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reintroduction)指的是在一个物种出现濒危的现有分布区域或已经灭绝的历史分布区域内建立新种群的活动.作为物种保护及种群恢复的重要策略之一,回归在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回归的成功标准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前者包括个体的成活、种群的建立和扩散:后者包括回归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功能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是一项高风险和高花费的工程,需要根据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理论,选择合适的繁殖体、扩繁方式、回归地点和生境、定植时间、定植方式等,还要考虑传粉者和共生物种,并开展回归后的长期监测.为保证回归的成功并把回归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还需要防止遗传污染、避免源种群的过度采集、加强公众教育、加强长期监测等.不同植物的回归面临着各不相同的具体困难,兰科植物的回归面临更多的困难,如材料扩繁难与存活率低等.基于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繁殖技术、真菌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基础上开展兰科植物的回归,被证明是有效的综合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9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5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57/258)。多见的并发症包括胰漏、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中出血量>800 ML,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结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和术中出血量>8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其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手术者应掌握好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从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3.
菌群在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附近的动力学过程是抗生素药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建立一种能确定精确的MIC且又能准确分离抗药性菌株的方法,是目前临床对药敏实验新的要求.根据Fick扩散定律制备了线性梯度平板:将15mL含适当浓度恩诺沙星的琼脂培养基在9cm培养皿中倾斜凝固,刚好覆盖整个平板底面,然后水平放置,再在其上层加入同样体积的无药琼脂培养基,凝固12h后,药物浓度达到扩散平衡而呈均匀连续线性梯度.通过实测验证药物浓度在平板表面呈线性梯度分布.将待检E.coli菌群均匀涂布在梯度平板上,培养12h后,随恩诺沙星浓度提高依次形成连续密集小菌落区和离散大菌落区,根据两区域的分界线可以确定菌群自然形成的真实的MIC,与常规药敏实验方法测定结果一致.大菌落重新涂布高梯度平板,分界线显著上升,并检测出抗药性基因突变,表明该方法很容易筛选出菌群中的抗药性菌株.梯度平板可以方便地呈现整个菌群在MIC附近的动力学过程和遗传生理变化,并预警该抗生素使用后可能出现的抗药性,从而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相似文献   
74.
朱光玉  吕勇  林辉  石军南  张江 《生态学报》2010,30(21):5862-5867
地位指数法是当前立地质量评价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评定方法。在同一立地上,实现不同树种地位指数之间的转换,建立地位指数互导模型有助于立地质量的评定.譬如,在某一立地上现时生长着马尾松,欲知在马尾松被采伐后营造杉木林的生长潜力,这时就可利用上层木树种间地位指数的关系进行立地质量评定。以雪峰山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配对样地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的常规线性模型、对偶回归模型和度量误差线性模型,从建模精度和模型适用性检验两方面,对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型的精度均比较高,模型效果差异不明显,其中,常规线性模型、度量误差模型和对偶回归模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39%、5.39%和5.54%。由于杉木地位指数和马尾松地位指数均存在度量误差,因此,线性度量误差模型和对偶回归模型比常规线性模型更适宜,这是因为,前两种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可以存在度量误差的,而后者的因变量是没有度量误差的。此外,线性度量误差模型的相对误差比对偶回归模型的要小,所以,3种线性模型中,线性度量误差模型最优。研究结果实现了相同立地条件下杉木地位指数和马尾松地位指数的互导,为不同树种间的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
鹅细小病毒结构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鹅细小病毒结构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进行进一步定位,设计了16个覆盖结构蛋白各抗原表位区的长约30个氨基酸残基的重叠短肽,并进行了融合表达。用攻毒10周龄鹅血清对这16个融合蛋白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结果表明,VP蛋白线性抗原表位位于35-81、111-161、423-453、462-491、531-577、616-669和678-732氨基酸区域。  相似文献   
76.
