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摘要 目的:探讨circ_000146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qRT-PCR)检测检测circ_0001461在骨肉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在U2OS和HOS细胞中转染sh-NC和sh-circ_0001461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qRT-PCR检测增殖相关分子Ki-67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circ_0001461和miR-30a-5p的结合情况。结果:circ_0001461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circ_0001461在骨肉瘤细胞U2OS和HOS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成骨细胞NHOst(P<0.05)。低表达circ_0001461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U2OS和HOS的增殖和增殖相关分子Ki-67的表达(P<0.05);促进骨肉瘤细胞U2OS和HOS的凋亡和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5)。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circ_0001461能够靶向结合miR-30a-5p。低表达circ_0001461能够促进miR-30a-5p的表达(P<0.05),circ_0001461和miR-30a-5p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在U2OS细胞中共转染sh-circ_0001461和miR-30a-5p mimics后能够进一步加强单独转染sh-circ_0001461对U2O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P<0.05);在HOS细胞中共转染sh-circ_0001461和miR-30a-5p inhibitors后能够逆转单独转染sh-circ_0001461对U2O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P>0.05)。结论:circ_0001461在骨肉瘤组织和细胞中明显高表达,低表达circ_0001461能够靶向促进miR-30a-5p的表达进而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2.
该研究在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 cv. Hulunbuir)转录组测序基础上,通过RT PCR方法克隆获得了MfMYB30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进行初步研究,为深入研究MfMYB30基因的功能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获得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fMYB30基因,其ORF序列长为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86.85 kD,理论等电点为5.11。MfMYB30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序列。(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花苜蓿MfMYB30蛋白与紫花苜蓿MsMYB4、拟南芥AtMYB30、木豆CcMYB30、蒺藜苜蓿MtMYB30和大豆GmMYB60聚为一个类群,亲缘关系较近。(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fMYB30在黄花苜蓿模拟刈割不同天数后的相对表达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刈割7 d后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4)通过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研究推测,MfMYB30基因可能在黄花苜蓿刈割或放牧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3.
基于同义密码子偏好分析,对54个原核基因组大、小染色体及质粒中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序列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小染色体中蛋白质编码基因的GC含量分布相近,质粒中蛋白质编码基因的GC含量分布与所在物种全基因组的GC含量差别较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大、小染色体共同偏好的密码子最多,且具有相近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使用特征。基于对应分析的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表明,大、小染色体具有相近的序列特征,且大、小染色体及质粒之间具有不尽相同的影响因素。这些结果可为今后原核生物基因组进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不完全酶切去除载体多个相同酶切位点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去除真核表达载体pIGF3的3个EcoR Ⅰ位点为例,介绍一种通过不完全酶切去除载体多个相同酶切位点的方法。本方法步骤简单,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85.
为了证明DNA双链断裂(DSB)片段分布与DNA序列有关的假设,采用32keV/μm的^12C^6 离子和45ke V/μm的^13C^6 离子分别辐照pUCl8质粒,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NA断裂和片段分布。结果表明,除了由一个DSB导致的线性DNA带外,还出现了一条新的、小分子量线性DNA带;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有另一条线性DNA带产生。证明重离子辐照诱导的DSB是非随机分布的,DNA分子上存在对电离辐射相对敏感的位点。  相似文献   
86.
遗传工程微生物细胞间发生的自然遗传转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琪  陈向东  谢志雄  沈萍 《遗传》2000,22(3):E22
将两株具有不同遗传标记的枯草芽孢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后进行短时间混合静置培养 ,经选择平板筛选、DNaseI敏感性试验、质粒检测和产蛋白酶活性检测 ,发现两菌株之间可通过自然遗传转化进行染色体DNA和质粒DNA的交换。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遗传转化可在细胞间进行 ,这对揭示微生物群居的自然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细胞间的DNA转移 ,以及正确评估遗传工程微生物(GEMs)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含par位点的重组质粒Psjm3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自然质粒pSC101par位点的分离稳定性功能,构建了含par位点的质粒pSJM4和pSJM3,通过在同样宿主E.coli HB101中的稳定性比较研究表明,不含par位点的重组质粒pSJ3很不稳定,E.coli G3(pSJ3)在培养到第10代时已开始出现pSJ3的丢失,到培养至50代时则已全部丢失;而含par位点的重组质粒pSJM3则表现得十分稳定,E.coli G3-1(pSJM3)经70代培养,仍无明显的质粒丢失现象,其稳定率保持97%以上。通过对不含par和含par的非重组质粒pUC18和pSJM4的稳定性比较也获得同样的结果。通过对E.coliG3(pSJ3)和E.coli G3-1(pSJM3)的产酶活性比较研究表明,G3-1菌株明显高于G3菌株,说明我们构建的重组质粒pSJM3上的par位点功能不仅没有因外源基因的表达而受影响,而且有利于外源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8.
以粘粒为基础产生重组单纯疱疹病毒HSV1—lacZ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小兵  董小岩 《病毒学报》1998,14(4):359-364
将总长主为152kb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基因组分成5个相互间有部分重叠的大片段,分别克隆到粘粒SuperCosMW中,依次称为cos48、cos28、cos6、cos14和cos56(DavisonAJetal,1993)。此5个粘粒用PacI切去粘粒骨架后共转染细胞,可发生同源重组而产生野生型HSV-1。  相似文献   
89.
对乳杆菌DM8909菌株质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氏乳杆菌乳酸变种(LactobacilusdebrueckiSupsp.lactis)是阴道正常菌群成员之一,探讨该菌株是否存在质粒对于研究乳杆菌耐药性具有一定意义。现将DM8909质粒检测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菌株与培养基菌株德氏乳杆...  相似文献   
90.
天花粉蛋白Y14F/R22L定点突变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天然天花粉蛋白(nTCS)基因在Tyr14和Arg22两个保守残基处同时进行定点突变,即Tyr14变成Phe,Arg22变成Leu,然后克隆到pET-8c高效表达载体上,构建成重组质粒pETY14F/R22L.经序列分析,定点突变的结果与预先设计的完全一致,突变后的天花粉蛋白命名为Y14F/R22LTCS.将pETY14F/R22L转化到E.coliBL21(DE3,pLysS)中,进行表达.经CM-SepharoseCL-6B柱纯化,SDS-PAGE鉴定,纯度可达90%.RIP活性测定显示,Y14F/R22LTCS的活性比nTCS降低了7.5倍,活性变化不显著,因此,TCS的Try14和Arg22对维持其活性部位构象并不是必需的.但由于Y14F/R22LTCS在E.coli中的表达量与nTCS相比明显下降,因此,Tyr14和Arg22可能与TCS翻译后的折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