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 夏季种类数最多, 为39种; 冬季种类数最少, 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 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 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 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 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 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 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利用水声学频差技术和网具调查方法同步开展鱼类资源调查, 评估调查江段鱼类资源时空特征。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江段鱼类资源密度均值为(0.094±0.183) 尾/m2, 鱼类单体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均值为–(57.33±5.69) dB, 主要分布在–62.5— –50.5 dB, 随着水深的增加, TS逐渐增大; 网具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江段共采集鱼类758尾、53.53 kg, 鉴定鱼类种类达48种, 其中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占优, 中上层鱼类群体数量和质量占比分别为36.15%和66.12%, 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体长小于20 cm、体高小于6 cm、体重小于100 g的中上层鱼类)数量和质量占比分别为23.22%和8.72%。在时间特征上, 4月和9月鱼类资源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 4月鱼类TS均值小于9月, 且4月鱼类平均规格小于9月。在空间特征上, 鱼类资源主要分布于和畅洲北汊和焦北滩附近水域, 中上层鱼类资源相对较多, 且4月鱼类资源分布相对更集中。水声学频差技术能够有效地剔除水域环境中的浮游生物信号和背景噪声信号, 对于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声学评估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评估该保护区长江江豚饵料鱼类资源, 支撑长江江豚就地保护, 并为长江下游鱼类资源养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敖梦雪;万晓玲;陈默;范飞;郑劲松 《生物资源》2022,44(3):236-246
鉴于肠道微生物对于宿主的营养吸收以及免疫抵御等生理机能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目前濒危鲸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为了探究新生儿期长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asiaeorientalis )和印太江豚(N .phocaenoides )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本文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不同肠段的肠道菌群16SrRNA基因V3⁃V4区进行了测序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和潜在功能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新生儿期印太江豚相比,新生儿期长江江豚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对较低。长江江豚肠道内的优势菌门和菌属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25%)和梭菌属类群1(Clostridiumsensustricto 1)(40.67%);而印太江豚的优势菌则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7.78%)和弧菌属(Vibrio )(27.85%)。功能方面,新生儿期长江江豚肠道菌群中全局及概要图、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复制与修复等功能丰度显著高于印太江豚,而细胞群落⁃原核生物、膜运输以及能量代谢等功能丰度显著低于印太江豚。此外,在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中,直肠菌群多样性以及信号转导等功能丰度均低于肠道其他部位(前肠、中肠和后肠),而糖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功能丰度高于肠道其他部位。本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新生儿期江豚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将为探究婴幼儿江豚肠道微生物的建立和发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横山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5月(春)、7月(夏)、10月(秋)及2013年1月(冬)对该水库的浮游动物及主要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其水质状况。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100种(原生动物47种、轮虫36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5种)。春夏秋季种类组成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枝角类与桡足类种类较少;冬季各种类均很少。优势种为王氏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wangi)、淡水简筒虫(Tintinnidium fluviatile)、球形沙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湖生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等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imilis),季节更替明显。浮游动物年均丰度为1460 ind./L,变化范围17—3164 ind./L;年均生物量为1.252 mg/L,变化范围0.042—2.732 mg/L;香农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年均值分别为2.06、0.68及1.30;全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范围33.36—44.15。CCA分析表明,温度及pH等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相关性。水质总体评价显示,横山水库水质处中污染状态、水体处中营养水平,基本符合国家Ⅱ类水的水质标准,但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相似文献
5.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对巢湖及柘皋河、杭埠河、南淝河3条支流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297种,其中,原生动物124种,轮虫135种,枝角类29种,桡足类9种。南淝河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为203种,巢湖最少,为130种;巢湖及3条支流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物种数最多。浮游动物总密度为644 223 ind/L,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巢湖浮游动物密度最低,巢湖及3条支流原生动物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均为最高;四个季节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均为最高。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253.14 mg/L,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杭埠河和巢湖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低;春季和冬季柘皋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夏季和秋季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相较3条支流,巢湖浮游动物优势种数最少。