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46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采用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测定华北低丘山区栓皮栎人工林冠层上缘(11 m)和下部(6 m)大气CO2浓度和δ13C值,在小时尺度上分析冠层CO2浓度和δ13C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冠层CO2浓度呈先高后低再升高的日变化趋势,而δ13C值没有明显一致的日变化规律.白天大气不稳定状态出现的频率为70.2%,在光合作用和林内湍流的共同作用下,栓皮栎冠层下部CO2浓度高于冠层上缘约1.70μmol·mol-1,而δ13C值低于冠层上缘约0.81‰.晚上大气稳定状态出现的频率为76.2%,湍流弱,冠层叶片呼出的CO2不易流动,导致冠层下部CO2浓度高于上缘约1.24μmol·mol-1,δ13C值低于冠层上缘约0.58‰.白天和晚上冠层上下缘的CO2浓度差值与δ13C差值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白天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冠层CO2浓度和δ13C值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晚上温度显著影响冠层下部与上缘δ13C值的变化,这些环境因子通过增强或减弱光合和呼吸作用来影响冠层大气中CO2浓度和δ13C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制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单克隆抗体(Mc Ab),为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提供检测用抗体。方法以基因工程抗原r PBP2a免疫BALb/c小鼠,通过常规小鼠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分析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选取敏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金标记和硝酸纤维膜包被,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结果共获得11株分泌抗r PBP2a的杂交瘤细胞,其中6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够与天然PBP2a呈阳性反应。用其中2株单克隆抗体建立的PBP2a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可在5~20 min内完成检测。结论获得了特异性针对PBP2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建立了检测PBP2a蛋白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为临床快速、简便检测产生PBP2a的细菌提供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冈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重要值较大(小)的物种,其生态位宽度一般较大(小),但两者顺序并非完全一致。(2)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较小,各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不高;一般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其生态位相似性也越大。(3)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概率较大,但生态位重叠程度并不一定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4)灌木层主要物种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表明该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5)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的显著率均较低,种间联结性不强。(6)物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相应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种间正(负)联结越强,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小)。  相似文献   
994.
田晓晖  张立锋  张翔  陈之光  赵亮  李奇  唐艳鸿  古松 《生态学报》2020,40(16):5649-5662
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收支的重要分量。为探究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蒸散特征,基于2016和2017年涡度相关和微气象系统的观测数据,定量研究了其生态系统的蒸散变化及其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影响。为深入探讨不同时段的蒸散变化,根据土壤冻融状态和植被生长状况进一步将年蒸散划分为3个时段:冻结期、冻融交替期和消融期,其中在消融期中又划分出植物生长季(5—9月),并探讨了土壤冻融对年蒸散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016和2017年的降水量分别为451.8 mm和442.3 mm,但2017年ET为485.6 mm,明显高于2016年的428.6 mm,两年ET的季节变化趋势相同,ET的最高值出现在生长旺季的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或1月,生长季ET分别占全年ET的73%和72%。2017年的冻结期和冻融交替期比2016年分别减少了8 d,2017年消融期的蒸散量比2016年增加了63.1 mm,其中生长季的蒸散量多36.3 mm。2016和2017年消融期的日蒸散速率分别为1.81 mm/d和1.97 mm/d,其中生长季为2.05 mm/d和2.29 mm/d,冻融交替期分别为0.97 mm/d和0.73 mm/d,而冻结期最低,分别为0.27 mm/d和0.33 mm/d。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净辐射(R_n)对ET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气温(T_a)和土壤含水量(SWC_5);2017年ET主要受R_n和T_a的影响。生长季和消融期的冠层导度(g_c)和解耦系数(Ω)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时段,且2017年g_c和Ω值均高于2016年同期。本研究说明,由于辐射、温度等引起的冻融时间变化和植被的年际间差异,导致三江源区退化草甸各时段及年蒸散量出现明显的变化,该研究结果为全面探讨三江源区蒸散特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5.
黄土高原北部人工灌草植被土壤干燥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丙霞  任健  邵明安  贾小旭 《生态学报》2020,40(11):3795-3803
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人工灌草植被土壤干燥化发生频繁。土壤干化层的形成影响生物小循环并削弱水文大循环,严重制约植被建设成效和区域生态稳定。为阐明人工灌草植被土壤干燥化过程,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年限,选择该区典型人工灌草植被—柠条和苜蓿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植被土壤水分和地上生物量随生长年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8年生柠条和1—7年生苜蓿对剖面土壤水分消耗强烈,并随生长年限呈快速下降趋势,9—12年生柠条和8—11年生苜蓿1.0—4.0 m剖面含水量分别降低至8.2%—9.0%和8.5%—10.5%之间,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4—5年生柠条地1—1.4 m开始产生干层,6年生柠条地干层深度达2.4 m,干层厚度为1.4 m;9—12年生柠条地干层深度超过4.0 m。2—4年生苜蓿地无干燥化;5年生苜蓿生长季末土壤干层深度达3.6 m,干层厚度为2.6 m,且7年生以后土壤干层的深度超过4.0 m。因此,为调控土壤干层,减少深层土壤干化的发生,建议柠条和苜蓿的生长年限分别不要超过6年和5年,其对应的地上最大干生物量分别为5050 kg/hm~2和198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北部生态脆弱区人工灌草植被管理与土壤干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王法岗  李锋 《人类学学报》2020,39(2):161-172
“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有些模糊,文化层时代也存在较大争议;年代数据在20 kaBP到500 kaBP的大范围间变化,影响学者们对“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演化位置的认识。鉴于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7~2012年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廓清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和文化层的分布状况等基本信息。侯家窑遗址的地层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以下2~3 m(距地表约14.5 m)处确认了不整合接触面,其下为泥河湾层堆积,之上为河流阶地堆积。综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地层描述、新发掘地层以及人类化石保存状态的认识,“许家窑人”化石应出自遗址地层沉积序列的上文化层中,而非湖相的泥河湾层中。通过对目前遗址已有测年数据的重新梳理,我们认为,上文化层即“许家窑人”化石的时代为200~160 kaBP,主要对应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早期;下文化层的准确年代仍需验证,目前光释光年龄为198±15 kaBP, 26Al/ 10Be埋藏年代为240±50 kaBP。  相似文献   
997.
