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Inflammation is the primary response to infection or injury that functions to clear the injurious material or agent and promote tissue repair. However, when inflammation persists, such as chronic inflammation, it can cause tissue damage and loss of function. 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s closely asso- ciated with many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arthritis, osteoporosis, asthma, Alzheimer's disease, obesity,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Numerous molecules such as cytokines, prostaglandins, and nitric oxide (NO) are involved in th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flamma- tory response. Inhibition and/or down-regulation of these pro-inflammatory molecules may exert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相似文献   
62.
油茶的分布及其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瑞高   《广西植物》1981,(1):38-41
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物种繁多,分布广,适应性强,但是不同物种的油茶,其分布范围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发展油茶生产,应考虑到种的适应性,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相似文献   
63.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木樨科)是主产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木本油料作物。它的果肉所榨的油榄橄油是一种高级食用油,也是有名的餐厅用油和凉拌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和广宁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山茶科)是特产我国的大宗木本油料作物,在我国南方经济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们的种子所榨的油,泛称为“茶油”,是一种耐贮藏的优质食用油。  相似文献   
64.
利用ISSR和RAPD标记,对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条简单重复序列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在65份样品中共扩增出213条带,其中多态位点为20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31%;从30条寡居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9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52%。结果表明: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和RAPD标记可以应用于油茶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65.
小果油茶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小果油茶全分布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8个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实、花及叶的2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的居群内及居群间均存在广泛的表型变异,随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小果油茶叶、花及种实形状大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从中选择重要及关键的表型性状作为测定的主要依据。小果油茶表型性状与生态地理因子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不同性状受地理生态因子影响也不同,其中花性状最大,而种实和叶相对较小。UPGMA聚类结果表明,18个小果油茶居群可分为4个类群,且按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进行聚类。从系统聚类图和主成分排序图比较来看,绝大多数居群在2种聚类方式中保持一致,说明二者均能较好地区分小果油茶不同居群的亲缘关系,为小果油茶的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6.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肉质果、肉质叶基本营养成分,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种类,应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油茶肉质果、肉质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并与12种常见热带、亚热带水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油茶肉质果、肉质叶富含糖、酸、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一些常见水果。油茶肉质果、肉质叶的必需氨基酸(EAA)占氨基酸总量(TAA)的37%和35%,其蛋白营养价值要优于12种水果。因此,油茶肉质果、肉质叶的营养价值优于一些常见水果,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优质水果。  相似文献   
67.
传粉昆虫对我国中南地区油茶结实和结籽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园艺  喻勋林  罗毅波 《生态学报》2010,30(16):4427-4436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2007-2008年在我国中南地区湖南省对油茶开展传粉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油茶花期从10月到翌年1月份,单株开花时间一般持续20d左右,单花花期为4-5d。单花花蜜量平均为(145.40±24.89)μL,含糖量为(23.13±1.03)%,并含有17种氨基酸,约占花蜜总量的1.73%。膜翅目蜜蜂总科(Hymenoptera:Apoidea)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和大分舌蜂(Colletes gigas)是油茶的有效传粉昆虫,大分舌蜂的传粉效率较油茶地蜂高;蝇类和蝶类为随机访问者。油茶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现象,其结实和结籽依赖传粉者。此外,油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交不亲和,自交和异交的繁殖成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工异花授粉结果显示油茶在资源限制程度较低时,即大年时,花粉限制主要表现在结籽水平,而不是结实水平。根据油茶的传粉综合特征以及油茶在山茶属中的系统位置,目前很难解释油茶类似鸟类传粉综合特征的花蜜特征是如何演化的。  相似文献   
68.