依据理化指标,巢湖及3条支流为富营养或超富营养水平,营养水平为:南淝河巢湖柘皋河杭埠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巢湖及3条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四个季节均未能明显区分开,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陕西西安汉城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体营养化水平关系, 于2015 年的3、6、9 和12 月份对汉城湖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运用丰度、生物量、E/O 指数、QB/T 指数、E 指数、S 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评价水体营养化程度, 应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共检测出浮游动物21 属28 种, 其中原生动物3 种, 轮虫21 种, 枝角类2 种, 桡足类2 种, 浮游动物丰度为17-48 个·L-1,生物量为0.012-0.058 mg·L-1, 优势种有20 种; 丰度和生物量显示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 E/O 指数、QB/T 指数、肥度指数(E)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均显示水体为富营养型, 污生指数(S)和多样性指数显示水体为中营养型, 综合结果表明, 汉城湖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 水温、总氮、溶解氧、叶绿素a 和透明度是影响汉城湖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8类45种,其中原生动物类14种,占31.1%;桡足类次之13种,占28.9%。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radix)和桡足类幼虫(Copepoditenauplinua)。多样性指数(H')7月(3.324)最高,10月(2.988)最低。结合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可见,调查期间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7月最高,物种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营养盐、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2010年夏季,对西泉眼水库浮游动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运用现存量法、指示生物法、多样性分析法、Q_(B/T)指数法、E/O指数法、肥度指数法(E')和理化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水质等级,应用典范对应法分析了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浮游动物56种,优势种为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微刺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inchoatus和无节幼体;污染指示种53种,丰度为46.13个/L,生物量为0.137mg/L;Shannon-Wiener指数为2.78,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97,Q_(B/T)指数为2.0,E/O指数为3.2,肥度指数(E')为2.28。评价结果表明,该水库已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水平,NO_3~-、NO_3-N、Cl~-、COND、Depth、NH_4~+、TP和Chla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作为水源地其水质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3 年11 月(秋季)、2014 年5 月(春季)、2015 年2 月(冬季)和8 月(夏季)4 航次的调查数据, 对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3 种类, 阶段性浮游幼体13 类, 桡足类种类最多42 种, 其次为刺胞动物18 种。种类数秋季最多52 种, 夏季次之50 种, 冬季最少46 种。年均丰度范围为100.31-2003.90 ind·m–3, 均值为606.22 ind·m–3; 年均生物量范围56.30-137.13 mg·m–3, 均值为80.86 mg·m–3; 该海域优势种更替较快, 其优势种春季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 等5 种, 夏季为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 和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s, 秋季为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e、亚强次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 等8 种, 冬季仅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 一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春季为3.86、0.88、3.40、3.24, 夏季为2.10、0.89、1.88、1.01, 秋季为3.34、0.83、2.78、2.63, 冬季为0.95、0.31、0.30、0.09。其中冬季4 项指数均很低, 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异常, 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相似文献
10.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了特大干旱事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揭示极端水文干旱年的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鄱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轮虫40种、桡足类17种和枝角类13种),丰度和生物量范围分别为0—152.67个/L和0—1.52 mg/L。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物种数夏季最多,丰度和生物量呈现夏季最高、秋季最低的特征,干旱季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组成明显不同于非干旱季节;在空间上,南部湖区的物种数、丰度、生物量高于北部湖区,多样性指数在中部湖区最高、北部湖区最低。极端水文干旱年的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往年同期,但空间上的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干旱季节和非干旱季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干旱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水温、水位、硝态氮、氨氮等的共同影响,非干旱季节受化学需氧量和水位的影响较大。总体上,极端水文干旱使得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 相似文献
11.
长江清节洲水域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了解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4月、7月、10月和2018年2月对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了季节性调查。调查共采集鱼类38种,隶属于5目8科29属,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占总种类数的68.4%。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鱼类群落优势种为贝氏䱗(Hemiculterbleekeri )、似鳊(Pseudobramasimony )、银鲴(Xenocyprisargentea )和刀鲚(Coilianasus )。按生活习性划分,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78.9%;在空间上,中上、中下和底层鱼类分布较为均衡,占总种数的比例依次为36.8%,28.9%和34.2%;从食性上划分,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较多,分别占总种数的44.7%和39.5%。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依次分别为0.820~1.711,0.601~0.981,1.640~3.423和0.249~0.59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春夏季与秋冬季的Margalef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鱼类群落呈现物种多样性降低和群落结构小型化的趋势。因此,建议加强该水域鱼类资源的监测和保护,以维护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江豚栖息地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12.
