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5篇
  免费   1552篇
  国内免费   4222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513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502篇
  2020年   501篇
  2019年   533篇
  2018年   427篇
  2017年   518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509篇
  2014年   657篇
  2013年   622篇
  2012年   705篇
  2011年   834篇
  2010年   695篇
  2009年   731篇
  2008年   825篇
  2007年   735篇
  2006年   648篇
  2005年   631篇
  2004年   588篇
  2003年   395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以H5N1禽流感病毒株Ck/HK/Yu22/02作为抗原,应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和血凝抑制实验筛选出抗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单抗8H5,单抗8H5经免疫荧光鉴定具有很好的H5特异性.选择33株2002~2006年不同地域,不同宿主中分离的不同遗传变异亚系的H5N1病毒代表株,对单抗8H5分别进行血凝抑制实验及中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单抗8H5对所有H5亚型病毒均有较强反应,而对非H5亚型标准病毒株均不反应,说明8H5是一株广谱性抗H5特异性中和单抗,并提示单抗8H5的HA识别表位可能是一个相当保守的中和表位.并且单抗8H5双抗夹心系统的初步评价显示了其在诊断应用上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2.
生长分化因子属于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分子高度保守的亚家族,对骨骼的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报道表明: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5,GDF6)的羧端区域与GDF-6和-7高度同源。GDF6在治疗肌腱或韧带修复,椎间盘退变修复,软骨修复,骨折愈合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广东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特性、进化和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M基因特征与进化。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发现,1997~2006年53株毒株M1基因和51株毒株M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分成两组,1997年毒株为第一组(GⅠ),2003~2006年香港、越南、泰国、印尼、中国大陆、土耳其、伊拉克、阿塞拜疆、埃及毒株为第二组(GⅡ)。M1基因20个氨基酸位点置换,占7.94%(20/252),其中2003~2006年毒株M1基因有9个氨基酸位点不同于1997年毒株;M2基因22个氨基酸置换,占22.7%,其中2003~2006年毒株M2基因有4个氨基酸不同于1997年毒株。M2基因Ks值为26.8×10-6~42.6×10-6Nt/d,Ka值为4.39×10-6~6.98×10-6Nt/d;而M1基因的同义突变速度均远高于错义突变速度,显示M1基因受到机体免疫压力较小;检验发现M1基因进化存在负选择性压力。2003~2006年毒株M1基因通过氨基酸S224N置换,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NSS224-226;而来自印尼的8株毒株M2基因发生C50F置换,引起蛋白二级结构改变。1997年中国香港人禽流感毒株自当时出现后,便未在以后人禽流感疫情中出现。2003~2006年毒株M1基因增加糖基化位点NSS224-226,可能与毒株致病性有关。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在自然界变异频繁,可能影响H5N1毒株的人-人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994.
郑巍 《蛇志》2007,19(2):111-113
目的评价彩色双功能超声在检查创伤性肢体假性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高频线阵探头对16例(17个)肢体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肢体假性动脉瘤首先经超声检查诊断,所有病例假性动脉瘤体内均有红蓝相间的“来和去”特征性彩色血流图像,6例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与超声诊断完全相符。诊断符合率为100%。11例手术切除,其中10例与超声检查结果相符,1例合并桡动脉漏超声未能检出。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创伤性肢体假性动脉瘤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5.
复方科博肽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天新  袁彩君  李晓红 《蛇志》2007,19(1):17-21
目的研究复方科博肽的镇痛作用。方法用小白鼠醋酸扭体和热水浴甩尾模型及大白鼠热水浴甩尾模型对复方科博肽的镇痛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复方科博肽在给药后1h对三种动物模型均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强度高于科博肽、盐酸曲马多及酮络芬,作用较曲马多持久;连续用药15天,复方科博肽的镇痛作用没有下降,给予纳络酮,复方组小鼠无异常反应。结论复方科博肽镇痛作用强,起效快,作用持久,连续使用不会产生耐受和依赖;其各组分间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泔脚水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和动植物油,这些物质极易发生腐烂变质,对周围环境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本实验采用由筛选到的微生物构成的活性污泥—活性炭混合法对高浓度泔脚原液不经稀释,直接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证明,泔脚水中的CODcr、TN和油脂得到明显的去除,水体的透光度得到很大提高。本法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低,非常适合餐饮点分散、泔脚水排放量少的各餐饮单位采用。根据对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得知,利用CaCO3调节曝气液的pH值,能够提高和稳定α-淀粉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回输后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研究肌肽对IRI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2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制作IRI模型,大鼠失血至40mmHg→雌持20min→放置1h→全血回输→维持3h→处死。大鼠处死后取血浆检测MDA浓度,取肝、脑、肺、心、肾、脾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比较肝、脑、肺、心、肾、脾组织切片HSP70阳性细胞数;取肝组织提取RNA比较肝组织HSP70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量。结果与再灌损伤组相比,肌肽治疗组肝、脑、肺、心、肾、脾组织切片HSP70阳性细胞数及HSPa5、HSPala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MDA浓度及IL-6、TNF-α、NF-κB1、SCYA2、SCYA3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肌肽可以抑制IRI后MDA的生成、从mRNA水平促进HSP70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采用sPD-1协同4-1 BBL进行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效果及相关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以不同剂量的H22肝癌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右后腿肌肉内,建立小鼠肿瘤模型;采用可溶性PD-1 (sPD-1)和4-1 BBL真核表达质粒体内转染进行基因治疗;观察接种不同剂量肿瘤细胞、不同治疗时间小鼠的成瘤率及肿瘤治疗效果;RT-PCR检测肿瘤微环境中免疫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组织切片检测肿瘤细胞浸润肌肉组织的组织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细胞毒性T细胞(CTLs)的杀瘤效率.结果 转染4-1 BBL/sPD-1基因治疗后,接种低剂量(1 × 104个/ml) H22肿瘤细胞的小鼠肿瘤生长完全受到抑制;接种高剂量(1×105个/ml) H22肿瘤细胞的小鼠肿瘤也受到显著抑制.通过延长基因治疗,荷瘤小鼠的成瘤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递减,至8周时成瘤率为0;基因治疗不仅促进IFN-γ和IL-2基因表达上调,而且也使TGF-p、IL-10的表达下调;瘤组织中CD8+ 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和脾淋巴细胞的杀瘤效率显著增加.结论 利用体内存在的少量肿瘤可作为抗原刺激淋巴细胞的激活;基因治疗适用于对手术、化疗、放疗后体内残存的少量肿瘤细胞的清除;当体内存在大量肿瘤细胞时,适当延长基因治疗时间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川芎HPLC—APCI—MS特征图谱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川芎中药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PLC-DAD-APCI—MS)特征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采用HPLC-DAD-APCI-MS联用技术,对川芎甲醇提取物中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并对10批不同来源的川芎样品和1批当归样品进行分析,建立川芎有效部位的特征图谱。本文所建立的色谱方法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良好,采用APCI—MS共计鉴定出川芎甲醇提取物中10种有效成分,酚酸类化合物为:ferulic acid;苯酞类化合物:senkyunolide I、senkyunolide H、senkyunolide A、3-butylphthalide、coniferylferulate、Z-ligustilide、E—butyli—denephthalide;苯酞二聚体类化合物:riligustilide、levistolide A。该方法是川芎药材质量控制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黄花补血草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黄花补血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本文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从黄花补血草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研究,鉴定出70种化合物,其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82.12%。黄花补血草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2-硝基乙醇(59.63%)、正二十四烷(3.71%)、二苯胺(2.31%)、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79%)、正二十一烷(1.57%)、丙二醇(1.40%)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