为探讨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产地土壤和油茶果实中金属元素分布和富集特征,在油茶果实成熟期,对浙江5个油茶产地土壤及油茶果实中金属元素进行污染分析和富集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浙江油茶产地土壤中Pb、Cr、Cd、As、Hg、Ni、Cu和Zn含量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综合污染等级为安全。个别产区常山县土壤中As、Ni、Cu和江山县土壤中Pb、Cr、F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常山和建德土壤中Cd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0.93和0.81,处于污染警戒线。Cr、Ni、Cu、Zn主要分布在油茶籽中,Hg主要分布在壳中,Pb、Cd、As、Fe和Mn主要分布在青皮中。油茶籽中Cu、Fe、Mn的富集系数大于0.4,吸收能力强,Ni、Zn的富集系数小于0.4,具有一定吸收能力,Pb、Cr、Cd、As和Hg的富集系数小于0.1,吸收能力低;壳中Cu、Mn的富集系数大于0.4,吸收能力强,Fe的富集系数小于0.4,具有一定吸收能力,Pb、Cr、Cd、As、Hg、Ni、Zn的富集系数小于0.1,吸收能力低;青皮中Cu、Fe、Mn的富集系数大于0.4,吸收能力强,Pb、Cr、Cd、As、Hg、Ni、Zn的富集系数小于0.1,吸收能力低。浙江油茶主产区土壤质量安全,适合油茶种植。油茶果实对Cu、Fe、Mn有一定富集能力,对Pb、Cr、Cd、As和Hg无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69.
油茶是中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而角鲨烯在茶籽油中含量多少是茶油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提高油茶角鲨烯含量,以油茶种子转录组测序为基础,根据Unigene设计SQS基因RACE引物,克隆出基因全长共1 490 bp,开放阅读框1 266 bp,编码422个氨基酸,将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SQS进行比对,构建进化树,分析物种间进化关系,进行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蛋白质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氨基酸组成及稳定性分析; 跨膜区域分析; 信号肽识别位点; 磷酸化位点; 二级结构及功能; 结构域分析。通过转录组测序和荧光实时定量分析了SQS基因在油茶种子发育各时期表达量变化规律,并提取各时期油脂,测定角鲨烯含量,发现两种基因表达量分析方法的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且与各月份间角鲨烯含量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的有效性,并推测油茶角鲨烯合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角鲨烯含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为后续从分子手段提高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嫁接时穗条和砧木创伤后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规律,解析影响砧穗嫁接面愈合的生理机制,为油茶砧穗愈合生长机理提供理论支持。以树龄6年的长林18号和53号的穗条和实生砧木为材料,按照芽苗砧嫁接方法切割穗条S0(0 min)、S10(10 min)、S40(40 min)和砧木茎段Z0(0 min)、Z10(10 min)后,利用液质联用法(HPLC-MS)测定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反式玉米素(TZR)、玉米素(Zeatin)、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含量,分析不同时间段内源激素变化及品种间差异的关系。结果显示:创伤后18号的TZR、Zeatin和SA含量总体高于53号;18号IAA、SA和JA逐渐下降;TZR和Zeatin分别在S10和S0达最高值后下降;ABA在S10达最高值。53号IAA和JA爱S10达最高值后下降;TZR、Zeatin和SA在S10达低值后逐渐上升;ABA在S0达高值后逐渐下降。砧木茎段创伤前后激素含量除JA外18号高于53号;两品种Z0时激素含量下降,Z10后上升,仅53号ABA和SA含量在Z0达高值后下降。砧木茎段和根部激素含量在品种间除JA外18号高于53号,茎段的IAA、ABA高于根部,其他激素为根部高于茎段。激素比值在品种间和部位间差异明显;IAA/ABA、IAA/TZR、IAA/Zeatin和IAA/JA、ABA/TZR、ABA/Zeatin和ABA/JA比值为53号高于18号;穗条内SA/IAA为18号高于53号,SA/JA和SA/ABA为53号高于18号;砧木茎段均为18号高于53号;TZR/SA、TZR/JA比值在穗条和砧木茎段为18号高于53号。两品种创伤后IAA与JA极显著正相关,而IAA与SA,SA与JA在18号极显著正相关,53号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53号TZR、Zeatin、SA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JA与TZR、Zeatin和SA极显著负相关。砧木茎段创伤后18号激素间为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53号TZR和Zeatin与IAA、JA极显著正相关,与SA存在显著负相关,SA与JA有显著负相关。砧木茎段和根部间品种间仅在SA与各激素间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他激素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综上所述,砧穗创伤后激素水平上18号在创伤面易于愈伤组织发育,而53号抗逆激素水平较高且与细胞分裂增殖类激素负相关,可能影响53号嫁接后愈合生长;嫁接应在创伤后10 min内较为适宜;砧穗间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后期嫁接部位形态重建以及穗条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