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3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9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纳斯河谷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共布设36个相机位点, 累计12,006个拍摄日, 收集独立有效照片2,038张, 共鉴定野生动物51种, 其中兽类4目8科15种, 鸟类9目15科36种。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 即紫貂(Martes zibellina)、貂熊(Gulo gulo)和黑鹳(Ciconia nigra); 国家II级保护动物11种。9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物种, 其中极危(CR) 1种, 即驼鹿(Alces alces); 濒危(EN) 3种, 即貂熊、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松鸡(Tetrao urogallus); 易危(VU) 5种。白背啄木鸟(Dendrocopos leucotos)等14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 我们首次在野外拍摄到驼鹿指名亚种(A. a. alces)。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结果显示, 马鹿为喀纳斯河谷兽类优势种(RAI = 9.878), 鸟类中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相对多度最高(0.258)。我们建议保护区进一步对雪豹(Panthera uncia)、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等物种开展专项调查和评估。本论文为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鸟兽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有助于后续物种保护和管理计划的开展。  相似文献   
972.
老铁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耕  常畅  韩冬雪  白天骄 《生态学报》2020,40(6):1910-1922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促进了城市扩张,自然生态系统面积逐渐缩小,一些自然保护区内部生态环境和物种栖息地随之受到影响。因此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以1997年、2007年和2017年该地区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解译出15种景观类型,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再选取3个景观指数作为衡量人类干扰强度的指标,生成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分布图。InVEST模型由美国自然资本项目组开发,能够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采用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并探讨该地区20年来人类干扰强度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7—2017年,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建筑用地、园地面积增加最多,林地、草地略有减少;耕地向园地的转移面积最大。(2)1997—2017年,研究区内试验区和缓冲区人类干扰强度逐年增强,而核心区部分呈现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保护区整体呈现出干扰逐渐增强的趋势。(3)1997—2017年该地区的生境质量整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的热点集中在研究区核心区的周边地带。(4)生境质量与代表人类干扰强度的景观指数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73.
日活动节律是动物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强度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与身体控制代谢和能量收支成本密切相关。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红外相机监测,对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日活动节律及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6370个工作日,共收获687张藏酋猴照片,其中独立有效照片105张。日活动节律分析显示,藏酋猴属于典型性的昼行性动物,日活动呈现"M"型,活动高峰出现在12:00—16:00。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比较结果显示,藏酋猴在雨季和旱季的行为节律差异不显著(P>0.05)。与雨季相比,旱季的行为差异表现为活动时间缩短、日出时段活动减少以及主要活动时间从中午推移到下午。另外,随着年气温的变化,藏酋猴日活动温度范围在-2~34℃,其中,15~25℃时活动频次较高(占比59%)。本研究从红外相机的视角揭示了藏酋猴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变化,为藏酋猴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4.
鸟类多样性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价值和保护管理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2015—2019年利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和文献资料,统计出保护区鸟类16目54科28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1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的1种、易危3种、近危2种;划分的5类生境(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或草甸)中,鸟类多样性最高的是常绿阔叶林,其次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低的是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群落组成相似性结果显示,针阔混交林与亚高山针叶林中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峰模式,峰值出现在海拔1 600~2 400 m。建议保护区加强对珍稀鸟类和迁徙鸟类的调查监测力度,增加对重点生境的巡护,加强在保护区周边乡镇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75.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珍稀濒危鲸类动物, 自然栖息地破坏是造成其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已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建立了8个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然而, 早期保护区的功能区划随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现实矛盾日渐突出, 按照现行法规对保护区难以实行有效管理, 迫切需要进行优化调整。文章基于国家政策、长江江豚生物学特点及分布规律, 兼顾航运等重大经济发展需求, 提出了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原则和建议: (1)将长江江豚喜好的近岸水域及一定范围的重要江滩和洲滩湿地, 及江心洲汊江一侧水域划入核心保护区; (2)将中间主航道水域以及长江大堤至核心区边界之间的水域划入一般控制区; (3)兼顾历史遗留问题, 细化不同区域的管控措施。该调整方案一方面使保护区功能区划更加符合长江江豚的分布特征和偏好生境, 有利于对其自然种群和重要栖息地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上存在的法律障碍, 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976.
