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91.
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疏勒河中游绿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选择1990年、2000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成果作为中游绿洲生态演变研究的基础资料,并确定了中游绿洲2020年和2030年生态保护目标。根据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特征,建立了基于天然植被、河流、湿地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定量化模型,并估算了现状和保护目标下流域中游绿洲生态需水量,从而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计算得出了疏勒河中游绿洲2013、2020和2030年天然植被、河流基本生态、河流输沙、河流渗漏补给、水面蒸发、湿地生态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生态环境需水量。同时得出疏勒河中游绿洲2013、2020和2030年疏勒河中游绿洲最大、最小和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7.42×10~8、7.09×10~8、7.29×10~8,8.24×10~8、7.91×10~8、8.11×10~8m~3和9.12×10~8、8.79×10~8、8.99×10~8m~3。2013、2020和2030年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量年内变化主要集中于5—8月,累积生态环境需水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58.01%、58.08%和58.13%;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量瓜州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玉门相对最小,敦煌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392.
长江安庆江段刀鲚耳石微化学及洄游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孟孟  姜涛  陈婷婷  刘洪波  杨健 《生态学报》2017,37(8):2788-2795
刀鲚(Coilia nasus)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是我国长江下游一种传统的名贵经济鱼类。长江安徽江段为刀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衰退及过捕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期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已拟将刀鲚列入国家二级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为客观了解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及探讨其洄游史,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08年7月捕获于长江安庆江段的10尾刀鲚(均为传统意义上的长颌鲚)进行了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个体均具典型的溯河洄游习性。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耳石的沉积过程中元素Sr/Ca比值波动显著,不仅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3)阶段,还具有对应河口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阶段。这种现象亦得到了16色Sr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印证。根据耳石淡水系数、Sr/Ca比值高低波动特征及Sr元素面分布图谱的差异性可以将这些刀鲚分为3种淡-海水生境转换生活史类型。这种现象明显地反映出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群体具有个体组成和洄游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93.
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春季昼间活动节律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2~4月,采用岸边定点和流动观察的方法对生活在半自然夹江水域中的5头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昼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成年长江江豚春季昼间行为表现为摄食所占比例最多,为62.5%;其次是玩耍、移动和休息,分别为16.4%、10.7%和8.6%;其他行为最少,为1.8%。摄食高峰在8:30~16:30时,玩耍和移动也主要发生在该时段,休息存在1个高峰期。主要原因是人工投喂和在春季中午前后鱼群活动剧烈,长江江豚主要活动是摄食行为,而休息行为多发生在早晨和傍晚。  相似文献   
394.
东方田鼠两亚种幼体生长特征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同驯养条件下同步测定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幼体的生长特征参数。两亚种初生幼体表型特征无明显差异。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对两亚种幼体的体重、体长和尾长,以Logistic生长方程对后足长生长过程进行拟合与描述。指名亚种雄体渐近体重、体长和尾长均大于或显著大于长江亚种,雌体前者小于后者;两亚种在17~20 d体重均已产生性二型分化,长江亚种两性个体渐近体重、体长和尾长差值大于指名亚种。两亚种雌体体重、体长、尾长和后足生长速率均相应地大于雄体,体重生长曲线拐点出现时间、瞬时生长率曲线拐点出现时间较体长、尾长和后足长明显迟缓。两亚种两性个体的后足长生长速率要大于其体重、体长和尾长。结果表明,(1)雌体较雄体早熟;(2)雄性体重指名亚种大于长江亚种,雌体相反,指名亚种性二型现象较长江亚种明显;(3)后足长较体重、体长和尾长较早地达到成熟时的大小;(4)两亚种幼体性二型分化时间早于其性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395.
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s asiaeorientalis)产后胎盘脐静脉,经组织块培养,差异贴壁法纯化,构建长江江豚的原代细胞系;经外源癌基因SV40 T antigens(猿猴病毒T抗原)转染构建稳定脐带细胞系,并对长江江豚的永生化后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形态、转染效率、生长曲线和活率等...  相似文献   
396.
来到塔河中游.河床依然是干的,大片新开的棉田靠的是井水灌溉。据我们了解,中游打井也只是近三四年才开始的。随着塔河水愈来愈紧张.井的规模和数量也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397.
基于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借助脆弱性研究方法、冷热点分析法、空间变差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表明:(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总体脆弱性指数在波动中上涨,各省市脆弱性指数洼地集中于东部地区且呈平稳发展态势;峰值集中于西部地区但下降趋势显著;总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可能将在未来超越中部地区。(2)长江经济带脆弱性指数集聚性在扩张,冷热点时空分布变化显著,冷点区域减少,热点区域增多,印证了总体区域的脆弱性数值在不断提升。(3)长江经济带脆弱性指数空间分异特征呈阶段性变化,"东散西集"的分异特征逐渐被打破,总体指数呈均衡化发展态势。(4)通过预测计算2019—2023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脆弱性指数,发现2019—2023年的脆弱性指数基本形成了对2014—2018年的全包围态势,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脆弱性指数较高的发展隐患逐步成为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98.
贺大为  金贵  王新生  郭柏枢 《生态学报》2023,43(14):5776-5787
长江经济带是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优化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基于“核心点-发展轴-战略区”的框架,通过国土空间利用强度表征指标及夜间灯光数据识别发展核心点,借助有序加权平均算法模拟多种决策愿景下的空间发展阻力面,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空间发展轴线及其内部的开发保护战略区,定量构建不同决策偏好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单一目标和定性分析的局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发展核心点共63个,约占区域总面积的5%,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城镇扩张、协同发展和生态约束三类情景下发展轴线均为61条,所覆盖的县级单元分别占总数的36.6%、36.5和36.7%,呈现出“一横三纵”的格局特征;城镇扩张、协同发展和生态约束三类情景下开发战略区分别占轴线面积的4.5%、4.9%、4.8%,多分布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沿线。保护战略区分别占轴线面积的17.1%、13.9%、15.3%,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础架构,能够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99.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ottleSim软件对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8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53、期望杂合度(He)为0.664,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核DNA遗传多样性;在剔除死亡个体后,平均等位基因数下降至5.50,并且死亡个体在3个微卫星位点上具有3个稀有等位基因,表明非正常死亡将导致鄱阳湖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此外,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保持当前有效种群(Ne=62)和雌雄性比(0.87:1),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将快速下降;而要实现100年内保存90%以上遗传多样性的目标,则其有效种群至少需要200头或者实际种群数量超过1000头。研...  相似文献   
400.
谈金豪  蔺丹清  代培  张家路  刘凯 《生态学报》2021,41(16):6494-6505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下游江段长江江豚的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为了解江豚主要栖息地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对保护区水域浮游动物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时空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共发现浮游动物4门41属90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数最多,为40种,其次为桡足类和枝角类,而轮虫类较少。三年共确定优势种8种,以食藻类原生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小型化趋势明显。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呈现夏、秋季较春、冬季高的现象。Pearson相关性和RDA分析结果显示,水温、溶氧、pH和氮营养盐是造成浮游动物群落显著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渔产潜力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与历史资料相比,保护区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渔业资源匮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江豚的食物资源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为镇江保护区江豚栖息地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