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37篇
  免费   1754篇
  国内免费   11679篇
  2024年   249篇
  2023年   782篇
  2022年   934篇
  2021年   1050篇
  2020年   978篇
  2019年   998篇
  2018年   840篇
  2017年   902篇
  2016年   938篇
  2015年   1098篇
  2014年   1795篇
  2013年   1372篇
  2012年   1721篇
  2011年   1909篇
  2010年   1804篇
  2009年   1939篇
  2008年   2256篇
  2007年   1787篇
  2006年   1661篇
  2005年   1655篇
  2004年   1719篇
  2003年   1556篇
  2002年   1479篇
  2001年   1339篇
  2000年   1095篇
  1999年   909篇
  1998年   726篇
  1997年   640篇
  1996年   606篇
  1995年   584篇
  1994年   569篇
  1993年   369篇
  1992年   395篇
  1991年   355篇
  1990年   305篇
  1989年   286篇
  1988年   127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170篇
  1984年   79篇
  1983年   86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4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5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云南4个种群3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905 bp的核苷酸序列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了高山姬鼠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在905 bp D-loop基因的碱基序列中,共发现了57个变异位点(全变异的6.30%),共定义了23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Hap1)为横断山3个种群(中甸、丽江和剑川)所共享,其余22个单倍型均为各个种群所特有。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3.7%,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66.3%。FST统计结果表明,除昆明种群和横断山种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它地理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昆明种群与横断山种群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992.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沉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领域的应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外源基因表达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基因沉默。外源基因沉默可分为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如何应对基因沉默,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是转基因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3.
阿尔茨海默症(AD)即老年痴呆症,是以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发病素、多种通路和分子机制的相互参与,例如信号异常、炎症和免疫系统、脂质转运、细胞内吞作用、细胞凋亡、氧化损伤和应激反应、tau 病理学、神经元和突触的损失、能量代谢等.目前没有一种 AD 治疗方法能从根本上停止其病理的退行性改变,但仍有多种治疗策略.我们从生物标志物、遗传、神经影像、药物治疗、β淀粉样蛋白免疫治疗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ATR基因的表达对HeLa细胞对烷化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HeLa细胞ATR基因的表达,观察ATR被阻断后HeLa细胞对烷化剂敏感性的变化,从而确定ATR基因的作用。结果:筛选到表达针对ATR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阳性克隆,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TR基因表达受到明显抑制;HeLa细胞对烷化剂的敏感性实验提示,ATR shRNA^+HeLa细胞对烷化剂的敏感性明显增强。结论:抑制ATR基因可明显提高HeLa细胞对烷化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5.
微阵列技术是生物技术变革的核心,允许研究者同时监测成千上万个基的表达水平,已广泛应用医学研究.如何挖掘海量基表达信息中的有用信息并进行生物学专业解释,是基表达谱数据分析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生物信号通路研究已成为基芯片中不同表型差异表达研究的主要方法,其是以整个信号通路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此得出的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和准确.在本文中我们简要描述了近10年来信号通路基集富集分析方法的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方法的基础和特点做了一些简单的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验证重组人BD3-BPI(rhBD3-BPI)是否具有内毒素中和活性,研究其在高盐环境中是否能保持抗菌活性。