根据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以降水量为主要驱动力的东西样带和以气温为主要驱动力的南北样带内植被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这一区域植被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北样带内(北纬28°46′~31°40′),植被碳密度首先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纬度达到约北纬30°16′处,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0.873 1 kg·m-2,之后,则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在东西样带内(东经80°02′~91°50′),植被碳密度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南北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在东西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也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南北样带内植被碳密度先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气温达到约-1.5 ℃、年均降水量达到约497.0 mm时,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1.329 6 kg·m-2,之后,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在东西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也先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气温达到约0.7 ℃、年均降水量达到约409.0 mm时,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1.208 3 kg·m-2,之后,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南北样带和东西样带内的植被碳密度分布均是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年均降水量的作用大于年均气温.  相似文献   
77.
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和维管植物新系统中科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记录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志,它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近年来,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提出的APG系统被广泛接受,相应方法得到的系统也相继应用于整个维管植物中。以APG系统为代表的维管植物新系统为全面和系统地修订植物志提供了新的系统框架。本文依据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线性排列”成果与《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在科级水平上进行对比,确定了以APG系统为代表的分子系统框架下中国维管植物为309科,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8科,裸子植物10科和被子植物261科。尽管中国维管植物不少科的界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总数却变化不大,在《中国植物志》中为300科,“Flora of China”为309科。此外,还重点介绍了一些主要科的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78.
体重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指标,生物的体重受到发育、繁殖和进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灭绝生物体重的估计有助于进一步恢复它们的各种生物学信息.本研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422件现生鸟类(分属于21目229种)的体重和18项骨骼量度指标分别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判定系数的分布范围在0.5 ~0.91之间,多数指标的判定系数均集中在0.8 ~0.9之间.采用另外64件测量有体重数据和骨骼量度的鸟样本对回归方程的估算准确率进行检验,发现前肢中肱骨长度和尺骨宽度以及后肢中胫跗骨宽度3项指标的估算准确率高于其他指标.分析结果还表明前肢两项指标对于估算鸣禽、猛禽和攀禽类等树栖鸟类的体重准确率较后肢显著;后肢指标对于估算陆禽类等地栖鸟类体重的准确率高于前肢指标.这一结果反映出与体重相关程度较高的骨骼量度指标在不同习性的鸟类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化石鸟类的体重估计,采用估算准确率较高并且便于测量的肱骨长度和胫跗骨宽度两项回归方程加以计算.通过对中国中生代鸟类的体重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中生代鸟类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反鸟类经历了体重逐渐减轻的过程,而今鸟类的体重开始不断增大并且出现显著的分异.  相似文献   
79.
林分耗水的尺度扩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  司建华  苗政 《生态学杂志》2012,31(3):714-723
蒸散耗水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过程的主要构成,是现代生态水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直接测定和尺度上推提供了两种获取蒸散量的技术手段。受限于复杂的冠层结构、非均质的下垫面和迥异的环境条件,直接测定难以准确获取林分水平的耗水信息,因此有必要讨论单木与冠层结构、环境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利用时空尺度扩展得到合理的耗水量。本文综述了理论基础相对牢固的3种尺度扩展技术:基于生物计量参数、遥感影像和水文模型的尺度扩展,剖析各模型的控制因子,探讨模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对尺度扩展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0.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嘉陵江中游采用样方法研究长嘴剑鸻Charadriusplacidus冬季觅食地选择。通过Mann-Whitney检验,发现基质类型、土壤动物生物量、裸地面积比例、距明水距离和坡度等变量在长嘴剑鸻的觅食地样方(n=62)和对照样方(n=62)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检验,P<0.01)。对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逻辑斯谛回归分析表明,裸地面积比例对长嘴剑鸻觅食地选择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坡度和土壤动物生物量。此外,对比渠化江段和自然江段长嘴剑鸻觅食地样方的结果表明,二者在距人为干扰距离和基质类型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检验,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嘴剑鸻对渠化江段的部分适应。总之,长嘴剑鸻偏好在食物丰富、坡度平缓的近水源裸露鹅卵石滩觅食。因此,加强沿江滩涂的保护对长嘴剑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