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7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5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71.
湖北沉湖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1981-2003年的调查,记录沉湖自然保护区鸟类133种,隶属15日39科78属,占湖北省鸟类种数456种的29.2%,其中,湿地水禽84种,占63.2%,隶属7日17科43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6种(其中Ⅰ级8种,Ⅱ级18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名录1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16种,列入CITES附录19种。其中,东方白鹳、白琵鹭和白头鹤的种群数量超过全球地理种群数量的1%。  相似文献   
972.
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紫外线状况及藻体内MAAs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紫外线状况以及藻体内MAAs的研究时发现:在一年的1~3月,紫外线与有效光合辐射的比值较低,而在7月较高,其余月份相对稳定;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有色可溶性有机碳(CDOC)对紫外线的衰减作用较为明显;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藻类研究时发现,藻体内有含量较高的MAAs类物质,主要为shinorine和porphyra-334。  相似文献   
973.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湖泊是相对独立于鄱阳湖主体湖的一个区域,是国际重要湿地。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湖泊中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大量毁灭。通过1999年和2001年的植被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讨了特大洪水干扰后的植被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999年湖泊水生植物的种类和生物量均低于干扰前的水平;2001年物种种类已经恢复,苦草(Vallisneria spp.)和黑藻(Hydrialla verticillata)的生物量已超过干扰前的水平,但其它物种的生物量仍较低,尚处于恢复的初始阶段。据此推断,物种问恢复速度的差异主要与物种的无性繁殖方式有关。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泊的植被恢复不同于温带和其它亚热带的湖泊,不经历轮藻(Chara spp.)作为先锋优势种的阶段,苦草和黑藻可以作为先锋种首先在湖泊中恢复。这可能与鄱阳湖作为通江湖泊其水位频繁波动、轮藻不易定居有关。研究显示,洪水导致的水生植物生物量下降和物种数目减少只是短期现象,湖泊水生植物能在几年内恢复到干扰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974.
一种新型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设计--以山东省南四湖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棣  聂晶  王成  张治国 《生态学杂志》2004,23(3):144-148
本文采用了一种新的人工湿地设计理念 ,将两种类型的人工湿地有机地 ,动态地结合起来 ,设计出一套具有生态恢复和生态净化功能的工程体系。依据对湖区现状调查结果 ,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以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为主要目标 ,在对湖区进行重点规划的基础上 ,提出了重点地段生态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 ,并对方案的预期目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5.
太湖一级保护区非点源磷污染的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采用田间实验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湖一级保护区武进市雪堰镇水稻季节各种类型非点源磷污染的负荷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雪堰镇各种类型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农田磷排放总量为1313kg,占排放总量的56.2%;农村居民磷排放总量为442kg,占排放总量的18.9%;城镇居民磷排放总量为518kg.占排放总量的22.2%;养殖业磷排放总量为62kg,占排放总量的2.7%.在当前的非点源磷污染治理中,除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外,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人粪尿的排放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76.
青海湖区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样方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青海湖区针茅草原围栏封育后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草原经过长期围栏后,群落内优势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异,由围栏外的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青海苔草(Carex ivanovae)草原演变成围栏内的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草原群落,导致了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长期的围栏活动对提高草原群落的盖度和生产能力是有益的,但却降低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草原开垦后,对周围草原有明显的影响,所形成土垄的群落特征和多样性变化都发生了极大的差异,成为赖草(Leymus secalinus) 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群落类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  相似文献   
977.
退田还湖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总结围湖造田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就退田还湖工程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获得了退田还湖能扩大洞庭湖的蓄洪能力、改善湖泊局地气候和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指出了移民集中建镇安置可能带来的水质污染风险,并提出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78.
白鹭作为无锡太湖地区环境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2000年4—6月对分布在无锡太湖地区的4种要鸟中的白鹭(Egretta garzetta)行为生态学及其生境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地白鹭主要栖息树种包括马尾松(Pnus masson±ana)、香樟树(C±nnamomum hupehanum)、麻砾树(Quercus acut±ssema)、榆树(Ulmus prm±la)和杨梅树(Myr±ca rubra).栖息地总面积为7hm^2,白鹭总巢数为4200个,每棵树平均0.38个.白鹭的孵化期为19—21d,卵重23.9±4.0g(n=41),平均卵大小(44.5±4.1)mm×(32.6±4.9)mm(n=41),平均窝卵数5.02(2—8)枚,平均窝雏数3.86(2—7)只,孵化成功率为84.25%.对白鹭雏鸟左右跗Zhe的测量分析表明不对称性不显著(P>0.05).白鹭雏鸟食物较小,繁殖期间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污染物分析结果表明,白鹭卵中除例外,六氯苯、六六六、环二烯类、DDTs、DDE、PCBs、Cr、Hg和Pb均检测到.食物链(底泥-食物-白鹭雏鸟)中,有机杀虫剂和重金属都逐级富集.通过与相对无污染的鄱阳湖地区比较,太湖地区和鄱阳湖地区卵样品中的DDs(包括DDT、DDE和DDD)浓度最高(超过2μg·g^1),其它污染物浓度均较小.太湖地区白鹭卵中的DDTs、Cd和Cr浓度低于鄱阳湖地区,其它污染物浓度鄱阳湖地区均低于太湖地区.经比较分析,两地样品中有机氯杀虫剂、PCBs和各种重金属浓度都未达到影响白鹭繁殖成功率的阈值.  相似文献   
979.
丽江拉市海保护区的鱼类区系和现存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8、10月和1999年10月在云南丽江拉市海高魇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得鱼类标本4550号。结合文献记录,并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与渔民讨论,评估各鱼种的生存状态。初步确定该保护区共有鱼类25种,隶属5目10科21属。其中有7个土著种,18个引入种,高度濒危或灭绝3种。首次记录到秀丽高原鳅。该地鱼类区系主要由引入种组成,土著种正在消失。  相似文献   
980.
Eckert  Werner  Didenko  Julia  Uri  Efrat  Eldar  Dganit 《Hydrobiologia》2003,494(1-3):223-229
Over a period of three years, the flux of particulate phosphorus to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f Lake Kinneret was monitored by using seston traps deployed near the bottom of both accumulation and resuspension zones. The trap material was subjected to sequential phosphorus extraction. The obtained data set was compared to the phosphorus distribution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bottom sediments. Due to the sequence of drought years less allochtoneous phosphorous is reaching the lake resulting in a continuous decline of total particulate phosphorus (TPP) in the upper sediment layer. The observed decline in sedimentary TPP in spite of increased TPP sedimentation can be seen as a dilution effect due to the sedimentation of material with a relatively lower P content. The change in sedimentation can be seen as the result of increased resuspension at low lake levels. With sedimentary P in the littoral zone being unaffected by the drop in the external P load, the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profundal zone appear to be driven by internal wave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