种后,定期测定大豆根系中AM真菌及线虫侵染速率、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大豆根系中4种酶活性高于对照水平: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处理根系中POD、PAL及几丁质酶的活性高于只接种SCN的处理,并且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均早于或相当于后者。另外,PAL及几丁质酶活性出现高峰时期也正是AM真菌侵染率迅速升高及线虫侵染速率快速下降期。因此,AM真菌先激活了大豆的防御反应,然后使其对SCN的侵染产生快速反应,PAL及几丁质酶在AM真菌诱导的抗、耐线虫病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处理大豆根系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低于只接种AM真菌的处理。作者认为本试验条件下,该酶在大豆抗SCN病害中的作用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76.
一般说来,从枝菌根(AM)真菌大多数是从植物根系根毛区(成熟区)侵入和扩展的,在显微镜下往往看不到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被AM真菌侵染的特征。这就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AM真菌不能侵染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即它们对AM真菌是免疫的。然而笔者多次于显微镜下看到AM真菌侵染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泡囊、丛枝、菌丝等结构。这一现象导致作者在温室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玫瑰红巨孢囊霉( Gigaspora rosea Nicol & Schenck)、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 & Hall)、根内球囊霉(Glomus omtraradices schenck & Smith、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Nicol & Gerd.) Gerdemann & Trappe)、地表球囊霉( 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Berch)和弯丝硬囊霉( Sclerocystis sinuosa Gerdemann & Bakhi)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和白  相似文献   
77.
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MMP-2基因表达与胶原转换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建立主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再狭窄大鼠模型,用Northern 印迹分析、含明胶SDS-PAGE、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及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MMP-2基因表达与胶原转换及血管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血管内皮剥脱后,MMP-2基因表达被显著诱导,MMP-2活性及胶原转换明显增高,在第7 d,MMP-2表达活性及胶原合成与降解均达到峰值;第21 d,MMP-2表达恢复正常,胶原合成和降解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皮剥脱后进入增殖状态及发生凋亡的细胞显著增加,增殖细胞所占比例高于凋亡细胞,且两者均随内皮损伤后的时间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78.
退化森林的恢复一直是林业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良好的森林土壤结构有助于林木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团聚结构的形成依靠土壤胶结物质。然而,土壤胶结物质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为探明亚热带退化森林的不同恢复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以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为对照(CK),选取了亚热带三种常见的人工林:一代杉木林(P1)、二代杉木林(P2)和黄山松林(P3),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胶结物质的含量,并分析了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森林恢复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pH值、碳氮比、速效磷含量、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所有森林类型中,三种人工林的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CK,P2的大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恢复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菌根密度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含量。团聚体稳定性与游离氧化铁含量、菌根密度呈正相关,但与EEG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退化森林的人工恢复比自然恢复更有助于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游离氧化铁、菌根密度和EEG是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  相似文献   
79.
摘要 目的:对比冷冻球囊消融术(CBA)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并探讨术后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阵发性AF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8,RFCA)和B组(n=52,CBA)。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情况。根据是否复发将所有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短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阵发性AF患者术后1年复发与B型利钠肽(BNP)、年龄、白细胞计数(WBC)、体质量指数、肌酐(Cr)、合并高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合并糖尿病、左心房内径(LAD)、合并冠心病、病程、尿酸、心电图f波类型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偏长、尿酸偏高、LAD偏大、年龄偏大、hs-CRP偏高、心电图f波类型为细波、BNP偏高是阵发性AF患者术后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BA与RFCA治疗阵发性AF,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CBA在改善患者手术情况及安全性方面的效果较好。阵发性AF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较高,病程、尿酸、LAD、年龄、hs-CRP、BNP、心电图f波类型均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0.
红壤中VA菌根真菌(球囊霉目)的种类和生态分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报道了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上的红壤中的4属13种VA菌根真菌:1.细齿无梗囊霉Acaulospora denticulata Sieverding&Toro;2.丽孢无梗囊霉Acaulospora elegans Trappe&Gerdemann:3?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 Gerdemann&Trappe:4.巨大巨孢囊霉Giaspora giantea (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