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高明  何莲芳 《生理学报》1996,48(2):125-131
用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到;(1)大鼠脚掌注射福尔马林后,某些与镇痛有关的脑区如尾核头部、伏隔核、杏仁核、中央灰质、脚间核、中缝大核、脊髓背角等结构中μ阿片受体密度明显增加(P<0.05,P<0.01);(2)给予电针抑制痛反应的大鼠,在其大部分上述结构及扣带回、隔区、视前内侧区、内膝体、上丘、中缝背核及中央上核受体密度明显增加;与福尔马林注射组相比,脚间核、中央灰质尾端腹外侧区、腰膨大背角的受体密度进一步增加。从而在受体水平支持伤害性刺激可以激活体内内阿片肽能活动,而电针可以加强这一活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电针引起脊髓P物质释放的频率依赖性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沈上  边景檀 《生理学报》1996,48(1):89-93
我室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同频率的电针可引起脊髓释放不同种类的阿片肽。本工作观察P物质(SP)释放的频率依赖性,电针频率选择2,4,8,15,30和100Hz,分别收集电针期间及电针前后各30min的脊髓灌流液,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大鼠电针有效组和电针无效组P物质免疫活性(SP-ir).结果如下:(1)电针有效组:2Hz引起SP-ir降低,与电针前相比,P<0.01;4Hz电针前后SP-i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8,15,30,100Hz时SP-ir均增加(P<0.01),其中15Hz时SP增加最多(P<0.001),表明刺激引起SP释放有频率依赖性。(2)电针无效组:不论应用何种频率,电针前后脊髓灌流液中SP-ir变化不大(均P>0.05)。提示,电针时脊髓液中SP含量变化与镇痛效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对低频(2Hz)和高频(100Hz)电针引起大鼠中枢Fos/Jun表达和三类阿片肽基因表达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并用针对c-fos/c-jun的反义寡核苷酸(ODNs)对电针引起的Fos/Jun表达进行选择性阻断,然后观察阿片肽基因表达是否受到影响,以确定Fos/Jun复合物在电针引起阿片肽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2Hz和100Hz电针引起脑内不同部位的Fos/Jun表达;(2)2Hz电针使前脑啡肽原(PPE)mRNA表达大幅度增高,100Hz电针也能增加PPEmRNA的转录,但不如2Hz电针的作用显著;但100Hz电针能使某些脑区的前强啡肽原(PPD)基因转录加速,而2Hz电针没有这一作用;(3)用c-fos/c-jun反义ODNs特异地阻断Fos/Jun表达后,电针引起的PPD转录加速被明显阻断,而PPE表达不受影响。提示Fos/Jun是电针引起PPD(而非PPE)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4.
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罗非 《生理科学进展》1996,27(3):241-244
本研究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观察了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并结合疼痛患者及慢性痛动物模型中几种神经肽的放射免疫测定及相应受体拮抗剂的药理学研究结果,探讨了产生累加效应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临床脊髓损伤性痉挛患者,100Hz穴位体表电刺激有效地缓解痉挛并有累加效应;在临床慢性痛患者,2/15Hz变频TENS刺激有效地治疗疼痛并具有累加效应。在关节炎模型大鼠,电针刺激能产生明显的镇痛并具有累加效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评估电针预处理对行下肢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肢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或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全麻诱导前30 min于手术准备间予双侧内关、列缺、足三里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两组全麻诱导后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记录气管插管时(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拔管后10 min(T3)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HR、MAP、RPP),术后24 h的心血管不良事件、VAS评分、恢复质量(QoR40)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1、T2、T3三个时间点的HR、MAP、RPP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术后24 h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以及术后QoR40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麻醉前电针预处理内关、列缺、足三里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心率、血压和心肌氧耗量,降低机体对围术期应激的反应,从而降低围术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催产素在脊髓水平对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和脊髓表面给药的方法观察了催产素(OT)、抗催产素血清(AOTS)以及电针穴位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性诱发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穴位或脊髓表面施加OT可部分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诱发放电;在电针的基础上施加OT则明显加强电针的抑制效应;相反,用AOTS预处理后,电针的抑制作用放取消。提示OT在脊髓水平参与了对痛觉信息的调制,并与一定频率的针刺镇痛有关。  相似文献   
17.
cAM P和前列腺素E(PGE)是发热的重要中枢生物活性物质。我们实验室在最近的工作中发现,间断电针对家兔发热效应的抑制作用与其阻止脑脊液中cAMP和PGE_1含量升高有关。但这种实验是在给动物注射致热原后未出现发热效应时,给以多次电针刺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大鼠侧脑室注射精氨酸加压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为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由侧脑室注射精氮酸加压素(AVP)后,大鼠痛阈升高33.6%~68.5%,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痛阈提高202.4%~302.7%。脑室注射抗精氨酸加压素血清,动物痛阈虽无明显变化,但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削弱,痛阈仅增加41.6%~71.0%。注射抗β-内啡肽血清和抗强啡肽A血清并不阻断AVP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本工作的结果提示,脑内AVP参与针刺镇痛,这种作用与脑内内源性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关系不甚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经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90例,根据乱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系统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关量表评分、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以及血清BDNF、PDGF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的64.44%(29/4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血清BDNF、PDG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均扩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下肢痉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血清BDNF、PDGF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性眩晕患者14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合组(75例)和对照组(70例)。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联合组采用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改善情况、脑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动脉硬化指数(AI)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9.33%,高于对照组的75.71%(P<0.05);治疗后联合组眩晕症状积分、欧洲眩晕评分量表(EEV)评分和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左侧动脉、基底动脉峰值流速(Vp)、左右侧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左侧动脉、基底动脉血管搏动指数(PI)、右侧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AI、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VBI性眩晕,能够缓解患者的眩晕状况,疗效确切,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和脑动脉硬化程度,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