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7 毫秒
8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6例临床表现无特殊,4例经MRI+MRV确诊,3例DSA检查确诊,1例介入治疗,4例抗凝治疗,2例保守,无死亡患者。结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遇到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的青中年人,应高度怀疑CVT。早期应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对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小茴香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蛋清致大鼠足肿胀2种动物模型进行抗炎药效学实验;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进行镇痛实验。结果:小茴香挥发油能显著抑制上述各种动物模型的炎症反应及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结论:小茴香挥发油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联合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拟行单侧TKA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术前48 h开始服用塞来昔布(西乐葆)200 mg/次,每天2次。实验组患者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术后给予持续静脉镇痛(continuous intravenousanalgesia,CIA)。对照组患者没有运用关节周围注射药物,仅给予术后CIA。记录术后CIA用量、各时间点静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est visual analogue score,RVAS)、被动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ssive visual analogue score,PVA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1)实验组术后24、48 h内PCA的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术后4、8、12、24、48 h的RVAS和24、48 h的P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两组间RVAS和PVA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术后第1、2、3 d的RO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l、2 w两组ROM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主动屈膝到90?所需的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中恶心、呕吐和追加药物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联合使用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以有效的缓解TKA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了单一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该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TKA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治疗作用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6例热射病合并MODS,及时运用CVVH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治疗和护理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5例痊愈,1例死亡。通过早期积极采用CVVH联合综合治疗措施,可快速降低患者体温,防止因高热引起的恶性循环。结论:CVVH是热射病合MODS有效治疗方法,其可早期纠正电解质及酸碱紊乱,且对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的清除也有重要作用。期间严密的观察与护理,以及配合治疗的连续性,是成功救治这类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股静脉双腔导管细菌培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股静脉双腔导管培养的菌群分布、药敏试验,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股静脉双腔导管尖端增菌培养,并同时进行外周血培养。结果双腔导管细菌培养阳性25例,64%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留置时间10d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精心护理是防治导管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初步考察骆驼刺氯仿提取物的镇痛抗炎活性.方法:以热板模型、醋酸扭体模型和福尔马林模型,考察骆驼刺氯仿提取物ASE的镇痛作用;以二甲苯制备小鼠耳肿胀模型,考察ASE的抗炎作用.结果:热板试验中,ASE中、高(0.50、1.00 g·kg-1)剂量对热刺激引发的疼痛具有抑制作用;醋酸扭体试验中,ASE低、中、高(0....  相似文献   
87.
《植物杂志》2010,(7):4-4
众所周知,吗啡是鸦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有着强大的镇痛作用。而科学家对小鼠的—项新研究显示,小鼠可能通过类似于植物合成吗啡的生物化学路径在体内天然制造吗啡,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具有相同的生物化学路径。  相似文献   
88.
目的建立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桥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取3.0~3.5 kg普通新西兰兔8只,取同侧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吻合时采用间断缝合的方法。结果术后2周、4周取下静脉桥及对侧颈外静脉,光镜下见静脉桥新生内膜形成,中膜增厚,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不均匀性增厚。结论本模型能反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可满意模拟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9.
Yu L  Xue FS  Li CW  Xu YC  Zhang GH  Liu KP  Liu Y  Sun HT 《生理学报》2006,58(6):593-598
采用热甩尾测痛法观察全身应用非特异性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吗啡镇痛耐受形成的影响,并通过观察脊髓和中脑神经元型NOS(nNOS)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来阐释NO/NMDA受体在吗啡镇痛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将36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平均分为6组(每组6只):1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2、3、4、5和6组为处理组,分别皮下注射L-NAME10mg/kg、L-NAME20mg/kg、吗啡10mg/kg、L-NAME10mg/kg+吗啡10mg/kg、L-NAME20mg/kg+吗啡10mg/kg,每天2次。在注射前测量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ail-flick latency,TFL)基础值,随后每天第一次给药50min后测量其TFL。第8天最后一次给药80min后(除2组和5组之外)断头取脊髓和中脑,采用RT-PCR技术测量nNOS以及NMDA受体1A(NR1A)和2A(NR2A)亚单位的表达。结果显示,2组大鼠第1天至第7天的TFL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差异;3组第7天时的TFL仍显著高于基础值;4组的TFL在第1天时最高,第2至第6天期间逐渐降低,第6天时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差异:5组的TFL在实验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虽然第7天时较第1天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显著高于基础值;6组的TFL变化趋势与5组相同。PT—PCR分析结果显示,与1组相比,3组脊髓和中脑的nNOS mRNA表达显著降低,但NR1A mRNA和NR2A mRNA表达无显著改变;4组的nNOS mRNA、NR1A mRNA和NR2A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1组。与4组相比,6组的nNOS mRNA、NR1A mRNA和NR2A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结果提示,吗啡镇痛耐受大鼠脊髓和中脑的nNOS和NMDA受体表达增加,联合应用L—NAME可抑制长期应用吗啡所致的nNOS表达增加和NMDA受体上调,延缓吗啡镇痛耐受的形成。本研究结果提示,脊髓和中脑的NO/NMDA受体与吗啡镇痛耐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 许多医院产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合作开展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已经多年,但依然未成规模,究其原因,人员紧张和科室协调成为制约我国椎管内分娩镇痛广泛开展的瓶颈之一。这是由于参与分娩镇痛的人员虽然职能明晰,但缺乏协调机制,具体工作中又容易脱节所致。在助产士中建立以护士为基础、以麻醉医师为督导的急性疼痛服务体系有良好的理论和工作基础,有助于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妇安全,推动这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