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扫描电镜下对台闽苣苔 (T.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进行了花部器官形态发生的观察,为探索该类群的个体发育、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趋势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萼片、花冠和雄蕊发生式样均为五数花类型,它们各自来源于花原基上分化出来的萼片原基、花冠原基和雄蕊原基;花冠与雄蕊的两侧对称性与花冠上唇生长稍快和退化雄蕊原基发育迟滞相关;萼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的顺序是不一致的:萼片原基发生的式样为近轴中原基-远轴2原基-2侧原基,发育式样则为近轴中萼片-2侧萼片-远轴2萼片,花蕾时为镊合状排列.花冠裂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式样是一致的,即远轴中裂原基(下唇中裂片)-远轴2侧裂原基(下唇2侧裂片)-近轴2裂原基(上唇2裂片).花蕾期卷迭式为覆瓦状排列,从外向内:下唇中裂片-下唇2侧裂片-上唇2裂片或下唇2侧裂片-上唇2裂片-下唇中裂片.雄蕊原基与花冠裂片原基互生,前方雄蕊原基在发生上稍迟于后方雄蕊原基,后者与退化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但较小,并与近轴心皮(或柱头上唇)对生.将该属与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的地黄属( Rehmannia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的异叶苣苔属( Whytockia)和尖舌苣苔属(Rhynchoglossum )的花部器官比较发现,这四个属在这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交叉.过去一直按子房室数和胎座类型划分玄参科(子房2室、中轴胎座)和苦苣苔科(子房1室、侧膜胎座)这一做法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苦苣苔科大叶石上莲CYC类基因RT-PCR表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YC类基因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在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中展开,但是还缺乏对这些基因表达和功能的研究。因此,我们选择苦苣苔科大叶石上莲Oreocharis benthamii作为实验材料,分离出了CYC类基因的两个拷贝,经过分子系统学分析这两个基因分别属于苦苣苔科GCYC1和GCYC2两个分支,故命名为ObCYC1和ObCYC2。分区的RT-PCR实验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拥有不同的时间空间表达模式。ObCYC1与模式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中的CYC基因类似,集中在花冠背部区域表达,这与它们拥有保守的功能区TCP和R相一致。但是,ObCYC1与CYC表达模式仍有区别,即,和CYC相比ObCYC1在花冠背部区域的表达提前减弱。这可能和大叶石上莲花冠微弱的两侧对称性相关。另外,由于大叶石上莲的背部花瓣较两侧和腹部花瓣小,因此,在功能上ObCYC1可能起抑制背部花瓣生长作用而CYC基因则促进背部花瓣生长。与ObCYC1不同,ObCYC2的保守功能区有更多的氨基酸位点变化,而且在RT-PCR实验中也没有检测到它的表达。因此,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分析ObCYC2的基本功能,这将有助于了解GCYC2类基因在苦苣苔科及其近缘科中的功能和进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河南木本植物区系中16个属的地理成分和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等在内的36个生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河南木本植物区系地域分布的生态地理规律,分析了各成分的地域分布关系及其与生态因子地域变化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低限生态因子和区域生态因子是河南木本植物地域分布范围的主要限制因素;在这些限制因素作用下,河南木本植物区系各地理成分表现出地带边缘性、地带间连续性及地区性三种地域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贵州异叶苣苔属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毕节异叶苣苔 新种 图1 Whytockia bijieensis Y. Z. Wang et Z. Y. Li, sp. nov. Affinis W. chiritiflorae(Oliv. )W. W. Smith, a qua foliis angustioribus et lon-gioribus, sepalis basi tantum connatis, capsula irregulariter et imperfecte dehiscente, parteinferiore cupuliformi persistente differt.  相似文献   
5.