长江皖河交汇处(皖河口)是安庆江段江豚主要的栖息地之一。为了解江豚主要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于2013年9月—2014年8月对皖河口及其附近4个断面逐月进行了鱼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35种,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物种多样性已经严重下降,并且小型化趋势明显。5个断面当中,皖河口鱼类种数最多,为27种,且以中上层鱼类餐和油餐为主要优势种;其余4个断面分别为16、20、19和14种,且多数断面以底层鱼类黄颡鱼和长须黄颡鱼为主要优势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皖河口渔获物的总数量和总重量与其他断面无显著差异,但总种数却显著高于断面1和5。对中上层、中下层和底层鱼类的进一步分析发现,5个断面的显著差异仅存在于中上层鱼类,且皖河口中上层渔获物的数量和重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断面。由此推断,江豚选择皖河口作为主要栖息地可能主要由于其更加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鱼类资源的变化,还对江豚的原地和迁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来开;谈凯;伍佳楠;朱玲;薛立勋;肖晶晶;章伟;赵凯 《水生生物学报》2025,49(5):052503-1-052503-13
为了探究不同岸线植物和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与江豚分布的潜在关系, 研究在长江安庆段选取了15个典型断面, 分别进行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仔稚鱼群落特征调查并开展了3次江豚数量和分布的目视考察。结果表明: (1)自然岸线、抛石岸线和预制砌块岸线分别记录了126、106和89种植物, 均以草本植物为主; Ward最小方差聚类将3种岸线的植物群落分别划分成了4、4和5个群落类型, 其中益母草+芦苇+狗牙根群落、芦苇+荻+狗牙根群落及三裂叶薯+苍耳+小蓬草群落分别在自然岸线、抛石岸线和预制砌块岸线出现频率最高。(2)共采集仔稚鱼个体130005尾, 隶属于6目7科14属15种。其中自然岸线、抛石岸线和预制砌块岸线水域分别采集了15、12和13种鱼类, 三种岸线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均以鲤科鱼类为主。䱗、鲫、鲤、陈氏新银鱼、大银鱼和间下鱵为三种岸线水域的共优势种, 子陵吻虾虎鱼为预制砌块岸线水域的特有优势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自然岸线渔获物总数量和中上层鱼类种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岸线水域。(3) 3次考察累计发现江豚135头次, 平均每次考察观察到江豚(45.00±8.66) 头次。考察发现长江安庆段江豚总体呈连续分布, 但存在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域, 江豚对自然岸线水域有较为明显的偏向选择性。(4)植物群落和仔稚鱼群落和江豚分布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植被盖度与仔稚鱼种类、数量及小型鱼类种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 <0.05), 仔稚鱼种类、数量及小型鱼类物种数和数量与长江江豚的分布也均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P <0.05)。综上推断, 江豚选择自然岸线水域作为主要栖息地可能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及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4.
15.
鲸类微卫星引物对长江江豚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微卫星在长江江豚 (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s)中的应用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已发表的来自 6个鲸种的 2 3对微卫星引物对一个长江江豚群体DNA样本进行了微卫星扩增。结果表明其中有 7对引物在此群体中的扩增产物是稳定且多态的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 7对引物的扩增产物都具有AC或GT两碱基重复单元 ,从而证明了扩增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用从其他鲸类分离出的微卫星引物可以快速筛选到适用于长江江豚指纹分析的引物 相似文献
16.
17.
