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7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白鱀豚和长江江豚消化道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庆中  刘仁俊 《兽类学报》2002,22(3):237-240
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大中城市相继建成了一些水族馆和海洋世界 ,并花巨资引进海豚、海狮和海豹进行人工驯养和商业性表演。由于管理经验缺乏和动物疾病诊治水平的滞后 ,在饲养中 ,动物常常罹患疾病 ,加之诊治不及时而导致死亡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 ,提高饲养中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 ,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对 1 980~ 2 0 0 1年白既鱼 豚 (Lipotesvexillifer)和江豚 (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s )驯养过程中 ,对豚类动物的消化道…  相似文献   
992.
白腐菌对染料脱色和降解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白腐菌应用于废水处理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文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白腐菌及其对污染物的降解机理作了简要概述,着重介绍了白腐菌对染料脱色和降解作用的研究进展。白腐菌对染料的脱色解降作用机理有部分尚待进一步研究;同时,白腐菌的吸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3.
鸣禽白腰文鸟前脑古纹状体粗核性双态发育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少举  张信文  左明雪 《动物学报》2001,47(5):535-541,T001
对鸣禽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发声控制核团古纹状体粗核 (robustnucleusofarchistriatum ,RA)的性双态分化过程进行了组织学研究 ,并应用双向神经示踪剂 (biotinylateddextranamine ,BDA) ,追踪新纹状体外侧巨细胞核 (lateralnucleusmagnocellularisofanteriorneostriatum ,LMAN)和高级发声中枢 (highvocalcenter,HVC)与RA建立纤维联系的时间和过程。结果发现 :5~ 3 5日龄段为雌雄RA体积、神经元大小和神经元密度变化最集中的时间。在该时段内 ,RA体积、神经元大小均增加 3~ 4倍 ,而RA神经元密度减少约 4倍。这些变化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非配对 ,双尾t 检验 ) ,但与RA同LMAN、HVC建立神经联系的时间一致。RA同LMAN、HVC建立联系的时间分别为 5~ 15和 15~ 3 5日龄。 4 5日龄后 ,RA体积大小在雌、雄间出现显著差别 (P <0 0 5 )。 4 5~ 60日龄为雌鸟神经元凋亡数量最多时期 ,4 5和 60日龄神经元凋亡数分别为 19 4± 8 0和 17 9± 8 2 (× 10 3/mm3)。结果提示 :4 5日龄后雌雄鸟RA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的变化可能是鸣禽发声核团性双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为理解珍稀濒危兰科植物龙头兰(Pecteilis susannae)和景洪白蝶兰(P.hawkesiana)的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开发用于物种鉴定、保护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进行浅层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拼接、组装和注释,并与其他近缘物种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54 407 bp和153 891 bp,由一对26 550 bp和26 523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84 204 bp和83 756 bp的大单拷贝区(LSC)、17 103 bp和17 089 bp的小单拷贝区(SSC)组成;均注释了111个唯一基因,包括7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2)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94个和92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3)二者之间存在70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和152个插入缺失(InDels)位点,其中cpInDel 067等可以区分2个物种。(4)观察到1个差异较大的基因(accD...  相似文献   
995.
<正>2016年9月27日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北侧发现两只鹈鹕并拍摄照片(见封面),经鉴定为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两只个体体色主要为白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黑褐色,头后具有短羽冠,胸部具有黄色羽簇,眼周裸区明显大于相似种卷羽鹈鹕(P.crispus)。两只个体的眼周裸区颜色、嘴峰长有区别,是否为雌雄差异,尚待确认。根据鹈鹕体羽形态的完整性及对观察人员靠近时的行为反应等,可确定两只鹈鹕非养殖逃逸个体。  相似文献   
996.
2016年9和10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及日喀则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期间新记录到8种鸟类,包括白胸翡翠指名亚种(Halcyon smyrnensis smyrnensis)、黑冠山雀指名亚种(Periparus rubidiventris rubidiventris)和栗腹?指名亚种(Sitta cinnamoventris cinnamoven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红喉姬鹟(Ficedula albicilla)、黄胸柳莺(Phylloscopus cantator)、棕脸鹟莺(Abroscopus albogularis)以及田鹨(Anthus richardi)。  相似文献   
997.
羊肚菌白霉病发生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羊肚菌白霉病发生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未栽培羊肚菌土壤、正常生长羊肚菌和染白霉病羊肚菌根际土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9个样品共得到393 347条有效序列。未栽培羊肚菌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显著大于羊肚菌根际土,染病羊肚菌根际真菌丰度和多样性大于正常生长的羊肚菌,各样品的群落组成和优势类群有较大差异。【结论】羊肚菌栽培后真菌多样性降低,白霉病发生后根际真菌种类增多,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势真菌类群也产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98.
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季节性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鹏  张微微 《生态学报》2017,37(18):6005-6013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2015年7月至11月在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繁殖期、育雏期、繁殖后期)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126个样方,选取与其生境相关的17个因子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各生境选择样方负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在各主成分中的序位不尽相同,即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随生活史阶段而变化。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对林型、坡向、坡度、灌木高度、草本高度和水源距离6个生态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11个生态因子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典则判别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差异上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乔木盖度、海拔和乔木数量,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80.3%。繁殖期和越冬期食物条件是影响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而育雏期则为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999.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地栖生活的大型森林鸟类, 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由于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段化与丧失, 导致该物种种群数量减少及局部地区种群灭绝, 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白颈长尾雉生态学和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文章从种群生态、栖息地、迁移及活动区、食性及觅食、繁殖生态、遗传及生理、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等方面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 对白颈长尾雉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细菌病害。本研究采用我国和菲律宾的6个Xoo代表菌株,人工接种评价了来源于我国26个省份的17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资源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稻作区的种质资源以及籼粳亚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分化,6个粳稻品种和7个籼稻品种对2个或2个以上的菌株具有抗性,其中7-304、山酒谷、麻谷子、包二幅以及古154抗谱较广。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