通过扫描电镜对澜沧荛花Wikstroemiadelavayi花部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旨在为该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花部发育形态学资料。澜沧荛花花部的发生和早期发育呈远轴面向近轴面的顺序 ,但这一式样由于近轴面的器官在早期发育之后生长加速发生了转变。因此 ,花开放时所表现的所谓辐射对称 ,显然是由同一轮器官的异率生长所导致的次生现象。花盘发生于花萼筒基部的远轴面上 ,与花萼、雄蕊的发生间隔时间较长。花盘原基在下轮雄蕊着生处凹陷或间断 ,与之相对应 ,花盘裂片与下轮雄蕊呈互生。由此 ,花盘显然不是花托的一部分 ,也不是象花萼、雄蕊和心皮一样的独立结构 ,将其解释为雄蕊群的一部分更合理。花盘的发生和早期发育及其着生位置同其他花部器官的发生和发育式样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对进一步阐明瑞香属Daphne和荛花属Wikstroemia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一定意义。根据对雌蕊群的发生和发育过程观察 ,该种的子房是由一个近轴面的可育心皮和一个远轴面的不育心皮融合而成的单室子房 ,为假单心皮雌蕊。尽管荛花属和瑞香属均属于单室子房 ,但澜沧荛花的子房维管束中的腹束排列于中轴位置 ,而目前资料显示瑞香属植物的腹束接近于侧膜位置 ,这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台闽苣苔族(Titanotricheae)这一单种族的科级系统位置,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台闽苣苔( Titanotrichum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植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发育过程.随着下胚轴的向下伸长,两个子叶开始不明显的异率生长,其中一片子叶略大于另一片子叶.但两片子叶均正常发育并位于同一高度.当真叶发出后,两片子叶几乎等大,并且两个子叶柄等长.在幼苗生长期间,随着子叶的生长,胚芽也正常萌发出茎的顶芽.顶芽持续进行顶端生长产生交互对生的真叶.这一幼苗生长式样和苦苣苔亚科其他类群的仅一片子叶发育与胚芽被抑制的幼苗生长式样有明显区别.考虑到台闽苣苔植物在总状花序的上部大量簇生无性珠芽,并落地迅速生长出新的植株这一在苦苣苔科中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及相关性状,台闽苣苔族可能较早地从苦苣苔亚科中分化出来,并在繁殖体的功能进化方面和其他类群发生歧化进而获得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台闽苣苔族在系统发育上应该被认为是其他苦苣苔亚科类群的姊妹群,应当提升为亚科等级.  相似文献   
7.
系统理解外来入侵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散模式对预防和控制其传入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在我国具有较强威胁性的入侵植物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为对象,以标本和文献数据为基础,通过入侵历史重建和适生区分析,探明了其最早传入的时间及其随后在我国的扩散路线,并预测了其潜在的扩散趋势。一年蓬原产北美洲,1886年传入上海,经过大约50年的停滞期,逐步由东部沿海向内陆扩散蔓延,截止2000年已扩散到了21个省市和自治区。适生区预测显示,一年蓬在我国的适生区仍大于其实际分布区,因此,本研究预测一年蓬还将会继续扩散。易被入侵地区包括除青海、西藏、内蒙古、广东、广西和黑龙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陕西、辽宁中西部和吉林西部不仅属于最适适生区,而且邻近已入侵地区,因此应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一年蓬侵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群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对于该类群分布地区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尖舌苣苔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与其系统发育年龄和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进化水平较低,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往往较高;进化水平较高,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年青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则低。地区性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更容易遭受绝灭的危险。藉此,可在短时期内比较准确地了解该类群的濒危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群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对于该类群分布地区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与其系统发育年龄和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进行了水平较低,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类群,其  相似文献   
10.
在已知GCYC基因部分序列基础上, 通过改进的mTAIL-PCR方法克隆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ionantha两侧对称栽培种中CYC类基因的5′未知序列, 并进而从两侧与辐射对称栽培种中分离得到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中第一组完整基因: SiCYC1A与SiCYC1B。对以上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 SiCYC1A与SiCYC1B序列同源性很高, 均含有完整的功能调控区域(即TCP domain和R domain)并与模式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中CYC基因同源。因此, 这两个基因应具有正常功能, 是功能上互补的冗余基因。令人意外的是在辐射对称花栽培品种中的这两个基因和两侧对称花栽培品种中对应基因的序列完全相同。经过对金鱼草以及相关类群辐射对称花突变体中CYC类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推论在非洲紫罗兰中, SiCYC1A与SiCYC1B基因可能受上游未知的共同调控因子调控, 该调控因子的改变是导致栽培品种中花对称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 对改进后的TAIL-PCR(mTAIL-PCR)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详细叙述, 并对其技术特征和优势开展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