李寒姝;杨连东;孟明辉;许攀;范飞;王丁;郑劲松 《水生生物学报》2025,49(5):052508-1-052508-9
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首次对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 )和东亚江豚(N. a. sunameri )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62和2.50 Gb)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在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基因组中分别发现888424和867792个完美型微卫星, 总长度分别为15340771和14724482 bp, 均占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的0.59%。在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基因组中, 六种重复类型微卫星的数量分布模式基本一致: 单碱基微卫星最为丰富, 其次是二碱基、六碱基、四碱基、三碱基和五碱基重复微卫星; 数目最多的6种微卫星重复单元分别是A、AC、AT、CCCTAA、AGGGTT和C。研究还着重分析了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Y染色体微卫星分布特征, 分别在两个亚种Y染色体基因序列中发现6195和5024个完美型微卫星。在Y染色体6种重复类型微卫星中, 单碱基是最丰富的碱基重复类型, 然后依次是二碱基、四碱基、三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重复。在Y染色体不同类别的完美型微卫星中, 以A、AC、AAT等为重复单元的微卫星最为丰富。研究分析了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和差异, 为后续微卫星遗传标记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RIVER BANK HABITAT ASSESSMENT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IN THE MAIN STEM OF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北大核心CSCD
下载免费PDF全文

Habitat quality can directly affect population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abitat status of both south and north banks of the main 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by taking high-resolution digital photos systematically during the 2017 Yangtze Freshwater Dolphin Expedition from 10th November to 17th December, 2017. The survey area covered the entir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Yichang to Shanghai (1669 km in length) and a total of 794 photo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e recorded 318 sightings with 631 individuals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The Chi-squared goodness of fit test revealed that proportions of observed frequenc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xpected frequency in natural river banks (χ2=69.81, P<0.001). Whereas the result is opposite in the semi-natural and solidified river banks (χ2=39.26, P<0.001; χ2=12.15, P<0.001),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al river banks were the preferred habitat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The length of the semi-natural river and solidified banks accounted for 45.47% of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river bank, which intermingled with the patches of the natural river bank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natural habitat was severely degraded and highly fragmented to impa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fragmentation pose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Future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hould focus on habitat restoration of the solidified river banks to reestablish and enhance habitat connectivity. © 2019,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9.
徐子佳;张瑶瑶;刘小宇;陈懋;梅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2025,49(5):052505-1-052505-9
研究旨在探讨长江新螺江段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分布特征及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河道形态因素, 为其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利用2006—2023年的考察数据, 通过栖息地选择模型分析了保护区江段长江江豚在不同水文季节的分布情况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该江段的长江江豚在枯水期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江段的老湾水域、潘家湾和簰洲湾水域, 丰水期主要分布于簰洲湾水域, 季节性分布差异显著。保护区赤壁大桥以上江段在历次考察中长江江豚分布稀少。总体来看, 长江江豚的分布与河道弯曲度、河漫滩面积显著相关, 这提示长江河道的自然景观特征可能是驱动长江江豚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结果, 建议进一步开展保护区水域具体河道理化特征研究, 阐明长江江豚栖息地选择机制。加强河漫滩生境的保护和修复, 在长江江豚高密度分布的老湾水域、潘家湾和簰洲湾水域保持自然岸线占比。加强保护区上游江段长江江豚的种群监测, 并采取生境改造手段, 恢复部分河漫滩, 改善不同河漫滩生境之间的栖息地连通性。 相似文献
20.
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船舶数量激增,相应的水体噪声污染可能对同水域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宽频录音设备对长江和畅洲北汊非正式通航江段的各类常见大型船舶(长>15m且宽>5m)的航行噪声进行了记录,并分析其峰值-峰值声压级强度(SPLp-p)和功率谱密度(PSD)等。结果表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能量分布频率范围较广(>100kHz),但主要集中于中低频(<10kHz)部分,各频率(20Hz~144kHz)处的均方根声压级(SPLrms)对环境背景噪声在该频率处的噪声增量范围为3.7~66.5dB。接收到的1/3倍频程声压级(TOL)在各频率处都大于70dB,在8~140kHz频段内都高于长江江豚的听觉阈值。说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可能会对长江江豚个体间的声通讯及听觉带来不利影响,如听觉掩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