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了解植物病毒在不同水体与温度条件下的灭活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典型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型,比较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在闽江水、自来水、生活污水、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污水及超纯水中的灭活动力学。结果显示,温度是导致TMV灭活的重要因素,水温升高,病毒灭活速率加快;此外,某些水质因子也影响TMV的灭活效率,其中可溶性盐的存在及其含量对TMV的灭活会因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异;某些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对植物病毒TMV具有灭活作用,而能生化降解的有机质加速TMV灭活可能是通过促进水体中的微生物增殖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2.
茉莉酸甲酯对烟草幼苗抗病毒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茉莉酸甲酯处理4叶期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幼苗后接种烟草花叶病毒,考察发病情况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一些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处理后接种病毒明显降低巴两烟草的病情指数,提高几丁内切酶、β1,3-葡聚糖苷酶、SOD、脂氧酶的活件。其中仅SOD活性与抗病毒有较密切的关系。茉莉酸甲酯可能是诱导巴西烟草抗花叶病毒的信号物质。  相似文献   
133.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番茄花叶病毒(ToMV)是烟草花叶病毒属中关系最为密切的病毒, 但它们在含N基因烟草上产生的枯斑大小有明显的差异. 比较了TMV, ToMV及用ToMV运动蛋白基因(MP)精确置换TMV MP后获得的重组病毒T/OMP在不同寄主上的症状差异, 发现T/OMP在含N基因烟草上产生的枯斑大小与ToMV相似. 分析比较TMV, ToMV和T/OMP外壳蛋白和MP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水平, 发现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而TMV和T/OMP在原生质体中的复制水平也没有差异. 比较TMV, ToMV和T/OMP接种后烟草体内防御相关酶(PAL, POD和PPO)的活性变化, 结果T/OMP和TMV所诱导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而与ToMV有所差异, 因此认为MP基因功能的差异决定了TMV和ToMV在N基因烟草上枯斑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蔬菜单株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的分析,阐述了蔬菜单株高产栽培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在黄瓜单株高产无土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5.
豇豆病毒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陈炯  郑红英  程晔  陈剑平 《病毒学报》2001,17(4):368-371
为澄清浙江省豇豆病毒病病原及其分类,采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Sprimer扩增了浙江豇豆线状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同时又根据已知CMV RNA3序列设计引物pCMV-44-63/1200-1181,扩增了混合的CMV-ZJ运动蛋白基因全序列。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产中仅存在一种线状病毒(CV-ZJ),该病毒与一泰国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BM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8.6%),与花生条纹病毒(PStV)、石斛花叶病毒(DeMV0.)、赤豆花叶病毒(AZMV)、黑眼豆豆花叶病毒(BICMV)和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分离物间的同源性为88.5%-94.4%,而与其它CABMV分离物的同源性均低于70%。进化树分析表明,PStV、AZMV、DeMV、BlCMV和BCMV为同种异名,应统称为BCMV,而CABMV为另一种病毒;CV-ZJ和泰国CABMV分离物应分类为BCMV豇豆株系。CMV-ZJ的运动蛋白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属于CMV亚组Ⅰ,与其它分离物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1%-97.8%。  相似文献   
136.
建兰花哇病毒运动蛋白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兰花叶病毒(CyMV)石斛兰分离物中提取病毒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就(RT-PCR)方法获得约500bp的运动蛋白基因片段,插入pGEM-T载体克隆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数由474个核苷酸组成,和CyMV美国夏威夷分离物、新加坡分离物相应基因核甘酸序列分别具有97.8%同源性;根据核酸序列推导该片断含有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分别编码14kD、12kD和10kD的多肽。  相似文献   
137.
黄瓜钝绥螨对茶黄螨雌成螨和腐食酪卵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黄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对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雌成螨和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卵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黄瓜钝绥螨的第1若螨,第2若螨,雌成螨捕食茶黄螨雌成螨和腐食酪螨卵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型,其中,雌成螨的捕食能力最强,对腐食酪螨卵和对茶黄螨雌成螨的攻击系数a大,处理时间th短,第2若螨也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静态的腐食酪螨卵比对动态的茶黄螨捕食能力强,黄瓜钝绥螨对茶黄螨雌成螨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38.
番茄花叶病毒弱毒疫苗K(ToMV-K)的复制酶基因和运动蛋白基因分别具有乳石和赭石突变的特征. 为了对这一致弱特征进行扩展研究, 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 对烟草花叶病毒普通株中国分离物(TMV-Cv)复制酶基因和运动蛋白基因分别进行乳石突变(UGA)和赭石突变(UAA), 构建了复制酶单突变体——TMV-Cvrase, 运动蛋白单突变体——TMV-Cvmp和复制酶与运动蛋白双突变体——TMV-Cvrase-mp. 烟草侵染试验发现, TMV-Cvmp和TMV-Cvrase-mp能侵染枯斑(Xanthi NC)和系统(K326)寄主, 后者侵染普通烟K326仅出现少量轻微的花叶症状; 子代病毒的电子显微镜观察、重复接种试验及其核酸的RNA斑点杂交、RT-PCR扩增与测序结果表明, TMV-Cvmp和TMV-Cvrase-mp子代病毒与TMV-Cv的大小和形态基本一致, 具有完整和稳定的侵染、复制和繁殖能力, 且其基因组仍保持着突变, 而复制酶单突变体TMV-Cvrase不能侵染烟草. 以上结果表明, 复制酶与运动蛋白的乳石突变与赭石突变协同致弱TMV-Cv对烟草的侵染症状, 从而暗示ToMV-K基因组的这种突变模式也可以用于其他植物病毒的致弱研究.  相似文献   
139.
程晔  陈炯  陈剑平 《中国科学C辑》2001,31(6):497-504
测定了从浙江省呈现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上分离得到的一个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RNA的核苷酸全序列. 该病毒分离物的RNA基因组由9596个核苷酸组成(不包括polyA尾). 单一的ORF由9192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一个分子量为346.1 ku的聚合蛋白. 该蛋白结构特征与高粱花叶病毒(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和一个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保加利亚分离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非常相似. 序列分析表明, 该病毒分离物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各分离物(已报道的仅为基因组3′末端序列)同源性最高, 与SrMV和MDMV同源性次之, 而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同源性最低. 根据马铃薯Y病毒属区分不同病毒和株系的分类标准, 报道的玉米病毒分离物应当鉴定为SCMV的一个株系. 然而, 该分离物在HC-Pro, P3和CI蛋白区域和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具有极高的氨基酸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0.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为Tobamovirus代表成员,以此病毒介导的外源蛋白在植物中表达,经过了十几年的研究和不断完善,已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表达外源蛋白的途径.这项技术已经在医用活性多肽以及疫苗的研制、功能基因的鉴定、植物体内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点阐述了TMV基因组RNA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并着重对重组载体的构建及其利用加以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