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2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52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空间三维绿量(绿化三维量)定量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三维绿量又称绿化三维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城市三维绿量的测量研究是城市绿化环境效益评价的基本前提,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彩红外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研究了城市空间三维绿量定量计算的方法。在对植被遥感阴影图像分割的前提下,根据航空摄影时太阳、摄影机以及树木三者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建立了空间三维绿量遥感中关键的植被高度模型。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研究区主要树种的树高一冠径相关关系模型。根据冠径一冠高关系以及典型树种的树冠立体几何形态与绿量方程,运用G1S分别计算了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江东区、海曙区和全市的总三维绿量和平均相对三维绿量,以及平均相对三维绿量的区域分布。宁波市全市及江北区、海曙区和江东区的平均相对三维绿量分别为3284.4m^3/hm^2、3652.4m^3/hm^2、2908.5m^3/hm^2和3229.7m^3/hm^2,总三维绿量分别为1606.6万m^3、659.5万m^3、448.9万m^3和498.2万m^3。研究结果不仅为城市绿化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丰富了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有助于估算城市绿化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及为城市绿化系统的设计,特别是为环境要求不同的功能区的绿化系统的设计、城市绿化群落布局的合理性评价和城市绿化规划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92.
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hGPCRc的亚细胞定位及组织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从人结肠组织克隆所得某一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orphanGprotein_coupledreceptors ,oGPCRs)成员hGPCRc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hGPCRc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组成了七个跨膜区段的结构域,具备GPCR的结构特征;然后,将hGPCRc之cDNA与绿色荧光载体pEGFP-N1 构建GFP_hGPCRc表达载体,以空白质粒pEGFP-N1 作对照,转染CHO-K1 细胞,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空白质粒pEGFP-N1 转染的细胞表达了GFP并均匀分布于整个细胞,而GFP_hGPCRc转染的细胞观察到荧光清晰聚集于细胞膜和各细胞器质膜上,因而hGPCRc蛋白定位于膜上并稳定表达,与软件分析结果相一致;最后,以RT_PCR检测hGPCRc在2 0周龄胎儿重要组织器官及部分成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GPCRc在人心、肾、小脑及结肠等组织均有表达,但在肝、大脑、小肠及肌肉等组织里未检测到表达。该表达谱对于进一步认识hGPCRc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及生理功能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93.
分别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及M型超声心动图Teichholtz公式对1 0只健康成年实验恒河猴(Macacamulatta)的心脏结构、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左室收缩功能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性别间各参数的差异,以建立正常健康成年恒河猴超声心动图相关生理学参数的基础正常值。结果表明,健康成年实验恒河猴超声心动图各项生理指标类似于人类新生儿的指标,雌、雄组间比较除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有统计学差异外(P <0 0 5 ) ,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 5 )。  相似文献   
994.
东亚飞蝗感染绿僵茵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知识》2005,42(2):183-185,F002
  相似文献   
995.
稻田氮肥施用量对黑肩绿盲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 Reuter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低龄若虫的捕食能力、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褐飞虱蜜露和水稻伤流液对其捕食 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和若虫的捕食量均与寄主植物的含氮量呈显著 负相关。黑肩绿盲蝽在相同氮肥施用量的稻株上连续饲养2代后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没有改变 。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方程,其参数瞬时发现率(a)和处置时间(Th)只与寄主含氮量有关,而与黑肩绿盲蝽种群和褐飞虱卵的来源无关。 在高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对褐飞虱卵的瞬时发现率(a)下降导致了功能反应的减弱, 而在相同含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之间的捕食功能没有明显差异。黑肩绿盲蝽成虫取食水 稻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时寿命明显延长,取食高氮稻株的褐飞虱分泌的蜜露对延长黑肩绿盲蝽 雌成虫寿命的作用最大。但是,在高氮稻株上褐飞虱蜜露显著降低黑肩绿盲蝽的捕食能力。这 些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自然控制作用的下降是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褐飞虱种群增加的 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6.
绿僵菌侵染小菜蛾体表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表结构对绿僵菌入侵行为的影响及绿僵菌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 绿僵菌孢子在小菜蛾体表萌发后可形成附着胞,寄主体表结构影响形成附着胞的快慢、多少及穿透体壁时芽管长度, 在平缓结构区和刺状结构区比嵴状结构区更易形成附着胞,且芽管较短。在所有结构区,LF68菌株穿透芽管均短于LD65菌株的芽管。接种后7 h,分生孢子在小菜蛾体表开始萌发,LF68与LD65菌株分别于接种后10 h和13 h出现侵染构造穿透体壁。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建立检测博尔纳病病毒(BDV)RNA的原位PCR方法。方法首先设计BDV特异性引物以及检测BDV-RNA的原位PCR扩增系统.然后对BDV持续感染细胞(BDV/OL)和正常细胞(OL细胞)爬片进行原位PCR扩增,进而分别用DNA酶或RNA酶消化处理BDV/OL细胞爬片后,再进行原位PCR扩增。结果经原位PCR扩增后.约60%~70%的BDV持续感染细胞核中出现了阳性反应信号,但正常细胞无信号出现,并且病毒感染细胞中的阳性信号在RNA酶消化作用下消失,但不受DNA酶作用的影响。结论该研究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具有BDV和RNA特异性,可以应用于检测相关动物或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脑组织中BDV-RNA,为进一步证明BDV的致病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8.
以pBRTM/HCV-3011模板,通过PCR法扩增ns5α、LISDR(左端序列)和RISDR(右端序列),分别经XhoⅠ/EcoRⅠ、XhoⅠ/HindⅢ和EcoRⅠ/HindⅢ双酶切,连入穿梭质粒pEGFP—N3中,构建重组质粒pEGFP—N3-ns5a和pEGFP—N3-ns5a—△ISDR。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将这2种重组质粒通过电穿孔法转染HeLa细胞,然后在G418选择压力下进行有限稀释法筛选,用RT-PCR和荧光显微镜鉴定。经酶切鉴定和基因测序证实,重组穿梭质粒已插入目的片段ns5a、LISDR和RISDR。RT-PCR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ns5a和pEGFP—N3-ns5α—△ISDR,目的基因在HeLa细胞中得到表达,为研究HCV NS5A中是否存在抗干扰素治疗的功能蛋白提供了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999.
肾茶种苗扦插试验(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肾茶种苗的扦插繁殖研究表明,在四川攀西地区8~10 月育苗,苗床选择向阳(晴天阳光照射6h 以上),沙床,冬天气温低于15℃应搭拱棚覆盖塑料薄膜越冬,成苗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00.
动物细胞的培养技术是1907年哈里逊在淋巴块中对蛙的神经板培养成功开始的,其后近一个世纪以来,陆续成功地培养了哺乳动物、昆虫等各种动物细胞,并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分支。鱼类的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大约起始于60年代,被公认的真骨鱼类的第一个永久性的细胞系——虹鳟性腺细胞系(RTG-2)是由Wolf建立的。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涉及的组织来源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同时也进行了细胞体外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