旨在检测嗜酸乳杆菌S-层蛋白以及S-层蛋白与抗生素联用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制作用。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法获得嗜酸乳杆菌菌体,LiCl法提取S-层蛋白粗提物,凝胶过滤层析法纯化S-层蛋白,分别用E.coli和S.aureus处理Caco-2细胞2 h后,考察S-层蛋白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条件下对E.coli和S.aureus的抑制作用,并考察S-层蛋白联合抗生素对E.coli和S.aureus的抑制作用,实验分组:(1)空白对照;(2)嗜酸乳杆菌组;(3)S-层蛋白组;(4)抗生素组;(5)嗜酸乳杆菌+抗生素组;(6)S-层蛋白+抗生素组。结果显示,液体发酵得到嗜酸乳杆菌菌体,提取并纯化得到S-层蛋白;S-层蛋白对E.coli和S.aureus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高浓度下抑制率达到42.2%和31.7%,差异极显著(P<0.01),且在E.coli和S.aureus作用的短时间内干预效果明显,0 h时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9.3%和48.4%;S-层蛋白联合抗生素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1.7%和79.3%,差异极显著(P<0.01),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抗生素。嗜酸乳杆菌S-层蛋白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以与抗生素联用,有望开发称为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98.
董照瀛  周晓莉 《生命科学》2020,32(4):396-402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ed aortic valve disease, CAVD)是一组与年龄相关的瓣膜疾病,治疗方法有限,除对晚期瓣膜钙化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外,尚无有效的药物干预措施。因此,深入了解瓣膜重塑和疾病进展早期的分子机制,是今后预防甚至逆转此类疾病的关键环节。5羟色胺(5-HT)作为一种调节中枢和外周功能的内源性单胺类激素,与类癌心脏病、药物性瓣膜病和老年小型犬类的瓣膜退化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参与了瓣膜炎症、纤维化、钙化等病理进程中的每个环节。该文综述了5-HT系统与心脏瓣膜的关系,为今后深入研究该系统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99.
随着我国转基因研究及产业化进程提速,转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而快速、高效的分子检测新方法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及科研意义。在转基因检测中,常规PCR技术具有检测范围广的特点,但较为费时费力,且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而胶体金蛋白试纸法检测方便、快捷,但可检范围窄。基于此,建立了一套基于核酸层析法快速转基因检测的方法体系。将经液氨研磨后的样品通过一管法提取DNA后直接进行PCR扩增,再将PCR扩增产物滴加到胶体金检测卡上,通过直接观察胶体金卡条显色状况进行结果判别。此方法最终检验出玉米内参基因ZSSⅡB及Zein、大豆内参基因SPS、水稻内参基因Lectin,转基因元件启动子CaMV35S及终止子NOS,以及抗虫基因Cry1Ab/1Ac、抗除草剂基因Bar、Pat、CP4-EPSPS及选择标记基因NPTⅡ、Pmi等外源基因;并成功检出特异性转基因事件Mir604及Bt11。研究获得的核酸层析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省时省力且对检测条件要求低等优点,集PCR法与蛋白试纸检测法二者优势于一身,可广泛应用于转基因产品的精确快速检测,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灌注不同剂量丝裂霉素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ularized invasive bladder tumor,NIMBC)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三原县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NIMBC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B、C三组,A组TURBT后即刻给予20 mg丝裂霉素,B组给予30 mg丝裂霉素,C组给予40 mg丝裂霉素,对比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复发率、平均复发时间、膀胱刺激综合征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术后不同时间点NIMBC复发率为A组B组C组。术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A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C组(P0.05),其余时间点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膀胱刺激综合征发生率C组B组A组,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完成丝裂霉素灌注治疗,未出现因严重膀胱刺激征无法耐受而中断膀胱治疗者。本研究所有患者灌注后未发现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者。结论:TURBT术后即刻应用40 mg丝裂霉素,可显著降低患者的NIMBC复发率,通过术前、术后服用琥珀酸索利那新,可降低患者的膀胱刺激综合征,辅助患者完成TURBT术后丝裂霉素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