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鉴别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色素及少色素性恶黑鉴别诊断时,(1)组织化学铁反应,褪色素和黑色素银染对证实瘤细胞中黑色素是有帮助的,但不能从无色素性恶黑中检出黑色素。因此对无黑色素恶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不大。网状纤维染色良性病均有增加,而恶黑几乎没有增加或仅极少增加。因此网状纤维染色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2)免疫组化S-10018例恶黑及6例良性痣均显示阳性,这对无色素恶黑的诊断是有价值的,但对色素痣的恶变帮助不大。16例恶黑中14例色素性与10例无色素性恶黑HMB45均显示阳性,证明两者有共同抗原,总阳性率87.5%,6例良性痣均为阴性,证明无HMB45抗原。结果提示HMB45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无色素及少色素性恶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性大,还可以用于对恶黑与良性痣、良性痣恶变的鉴别。(3)本组4例无色素性恶黑电镜下均找到前黑色素小体。因此在其他方法诊断困难时,应用电镜检查对确诊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鼠黑色素瘤BL6F10细胞系中分离与鉴定癌干细胞(CSC)样细胞,为今后对CSC的鉴定及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不同免疫磁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从BL6F10细胞系中分离有特征性CD表型的瘤细胞,体外观察不同CD表型瘤细胞在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克隆的能力;将这些瘤细胞皮下注射到C57BL/6小鼠,比较其致瘤性。结果:从BL6F10细胞系中分离出不同CD表型的特征性瘤细胞;在软琼脂培养基上,CD133^+、CD44^+和CD44^+CD133^+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高于CD133^-、CD44^-和CD44^+CD133^-细胞;CD133^+、CD44^+、CD44^+CD133^+和CD44^+CD133^+CD24+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致瘤性分别强于CD133^-、CD44^-、CD44^+CD133^-和CD44^+CD133^+CD24^-细胞。结论:CD44^+CD133^+CD24+表型的BL6F10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与CSC样细胞相似,具有CSC特征,这些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鉴定BL6F10细胞系中的CSC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3.
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βγ-晶状体蛋白是主要分布于脊椎动物眼睛晶状体内的水溶性结构蛋白。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从微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都有过报道。微生物中发现的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主要作为环境胁迫应急蛋白,在恶劣环境中发挥对细菌的自我保护作用,如ProteinS。在哺乳动物中,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被推测能够参与胚胎的皮肤发育与分化调节,具有肿瘤抑制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黑色素瘤缺失蛋白。但是,对于它们的生化特性、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知之甚少。本文从蛋白结构、基因起源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简要介绍目前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复发以及耐药等均与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Hedgehog (Hh)信号通路调节胚胎发育和成体许多组织器官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增殖.然而, 那些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受到Hh信号通路调节的组织器官, 在该信号通路异常时常常发生肿瘤.这些肿瘤包括肝癌、神经胶质瘤、基底细胞癌、横纹肌肉瘤、胰腺癌、小细胞肺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介绍了近年来Hh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在维持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方面的作用, 以及该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 以显示其在肿瘤治疗中潜在的重要意义.最后, 提出了今后肿瘤干细胞Hh通路研究的重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IFN-α1b)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A375,通过MTT法检测和比较IFN-α1b和IFN-α2b对A375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分析IFN-α1b对A375细胞迁移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染色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分析IFN-α1b对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随着IFN-α1b和IFN-α2b浓度的增加,A375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药物作用48 h和72 h后,IFN-α1b作用的A375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IFN-α2b,IFN-α1b和IFN-α2b作用48 h的IC50分别为(22.69±1.52)μg/mL和(35.69±1.01)μg/mL(P0.01);IFN-α1b和IFN-α2b作用72 h的IC50分别为(10.00±0.98)μg/mL和(25.02±0.44)μg/mL(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IFN-α1b能够使A375细胞的迁移指数和迁移能力降低,且随着IFN-α1b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细胞迁移作用增强。随着50μg/mL IFN-α1b作用的A375细胞的凋亡率为(29.31±0.45)%,较对照组(8.21±1.36)%相比明显上升(P0.01)。结论:IFN-α1b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与IFN-α2b相比,IFN-α1b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IFN-α1b能够降低细胞A375的迁移能力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6.
