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3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170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紫色芽叶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安化群体种紫色芽叶为原料加工红茶,通过感官审评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对紫色芽叶的红茶适制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紫色芽叶加工的红茶其感官品质略优于用绿色芽叶(对照)加工而成的红茶,其滋味、香气明显优于对照.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均较绿色芽叶高、水浸出物含量相近,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低;用紫色芽叶加工的红茶,其茶多酚、茶黄素、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对照,氨基酸含量略低于对照.紫色芽叶加工红茶具有较好的适制性.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在大鼠杏仁核脑片上刺激外囊(external capsule,EC),在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记录场电位,观察能否在杏仁核诱导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并探讨杏仁核LTP形成的可能机制。应用两串间隔10min的0频率波刺激EC,可见BLA的场电位明显增强,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EC—BLA的LTP表现为通路特异性,可被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阻断剂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APV)阻断。在灌流液中加入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C,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 chloride,对BLA的基础场电位和配对脉冲比率(pairedpulse ratio,PPR)没有影响;但在chelerythrine chloride存在的情况下,两串θ频率波刺激不能诱导出LTP;若于两串高频刺激10min后,在灌流液中加入chelerythrine chloride不能阻断BLA的LTP。上述结果表明,EC—BLA的LTP为NMDAR依赖性,PKC参与BLA的LTP诱导和早期维持。  相似文献   
993.
用生物超微弱发光探测技术,对植物叶片的超微弱发光透过滤波片进行测量,并用量子光学中的光子计数分布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表明,不同波长下,大光金鱼花叶片的光子计数分布不同,但幼叶和老叶的光子计数分布的规律基本相同,而成熟叶片光子计数分布的规律比较紊乱。  相似文献   
994.
外源多胺对铜胁迫下荇菜叶片生物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外源亚精胺和精胺对铜胁迫下荇菜叶片细胞膜透性、膜脂脂肪酸组成、光合、呼吸、铜积累影响的结果表明,50μmol·L^-1CuSO4处理导致膜脂脂肪酸组分中饱和脂肪酸组分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组分及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细胞膜透性加大,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迅速上升,铜在叶细胞中大量积累。外施0.1mmol·L^-1亚精胺和精胺可以稳定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降低铜在细胞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995.
双斑长跗跳甲Longitarsus bimaculatus Baly成虫取食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叶片,受害叶焦枯脱落;幼虫钻入根内取食,以须根受害最重。描述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观察成、幼虫的行为习性,对成虫的活动、取食、交配等行为作了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996.
昆虫嗅觉神经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平台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在昆虫嗅觉神经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经荧光标记的神经组织采集系列光学切片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蜚蠊目昆虫中均有进展。触角叶是昆虫的初级嗅觉中心,触角叶的解剖学图谱是识别不同种和雌雄虫间嗅球体特定功能的先决条件。了解构成嗅觉传输途径的主要神经元的形态和空间关系是理解气味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编码的基础。三维重建昆虫的嗅觉神经,对于探讨昆虫嗅觉在其寄主选择、觅食以及寻找配偶等行为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7.
苦苣苔科大叶石上莲CYC类基因RT-PCR表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YC类基因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在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中展开,但是还缺乏对这些基因表达和功能的研究。因此,我们选择苦苣苔科大叶石上莲Oreocharis benthamii作为实验材料,分离出了CYC类基因的两个拷贝,经过分子系统学分析这两个基因分别属于苦苣苔科GCYC1和GCYC2两个分支,故命名为ObCYC1和ObCYC2。分区的RT-PCR实验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拥有不同的时间空间表达模式。ObCYC1与模式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中的CYC基因类似,集中在花冠背部区域表达,这与它们拥有保守的功能区TCP和R相一致。但是,ObCYC1与CYC表达模式仍有区别,即,和CYC相比ObCYC1在花冠背部区域的表达提前减弱。这可能和大叶石上莲花冠微弱的两侧对称性相关。另外,由于大叶石上莲的背部花瓣较两侧和腹部花瓣小,因此,在功能上ObCYC1可能起抑制背部花瓣生长作用而CYC基因则促进背部花瓣生长。与ObCYC1不同,ObCYC2的保守功能区有更多的氨基酸位点变化,而且在RT-PCR实验中也没有检测到它的表达。因此,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分析ObCYC2的基本功能,这将有助于了解GCYC2类基因在苦苣苔科及其近缘科中的功能和进化途径。  相似文献   
998.
近年来积累的资料表明,脊椎动物小脑不仅参与一向公认的躯体平衡、运动协调和技巧动作的获得,而且也同神经系统的高级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有关;但如何把这些功能活动同小脑特有、而又规则地遍布于小脑各部分的组件式结构(modular organization)联系起来,却存在较大的分歧和研究空间.本文仅就小脑的结构特点,以及如何将它们同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的有关运动学习(motor learning)和经典式条件反射形成机制联系起来,作一些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转录因子NFE2的异常表达在许多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中被观察到,然而造成这种异常的转录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参与NFE2转录调控的元件和分子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公共数据库中ChIP-seq数据和ATAC-seq数据预测NFE2基因的潜在增强子元件,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行体外验证。随后,通过PRO-seq和GRO-seq数据结合RACE技术克隆这些增强子RNA转录本,经在线编码潜能预测工具分析认为其为lncRNA,通过RT-qPCR检测该lncRNA在不同白血病细胞系中和这些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的表达变化及其亚细胞定位。最后,通过慢病毒系统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和敲降该lncRNA以探究其功能。结果 鉴定出调控NFE2转录的3个增强子元件,分别位于NFE2转录起始位点-3.6k,-6.2k和+6.3k区域,这些元件插入NFE2启动子上游均能增强下游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克隆出-3.6k增强子负链方向的转录本,将其鉴定为-3.6k-lncRNA。本研究发现,该lncRNA在K562、U937和HL-60这3种白血病细胞系中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且均定位于细胞核内。当该lncRNA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NFE2水平随之提高,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抑制;当其被敲降时,NFE2水平相应降低而K562细胞增殖能力随之升高。结论 本文鉴定了调控人NFE2基因转录的3个增强子元件和一条增强子lncRNA转录本,并验证了该lncRNA对NFE2转录的正调控作用以及对K562细胞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中坝鹅掌叶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坝鹅掌叶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块根中分离得到6个二萜生物碱,根据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songoramine(1)、次乌头碱(hypaconitine,2)、karakanine(3)、宋果灵(songorine,4)、尼奥宁(neoline,5)、附子灵(fuzline,6)。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的块根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