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是我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工作。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2019年基于实地调查与观测的鸟类记录,数据来源包括公众科学活动、红外相机调查和自动录音记录。共记录鸟类16目55科271种,其中,东洋界物种147种(54.24%),古北界物种94种(34.69%),广布种30种(11.07%);留鸟165种(60.89%),冬候鸟14种(5.17%),夏候鸟67种(24.72%),旅鸟22种(8.12%),迷鸟3种(1.11%);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10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34种。结果表明,保护区鸟类区系组成总体上具有南北混杂的过渡特征,兼具东洋界与古北界成分,物种多样性丰富,记录鸟种数占四川省有记录鸟种总数(708种)的38.28%,在鸟类多样性保护中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为保护区管理以及未来的鸟类监测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77.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是亚洲内陆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区域的代表性物种。开展其种群数量调查和适宜生境研究可以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于2018和2019年夏季,采用样线法对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的地理分布现状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采用Distance 7.0软件估算了蒙古野驴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并通过MaxEnt模型分析筛选环境变量,确定保护区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调查中发现蒙古野驴718群、共4782头,有效分布位点363个。夏季蒙古野驴适宜生境主要位于保护区的中东部,面积为6737.5 km2,占整个保护区的45.4%,估算保护区夏季蒙古野驴的种群密度为(0.5±0.1)头·km-2,保护区内蒙古野驴种群数量为(3246±575)头。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AUC的平均值为0.890。影响蒙古野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 距水源点距离、植被类型、距人类活动区距离、距G216国道的距离、海拔和最干季的降水量。最后,从水源点保护、核心区调整、野生动物通道监测和交通建设4个方面,对蒙古野驴种群的保护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8.
宋超  余琦殷  王瑞霞  王萍  王俊  马瑞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21,41(8):3131-3143
基于MODIS-NDVI时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分析保护区整体及不同管理站范围的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计算了2000-2019年该保护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并分析了其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 FVC在季节和年尺度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增长量达0.013;不同阶段的植被覆盖类型变化明显,由第一阶段以低覆盖度类型为主逐渐转变为第五阶段以中覆盖度类型为主;(2)不同管理站范围的FVC变化趋势不同,其中甜水河管理站、大泉管理站、羊场湾管理站及长流水管理站西侧的FVC增长快,且拟合好;(3)该保护区潜在风蚀量、实际风蚀量均逐渐减少,防风固沙率逐渐上升,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明显体现在第三、四、五阶段;(4)不同管理站范围的防风固沙功能均持续增强,其中大泉管理站的防风固沙率增幅最大,从第一阶段的53.39%升至第五阶段的74.44%,增幅达21.05%;临河白芨滩和马鞍山管理站防风固沙率增幅较小,分别为15.81%、15.50%。总体来看,保护区2000-2019年的FVC增幅显著,植被空间变化规律明显,防风固沙功能整体上呈逐渐增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79.
江西水浆自然保护区地处赣中雩山山脉,紧邻中亚热带南北分界线,保护区苔藓植物丰富。该研究对2019年水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采用样线、样方法调查)所采集的700余份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统计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分析研究区内苔藓植物类群的区系地理特征,并与邻近12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鉴定苔藓植物197种,隶属57科、102属。(2)水浆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共有10种,主要成分是东亚成分、热带亚洲成分、北温带成分,占总种数比依次为35.91%、19.89%、17.68%,中国特有分布占12.71%。(3)与南方12个自然保护区比较,水浆与桃红岭苔藓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达0.44;基于区系成分谱系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浆与湘西北、铜钹山及雷公山的苔藓植物区系关系密切。(4)在水浆保护区中国特有苔藓物种中,多数物种的分布符合喜马拉雅及邻近地区起源和传播的理论,少数物种呈邻近分布、传播的状态,这与中国东部山区作为避难所保存众多植物类群有关。  相似文献   
980.
为了调查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兽类及鸟类多样性, 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 我们利用GIS将调查区域划分成1 km × 1 km的网格, 并布设了110台红外相机, 每3-6个月回收一次数据。累计获得19,748个相机工作日, 采集可辨别鸟兽照片和视频55,858份, 独立有效探测6,856次, 共记录到野生兽类4目12科17种, 鸟类5目12科33种。其中, 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 即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15种, 合计占野生物种总数的40.0%; 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2种, 易危(VU)的5种, 近危(NT)的2种, 合计占野生物种总数的18.0%; 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的1种, 濒危(EN)的1种, 易危(VU)的8种, 近危(NT)的9种, 合计占野生物种总数的38.0%。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前5种兽类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野猪(Sus scrofa)和川金丝猴, 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前5种鸟类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本调查为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后续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