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新技术--肽脉冲曲殿波刘传暄综述马清钧审校(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850)前言利用疫苗来治疗肿瘤的想法由来以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0年前[1]。本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移植过肿瘤组织的动物在进行肿瘤移植时就可以产生排斥反应[1]引起这种反应的抗原被称之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umorspecifictransplantationantigen,TSTA)...  相似文献   
17.
敲减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表达的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A375-G6PDΔ) 呈现生长增殖抑制和凋亡率升高. 为明确G6PD缺陷对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用A375-WT与A375-G6PDΔ细胞制作裸鼠荷瘤模型,观察体内瘤体生长,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瘤体组织G6PD mRNA、G6PD蛋白及酶活性,Western 印迹分析凋亡相关蛋白,分光光度法测定NADPH和GSH/GSSG水平. 结果显示,A375-G6PDΔ细胞注射组的裸鼠成瘤时间延长,瘤体生长明显减慢,瘤体的体积与质量显著低于A375 WT细胞注射组(P <0.01);与A375-WT细胞注射组相比,A375 G6PDΔ细胞注射组的裸鼠瘤体组织中G6PD mRNA表达、G6PD阳性细胞数与G6PD活性分别降低了87.10%、77.20%与75.77%(P<0.01),G6PD、p53和Bcl-2的表达分别降低了67.92%、65.54%和62.32%(P<0.01),Fas升高了86.38%(P<0.01),NADPH和GSH/GSSG分别降低了74.37%和86.02%(P<0.01). 结果提示,G6PD缺陷可能通过减少核酸等合成的原料、改变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抑制裸鼠瘤体生长与增殖,这为黑色素瘤发生和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酶切连接和重叠PCR连接两种方法将抗黑色素瘤单链抗体基因和去除N端信号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进行融合,并将融合基因克隆于pET28a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NiNTA系统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MTT法检测融合蛋白对黑色素瘤细胞的体外抑制率。结果表明6HisScFvSEA融合蛋白可在E.coli BL21(DE3)中稳定表达,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30%,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融合蛋白可通过激活效应细胞对表达相关抗原的黑色素瘤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度恶性肿瘤如肝癌或恶性黑色素瘤病人即使手术治疗,仍然有相当多的病人预后不好,或发生转移。本文研究了自行合成的4-氨基苯酚维甲酰胺(4-HPR),一种维甲酸的衍生物,通过观察对肝癌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发现该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肝癌细胞迁移能力,7721-k3肝癌细胞的迁移细胞数从对照组的201(27.2,经过6h的作用后即下降到58±5.03(p<0.05,n=4);黑色素瘤细胞则从302±30.1下降到254±25.04(p<0.05,n=4);侵润能力也显著下降,7721-k3细胞穿过人工模拟基底膜的细胞数从对照组的27±13.1下降到11.2±3.3,黑色素瘤细胞则从67.5±10.1下降到24.3±3.2(p<0.05,n=3)。而且发现3μmol/L 4-HPR作用B16黑色素瘤细胞48h可诱导37.11±0.94%细胞的调亡,与相同微克分子浓度的维甲酸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是不能显著诱导7721-k3细胞凋亡。4-HPR诱导B16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利用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有关的乳糖基神经酰胺磺酰基转移酶(CST)基因,转染B16细胞使之高表达以后,可以部分抑制这些细胞对4-HP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但是不能完全抑制。4-HPR是目前已知毒副作用最小的维生素A类化合物,有可能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或肝癌治疗的一个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对黑色素瘤B16荷瘤小鼠NK细胞受体NKG2D及其配体的影响。方法将黑色素瘤B16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待触及肿块后于荷瘤小鼠皮下注射双歧杆菌LTA。采用MTT、流式细胞术(FCM)、RT-PCR方法分别检测经双歧杆菌LTA处理后B16荷瘤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NK细胞NKG2D受体蛋白表达以及肿瘤组织内Rae-1、H60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双歧杆菌LTA处理后,B16荷瘤小鼠的NK细胞杀伤活性增强(P〈0.05),NK细胞受体NKG2D表达明显增加(P〈0.05),肿瘤组织Rae-1、H60 mRNA表达上升(P〈0.05),并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双歧杆菌LTA能够增强B16荷瘤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K细胞受体NKG2D的蛋白表达和肿瘤组织Rae-1、H60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