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祁连山两侧中国沙棘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祁连山中段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oes ssp.sinensis)4个居群和1个对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探讨中国沙棘边缘居群的遗传变异以及天然屏障祁连山对中国沙棘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中国沙棘居群水平的Nei’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分别为0.2070和 0.297 4,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9 3,均高于中国沙棘整个分布区的平均值,表明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都有增加的趋势;居群间每代迁移数(Nm=1.065 9)显著低于异交风媒植物(Nm= 5.380),表明祁连山的隔离对中国沙棘居群间的基因交流有限制作用,造成了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以HPLC法作为测定红景天苷的方法,调查红景天苷在红景天不同种、不同居群中的分布式样。实验中采集不同种、同种不同居群、同居群不同个体的红景天样品,进行红景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景天苷在不同红景天中分布差异较大,同种不同居群间多型性、居群内及个体间多态性显著。HPLC比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研究红景天苷在药用红景天居群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73.
传递不平衡检验其实质是边缘齐性检验,需同时考察家系中两个亲代向受累子代的传递情形.但是,其零假设成立时,同一家系中父亲的传递与母亲的传递并不一定相互独立.本文探讨了父母传递的独立性条件对检验统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父母传递不独立时,边缘齐性检验仍然适合.  相似文献   
74.
湖北野生天麻的遗传分化及栽培天麻种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7条ISSR引物对天麻(Gastrodiaelata)8个自然居群和6个人工栽培居群共483个样本的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检测,共检测出清晰、重复性好的DNA带77条,其中64条为多态性带,总多态位点百分比PPB=83.1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麻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多态位点百分比PPB=59.09%,有效等位基因数Ae=1.29,Nei’s遗传多样度H=0.176,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I=0.270,明显高于人工栽培居群(PPB=35.71%,Ae=1.16,H=0.100,I=0.155),揭示出栽培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基础狭窄和遗传均质性问题。UPGMA聚类分析表明,自然居群与栽培居群存在明显的分化而分别聚为两大类群。自然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0.2558,与AMOVA分析所揭示的居群间遗传变异量占总变异的27.25%的结果相近,说明天麻自然居群间亦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基因流(Nm)为1.4547,相对较弱,可能对自然居群的遗传分化有一定影响。自然居群聚类结果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地理区域聚类趋势,但Mantel检验表明自然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并不存在显著相关(r=0.1669,P=0.2110),揭示出天麻自然居群的分化现状可能是其生活史特性、地理隔离与人为破坏综合作用的结果。栽培居群的遗传均质化趋势,揭示了引种驯化的瓶颈效应和长期无性繁育所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丧失,也反映出栽培天麻种质的遗传基础狭窄。而栽培居群与自然居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反映天麻栽培居群与自然居群间可能存在基因流的阻断。  相似文献   
75.
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盐地碱蓬种子生成的幼苗为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对盐地碱蓬生长与根系边缘细胞的影响。盐地碱蓬的第一个边缘细胞几乎与根尖同步产生,当根长达到13mm时,边缘细胞数目达到最大值。NaCl胁迫抑制边缘细胞的活性,但低浓度的NaCl处理增加边缘细胞的数目。低浓度NaCl处理时果胶甲基酯酶(PME)的活性比对照有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NaCl可以增加盐地碱蓬根内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NaCl处理时间和处理浓度都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盐地碱蓬至少部分通过增加调控活性氧(ROS)水平增加PME活性及根系边缘细胞数目来抵抗NaCl胁迫。  相似文献   
76.
正裸茎碎米荠(Cardamine scaposa Franch.)隶属于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碎米荠属。多年生草本,高4~18cm,花葶状,全株无毛。根状茎纤细,匍匐生长。茎单一直立,无叶。基生叶单一;叶柄长1~12cm;叶近于圆形或肾状圆形,长0.3~2.0cm,宽0.5~3.0cm,基部心形,边缘波状或全缘。无茎生叶。总状花序顶生,具2~10朵花。果期花梗直立或上升,长1~4cm,基部的最长。萼片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4mm,宽1.5~2.2mm,边缘膜质,白色透明。花瓣白色,倒卵形,长8~13mm,宽5~7mm,顶端圆或微凹,基部  相似文献   
77.
珊瑚菜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RAP对伞形科单种属珊瑚菜7个野生居群和1个栽培居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出8个引物组合,在珊瑚菜8个居群中共扩增出16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18条,多态性比率为70.23%;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为14.75。各居群之间珊瑚菜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为0.8306~0.9836,遗传距离范围为0.0165~0.1856。聚类分析表明,以相似性系数大于0.8并结合地理分布来看,所研究的野生珊瑚菜居群可以大体分为3类,辽宁大连的野生居群为一类,山东威海—山东青岛的居群为一类,而山东日照—广州深圳之间的为一类。  相似文献   
78.
为掌握山丹居群在孢粉学方面的遗传多样性,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25个居群的山丹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山丹花粉粒形态为单花粉粒,极面观为椭圆体,具单萌发沟。不同居群的花粉粒在大小、网眼直径、萌发沟宽、P/E值和外壁纹饰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居群间花粉性状的变异大于居群内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25.52%。  相似文献   
79.
高山松种实性状与生殖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云南松(P. yunnanensis)与油松(P. tabulaeformis)自然杂交产生的二倍体杂种,是植物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典型案例。高山松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占据了两个亲本种都不能正常生长的高海拔地带。良好生殖适应性的产生是物种形成的关键,但对高山松在高海拔生境下生殖适应性的变异与杂交起源遗传背景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研究通过对来自该种分布区内6个代表居群样本、13个反映高山松生殖适应性的种实性状的分析,探讨了其生殖性状在居群水平的变异模式,揭示了具有不同遗传组成和起源历史的高山松居群的生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6个研究居群在种实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育种鳞数、总种鳞数、总种子数、可育种鳞率和可育种鳞密度等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球果结种率与经度和生态梯度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胚珠败育率则与经度和生态梯度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球果长度也呈现了与经度的显著负相关。高山松球果结种率很高,平均为74%;球果的结种数、种子长和种翅长与云南松、油松及其它松属双维管亚属多数种接近;球果长度、球果总种鳞数接近油松的报道。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松在亲本种不能正常生长、繁衍的高原环境下具备正常的生殖能力;其种实特征在居群间分化显著并呈现一定的地理梯度变化。居群间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其杂种起源特性,与高山松居群的遗传背景有关,也反映了处在异质生态环境中的高山松居群具有各自的生殖生态进化趋向。  相似文献   
80.
在栖类、在和哺乳类某些运动的视觉系统中发现 对刺激反差极性(变亮或变暗)敏感的运动边缘检测神经元。为揭示这类神经元的信息加工原理,以Wimbbauer等人提出了捍延insker网络为基础,将不同的时空动态受野线性组合,建立了蟾蜍神经节R3类神经元和家鸽岛豆(nLM)神经元的感受野模型,并模拟了R3凶对蠕虫样刺激物的“头/尾偏爱”特征,细胞对刺激物的选择性以及nLM神经元对运动边缘的反差、方向、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