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幼女外阴阴道炎210例病原体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近几年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多,幼女外阴阴道炎在皮肤科门诊也有急剧增多的趋势,尤其在儿童皮肤科门诊.我们于2002年6月~2003年7月接诊210例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并对其进行病原体检测,以探讨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运用BV蓝快速诊断试剂检测阴道分泌物唾液酸酶活性,观察其在细菌性阴道炎病(B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无菌棉试子采集符合标准的患者阴道分泌物,分别用BV蓝试剂盒、传统Amsel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判断.结果:BV蓝试剂盒在诊断BV中与传统Amsel法符合率为92.6%,其敏感性为96.9%,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为88.3%,阴性预测值为97.1%.结论:BV蓝试剂盒检测阴道分泌物唾液酸酶活性是诊断BV的可靠方法,与传统方法比,快速、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3.
念珠菌性阴道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念珠菌定植的阴道感染小鼠模型。方法先用林可霉素溶液(浓度为100mg/ml)冲洗小鼠阴道,再将念珠菌接种到小鼠阴道内。结果模型组小鼠阴道内主要细菌数量乳杆菌显著下降(P<0.01),出现阴道红肿、分泌物多呈块状和阴道黏膜充血等念珠菌阴道炎的典型症状。结论通过抗生素处理后,再在小鼠阴道内接种念珠菌,念珠菌能在小鼠阴道内定植,即建立了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64.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阴道内有需氧菌和厌氧菌寄居形成阴道正常菌群.阴道与这些菌群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因此并不致病。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或外源性病原体侵入,即可导致炎症的发生。长期应用抗生素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或机体免疫力低下亦可使其他致病菌成为优势菌,引起炎症。大量研究表明。细菌性阴道病(曾被命名为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已成为生育期妇女发病率最高的阴道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65.
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全球数以万计的妇女,对妇女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其病原体是假丝酵母菌。健康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多种正常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宿主、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动态的微生态平衡。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阴道生境改变,阴道的微生物种群发生生态演替,超过了生理范围时,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就被破坏,表现为阴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多种疾病,如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等。  相似文献   
66.
支原体性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正常人及支原体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菌群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支原体性阴道炎分泌物中,乳杆菌的分离率和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而其他条件致病菌的分离率和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高。说明支原体性阴道炎患者阴道的正常菌群失调较为明显,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除抗支原体外,尚需调整阴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67.
采用传统的细菌性阴道炎 (BV)诊断方法检查 5 0例 BV患者 ,同时采用美国 Gryphus Diagnos-tics公司生产 IBX4 0 4 1药盒行 BV Blue试验加以对比。结果表明 :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 ,5 0例 BV患者胺试验、p H>4 .5及线索细胞均为阳性 ,阴道液匀质稀薄者 4 6例 ,占 92 %。 BV Blue试验阳性 4 5例 ,占 90 % ,阴性 3例 ,占 6 % ,可疑阳性 2例 ,占 4 %。P值 >0 .0 5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V Blue试验可作为诊断 BV简便而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延华乳酸杆菌胶囊对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人进行治疗,探讨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念珠菌阴道炎的关系。方法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来自我院妇科门诊确诊为念珠菌阴道炎的病人,患者年龄在17—58岁。结果对临床确诊为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人进行阴道乳酸杆菌计数,之后随机分成A(205人)、B(198人)2组,分别采用微生态疗法和传统法进行治疗,并且对治愈的病人通过阴道分泌物干片法进行微生态情况的观察和念珠菌培养鉴定法来观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复发情况。结果A组病人治疗后乳酸杆菌计数:1+者为17%(35/205)、≥2+者为72%(148/205)和0者为11%(22/205);B组病人则分别为52%(104/198)、20%(40/198)和27%(54/198);念珠菌阴道炎复发率A组为10%(21/205),B组为43%(86/198);组间比较乳酸杆菌计数及阴道炎复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密切相关,调整妇女阴道微生态的平衡可大大降低阴道炎的复发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探讨氟康唑胶囊联合知柏地黄丸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78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康唑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知柏地黄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0、TNF-α、阴道健康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阴道健康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TNF-α水平较低,阴道健康评分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胶囊联合知柏地黄丸能够有效提高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IL-10、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寻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物组成的特点,为临床诊治及减少疾病的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门诊45岁以下确诊为滴虫性阴道炎的育龄期患者16例,以同期18例45岁以下育龄期健康女性为对照,采集患者和健康人上阴道壁1/3处的分泌物,进行常规临床分析和革兰染色,并以21种常见的阴道细菌的特异引物进行Real-time PCR检测,分析并比较这些细菌在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和健康人阴道内的组成及变化。结果在18例健康人中,其中13例的阴道微生物组成以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3例的阴道微生物组成无明显优势菌群或者优势菌不为检测的21种常见阴道微生物,2例的阴道微生物组成以加德纳菌为优势菌;在16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中,只有2例患者的阴道微生物菌群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14例以厌氧菌如普雷沃属(Prevotella)、纤毛菌(Leptotrichia)和斯尼思菌(Sneathia)为优势菌。经Metastats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Lactobacillus crispatus、Leptotrichia amnionii、Eggerthella sp.和Peptostreptococcus sp.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A主成分析结果亦显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常见21种微生物组成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别。结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微生物组成的多样性增加,普雷沃属、纤毛菌及斯尼思菌的明显增高可能滴虫性阴道炎的炎症发生有关,此结果对于临床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及减少复发提供新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