方法:根据内毒素标准品绘制内毒素活性标准曲线,将100 μL梯度稀释的rhBD3-BPI-与100 μL 10EU/mL脂多糖(LPS)混匀,37℃水浴60min,同时设标准对照(只含10EU/mL LPS的标准品溶液),并以无热源水作为空白对照,采用基质显色法进行鲎试验测定LPS的活性;将6×10^8 CFU/mL的革兰阳性和阴性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菌株接种于含1mg/mL rhBD3-BPI和0~250mmol/L不同浓度NaCl的液体细菌培养基中,37℃培养3h后用10mmol/L磷酸钠按1:1~1:1000的比例稀释,铺LB培养基平板,37℃过夜培养,观察各平板菌落生长情况,计数并计算杀菌率。结果:在5EU/mL的标准内毒素体系中,当rhBD3-BPI的浓度高于4μg/mL时即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内毒素中和活性,当rhBD3-BPI的浓度分别为16、32 μg/mL时,其内毒素中和率分别为23%和88%,随后rhBD3-BPI对内毒素的中和活性趋于平稳,50 μg/mL的rhBD3-BPI对所有受检菌均表现出100%的杀伤效应。当NaCl浓度低于150mmol/L时,rhBD3-BPI对各受检菌的杀菌活性均未受明显影响;NaCI浓度升高至150-200mmol/L,rhBD3-BPI对各受检菌的杀菌活性有所下降,但其杀伤率仍在90%以上;当NaCl浓度高于200mmol/L时,盐浓度对rhBD3-BPI杀菌活性的影响才较为明显,但即使NaCl浓度达到250mmol/L,rhBD3-BPI的杀菌活性仍保持在85%以上。结论:rh-BD3-BPI具有内毒素中和活性,在高盐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和开发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组装过程中的填补gap的方法。方法:研究组装软件的算法,使用Perl语言编写自动填补gap的程序,并建立全基因组组装的流程。结果:提出了填补gap的末端延伸法,并使用Perl语言进行了编程;在对立克次体高通量测序的组装过程中,这些方法能大大减少gap的数量。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末端延伸法能够高效填补全序列组装过程中出现的gap,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HBsAg)佐剂 BW006对小鼠脾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分子 CD69的表达和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BW006、HBsAg 单用或联用体外刺激小鼠脾 NK 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K 细胞膜表面分子 CD69的表达水平,ELISA 检测 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5μg BW006体外刺激小鼠脾 NK 细胞24 h 后,NK 细胞表面分子 CD69的表达达峰值(阳性率45.18%),显著高40μg HBsAg 组(21.44%)(P<0.05),与5μg BW006和40μg HBsAg 联用组(58.49%)相比无显著差异;24 h 时,5μg BW006组的 IFN-γ分泌水平达56.95 ng/mL,显著高40μg HBsAg 组(8.74 ng/mL)(P<0.05),与联用组(57.70 ng/mL)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BW006具有上调 NK 细胞表面分子 CD69表达和诱导 IFN-γ分泌的早期活化 NK 细胞的功能,作为疫苗的新型佐剂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通过DNA重组技术表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0157:H7的EspA和EspB蛋白,并分析它们的免疫保护性。方法:采用PCR技术从EHEC0157:H7基因组中扩增espA和espB基因,连接至pET-22b(4-)载体上,转化至宿主细胞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用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免疫小鼠分析其免疫保护性。结果:重组espA和espB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相应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一致性均为100%;得到了纯度为95%以上的重组EspA和EspB蛋白,免疫小鼠所得到的抗体效价均为10^6。结论:重组EspA和EspB蛋白获得了可溶性表达,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为进一步制备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在体内,相对分子质量为26×103的跨膜型肿瘤坏死因子α(mTNF-α)可被TNF转化酶(TACE)酶解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7×103的游离型TNF-α(sTNF-α)。为评价新研发的TNF-α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与mTNF-α的结合能力,以及该单抗的ADCC作用,须构建只能稳定表达mTNF-α而不受TACE影响的Sp2/0细胞株。方法:PCR扩增缺失了TACE酶切位点的人TNF-α野生型基因序列,构建pcDNA3.1(+)-dTNF-α重组质粒并测序鉴定;重组质粒转染Sp2/0细胞,构建只能稳定表达mTNF-α的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pcDNA3.1(+)-dTNF-α重组质粒测序结果与设计缺失基因的碱基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染的阳性细胞株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有表达,其中Clone11、15、16的表达量最高。结论:跨膜型TNF-α稳定表达细胞株构建成功,可用于TNF-α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体外药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