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15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黑龙江西三江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1992,31(2):178-189
本文研究黑龙江东部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煤系地层3个岩组中的孢粉组合。其中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丰富,时代属欧特里期至巴列姆期,但目前材料尚不能对城子河组进行有意义的孢粉地层再分。穆棱组下部与城子河组的孢粉组合相似,反映植物群的渐变过程。东荣组的孢粉组合及其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亦有讨论,其时代有属凡兰吟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82.
黑龙江省大青叶蝉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春清  白汝娴 《昆虫知识》1991,28(4):237-237
<正> 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属同翅目,叶蝉科,又名青叶跳蝉、大绿浮尘子等。大青叶蝉在黑龙江省危害多种果树,尤其幼树受害更为严重。本研究采用田间及人工饲养观察的方法,分别于佳木斯市和哈尔滨市郊区果园进行了3年的观察研究。鉴于对该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等已有较详细的报道,故本文只将有关的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3.
太岳山丘陵地带中国林蛙成体的体长和体重及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欣 《四川动物》1991,10(4):32-33
  相似文献   
84.
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华枝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华枝睾吸虫病爆发流行区的鱼体囊蚴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检查15种385尾淡水鱼,用鱼肉压片法发现9种255尾鱼感染了华枝睾吸虫囊蚴,阳性鱼种的检出率为60%(9/15),阳性鱼的感染率为66.2%(255/385),其中麦穗鱼和青鳉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度分别为233.57个/克和106.8个/克。对严重感染的麦穗鱼、黑龙江鳑皱、鲈塘鳢、青鳉等4种鱼进行了囊蚴数的测定。对感染度高的麦穗鱼、黑龙江鳑鮍、青鳉等3种鱼做了囊蚴分布的调查,发现鱼皮内和鱼肉内囊蚴最多,各部位囊蚴的数量是否与检查季节有关,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5.
86.
中国林蛙—名贵的中药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名贵中药材——哈士蟆(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的动物来源,分布地区、资源现状、生态特性等情况,并对其保护措施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7.
2018年5月,在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资源调查时采集到蛙属Rana物种标本10号,结合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该物种为徂徕林蛙Rana culaiensi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此次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徂徕林蛙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采集标本与模式产地标本在体型、趾间蹼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为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形态变异,还有待采集符合统计学的标本数据来论证。  相似文献   
88.
测定了黑龙江抚远江段和虎林江段黑斑狗鱼(Esoxreicherti)线粒体控制区5'端的560bp序列,在12尾黑斑狗鱼序列中未检测到任何变异位点,即所有个体的序列均完全一致,共享同一种单倍型,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核苷酸多样性均为0.黑龙江黑斑狗鱼线粒体DNA如此贫乏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可能是黑龙江水系黑斑狗鱼在更新世冰期可能曾遭受过严重的瓶颈效应;另一方面则可能因目前是国内黑斑狗鱼种群数量锐减,种质资源急剧衰退,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建议广泛取样调查不同地理种群,并采用AFLP和微卫星等分子标记检测遗传多样性,以确定遗传变异丰富的黑斑狗鱼种群加以保护,促进黑龙江流域黑斑狗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9.
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形态的系统进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尾两栖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典的形态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进化与成体的进化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及发育特征也可以作为研究系统进化的重要指征。本文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及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前蝌蚪的软骨性颅骨及鳃部骨骼进行形态学描述,基于幼体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建树。建树结果支持Orton将无尾两栖类蝌蚪划分为4种类型,认为最原始的类群为Ⅲ型蝌蚪,与Tihen的观点一致。新蛙亚目的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属Ⅳ型,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90.
目的应用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特异性抗血清,对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检测。方法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黑龙江林蛙消化道内检测到5-HT细胞、SS细胞和Glu细胞,而GAS细胞、PP细胞和SP细胞均未检测到。5-HT细胞分布广泛,存在于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中,在冬眠期分布密度高峰为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而非冬眠期则为胃幽门部;SS细胞分布也较为广泛,在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除了直肠以外,均有分布,且这两个时期SS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均在胃幽门部。Glu细胞在冬眠期仅在胃贲门部、胃体、空肠和回肠检测到,而在非冬眠期除以上四个部位外直肠部也检测到了Glu细胞,并且Glu细胞分布密度高峰都在胃体部。结论黑龙江林蛙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不同,可能与机体适应不同时期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