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21.
贵州东部寒武纪的杷榔组发育,化石丰富,含有杷榔动物群;其中掘头虫类、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保存好,序列完整,提供了研究这些类群属种个体发育的重要材料。本文据杷榔组Redlichia (Pteroredlichia) chinensis(Walcott,1905)的300多块标本的分析数据,详细讨论和重点研究了其从幼虫期、分节期至成虫期个体发育特征,分析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个体发育演化趋势。丰富了R.(Pteroredlichia) chinensis个体发育的资料,对莱德利基虫属种厘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提供了属种分类对比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2.
寒武纪海洋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曾被报导出现在云南澄江生物群和贵州凯里生物群中,延续了一个相对短的地质时间。本文报道了在贵州省剑河县辣子寨村杷榔组中上部发现的Occacaris。杷榔组的Occacaris以壳背缘和前腹边缘呈大角度相交为特征,不同于澄江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发现的背缘和前腹边缘交角均小于90°角的O.oviformis Hou,1999和O.magnus(Yao,2009),应为一新种,命名为O.lazizhaiensis sp.nov.。O.lazizhaiensis sp.nov.在贵州杷榔组的发现表明起源于云南寒武纪早期扬子地台浅水区的Occacaris,在寒武纪早中期开始向贵州较深水区的杷榔组迁移,延续进入时代较晚的凯里组,为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出现了体构上较大的差异。杷榔组Occacaris的发现增加了Occacaris分类学、生态学、古地理分布和演化发育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23.
系统记述了自2001年以来从贵州省毕节扒耳岩洞穴堆积中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ultimus)、麂(未定种)(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fenqii)、黑鹿(相似种)(Cervus(R.)cf C.(R.)unicolor)、羚牛(未定种)(Budorcas sp.)、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羚羊(未定种)(Gazella sp.)、斯迈提丽牛(未定种)(Leptobos(Smertiobos)sp.)8个种类。毕节扒耳岩巨猿动物群中的偶蹄类与广西柳城巨猿洞和湖北建始龙骨洞的偶蹄类可比性最大。毕节偶蹄类含有较多的古老种类, 指示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同时显示其生态环境为植被既有密集的丛林又有开阔的草地(或草坡), 局部镶嵌有半开阔树林,而附近分布有一定的水域, 气候温暖, 非常适合高等灵长类栖息。  相似文献   
124.
寒武纪凯里生物群在贵州镇远竹坪地区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东部镇远县竹坪地区付家冲寒武系凯里组中上部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至Peronopsis taijiangensis带粉砂质泥岩、泥岩中新发现丰富的多门类化石组合,共计22属及3未定属种,分属海绵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水母状动物及藻类9大门类,其中动...  相似文献   
125.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结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地区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是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基于黔中普定县6块永久监测样地在2013年、2015年和2019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7年间喀斯特次生林重要值、物种消长结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乔木种的优势度增大,更新率较高,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先锋种的重要值减少,且死亡率较高。(2)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年间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在2013年和2019年之间差异显著。(3)径级和树高结构呈"倒J型"和"左偏正态"分布,各年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大径级(DBH≥10 cm)个体数增加,但高大乔木(H≥9 m)个体数和种数减少,灌木层中火棘、杭子梢和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等灌木种在0 m≤H3m和0 cm≤DBH2.5 cm的个体数减少,而刺楸、朴树等乔木种个体数增加。喀斯特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较缓慢且复杂多样,层次结构不明显,群落总体处于演替进展的中前期,群落更新良好,将进一步以乔木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6.
该文报道了贵州省荨麻科(Urticaceae)楼梯草属(ElatostemaJ.R.G.Forst.)植物2新记录,即环江楼梯草(E.huanjiangense W.T.WangY.G.Wei)和巨序楼梯草(E.megacephalum W.T.Wang)。  相似文献   
127.
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踏查和异地保存相结合的方法,对88份贵州地方柿资源的3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贵州地方柿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为地方优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88份贵州地方柿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变异,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2)主成分分析获得了一个16因子模型,可解释81.41%试验数据,其中前6个主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50.57%,对应的16个性状依次为:着色期果面油渍、叶先端形状、叶基部形状、柿蒂形状、萼片形状、果实颜色、果实纵沟、果顶形状、蒂洼、皮孔密度、叶横径、叶柄长、叶片颜色、单果重、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糖酸比,这些性状可作为评价贵州柿资源多样性的主要指标。(3)88份资源的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7,遗传多样性在地区间差异明显,根据遗传多样性指数可初步推断贵州地方柿资源是由黔中、黔南和黔西区域向黔北和黔东区域演化。(4)Q型系统聚类分析显示,表型性状遗传距离最远为13.76,说明贵州柿资源的多样性丰富;88份资源被聚为6个类群,不同类群间表型性状差异较大,表明不同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各类群或亚群可能具有相互独立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28.
《环境昆虫学报》2014,(4):487-493
为明确贵州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全年世代尤其主害代发生危害规律,采用灯光诱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近4年来贵州省4个不同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并进行了区域性对比,结果如下:三都稻区和惠水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多在4月中下旬,锦屏稻区和道真稻区的灯下始见日稍晚,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稻区灯下主峰日与始见日和始盛日均呈显著正相关;4稻区年度诱虫量差异较大,三都稻区的灯下虫量最多,而锦屏稻区最少,各稻区灯下种群中,白背飞虱的雌雄性比均大于1;在第3代灯下虫量上,三都与道真存在显著差异,在第6代虫量上三都与惠水、锦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代虫量间不同稻区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9.
贵州南部6个民族5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勋  余跃生  曹显明  何学华 《遗传》2006,28(4):399-402
对贵州南部地区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毛南族和汉族5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民族间基因频率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1)发型和鼻梁侧面观的显性基因频率均明显低于隐性基因频率,而鼻孔形状则相反。(2)内眦褶、鼻梁侧面观、发型和上眼睑皱褶的基因频率在民族间差异较大,而鼻孔形状则较小。  相似文献   
130.
贵州麻阳河地区黑叶猴的食性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95 ̄1997年对黑叶猴进行野处食性观察,结果表明:(1)对农作物的取食时间是影响其取食植物种类多少的主要因子;(2)其取食部位季节性明显;(3)各季节取食时间长短与了食农作物时间呈负相关;(4)各季节食物交叉性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