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文章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江湖阻隔典型湖泊-保安湖的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安湖中鱼类消费者的主要营养级范围为2.1—3.3, 在调查到的16种鱼类中, 顶级肉食性鱼类种类很少, 杂食性鱼类的种类最多。保安湖食物网主要由两条营养传递途径构成, 即由POM、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源的浮游牧食链与沉积物为主要食物源的底栖食物链。POM、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是保安湖水域食物网中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 其次是沉积物中的碎屑和水生植物等。此外, 从基于理论食性数据的食物网与BIMM模型预测的食物网结构可以看出, 从POM、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到杂食性鱼类的浮游牧食链在整个食物网中具有主导性, 而从水生植物、沉积物和底栖动物到杂食性鱼类的底栖食物链相对重要性较低。  相似文献   
942.
饶河枯水期主要鱼类营养级位置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协文  王玉玉  张欢  于秀波 《生态学报》2015,35(18):6216-6223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枯水季节饶河鱼类等消费者的营养级位置,比较上、中、下游及入湖口鱼类营养级的空间差异,并分析了影响饶河鱼类营养级位置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饶河鱼类的δ15N值范围为4.7‰—15.6‰,大部分鱼类的δ15N值集中在10‰—14‰之间,其中鄱阳湖间下鱵的δ15N值最大,为(15.6±1.6)‰;乔木湾鲫的δ15N值最小值,为(4.7±0.9)‰。根据δ15N值计算可知,饶河鱼类占有3—4个营养等级。75%的鱼类种类所占的营养级大于3,而营养级小于2的鱼类种类不到10%,可能与枯水期鱼类活动范围受限,种间捕食作用增强,肉食性或饥饿现象增加有关。另外,饶河鱼类的营养级也存在着空间差异,表现为鄱阳湖湖区和入湖口处的鱼类营养级比上、中、下游的鱼类营养级要大。该结果与颗粒有机物POM的δ15N值呈现一致的变化,反映了饶河鱼类的营养级位置主要受到食物来源的影响,与鱼类的个体大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43.
<正>楔尾绿鸠Treron sphenurus隶属鸽形目Columbiformes鸠鸽科Columbidae,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鸟类,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东南亚、苏门答腊、爪哇及龙目岛(马敬能等,2000)。国内明确记载的分布有西藏南部、云南、四川中部和西南部及湖北西部(郑光美,2011),为罕见留鸟。楔尾绿鸠的繁殖资料极为匮乏,迄今国内仅有一个繁殖巢的简略描述(杨岚等,1995)。2013年和2014年夏季,笔者在四川老君山  相似文献   
944.
<正>2007年9月—2014年8月,作者采用固定样点法对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鱼类资源进行监测,在长江一级支流——澧水上游的渫水纸棚河段(110°33'25.1″E,30°00'50.0″N,海拔516 m)采集到裂腹鱼标本5尾,根据《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和《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下卷)》鉴定为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经查阅相关文献,为湖南省新纪录。测量标本5尾,全长204~231 mm,体长162~186 mm;体长为体高的4.2~4.7倍,为头长的4.3~4.4倍,为尾柄长的  相似文献   
945.
2019年2和3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记录到8种鸟类的新分布,分别是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黄冠啄木鸟(Picus chlorolophus)、白腹凤鹛(Erpornis zantholeuca)、棕腹 鹛(Pteruthius rufiventer)、小盘尾(Dicrurus remifer)、冕雀(Melanochlora sultanea)、丽?(Sitta formosa)、丽星鹩鹛(Elachura formosa)。  相似文献   
946.
本研究利用28SrDNAC1-D2区序列分析采自鲤科鱼类中6亚科宿主和寄生在花鲈、梅花鲈上的共17种指环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通过比较宿主鲤科鱼类与指环虫的系统发育树,检验指环虫与其宿主是否存在协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7种指环虫形成5个进化支(Clade),其中寄生在团头鲂(亚科)和鲢、鳙(鲢亚科)上的6种指环虫聚为一支(Clade1),而它们的宿主鱼类在系统发育分析中也表现为近缘关系;寄生在鲮鱼(野鲮亚科)上的D.quanfami(Clade5)位于系统树最基部,鲫鱼和鲤鱼(鲤亚科)的寄生指环虫处在系统树的次基部位置,而鲤亚科与野鲮亚科组成的姐妹群在宿主系统树上同样处在基部位置,寄生虫和宿主在进化上较为原始的地位得到了很好地相互印证。因而,本研究首次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分析指环虫属远缘物种间的系统关系,揭示了指环虫属与宿主鱼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另外,本研究首次发现,野鲮亚科鱼类也可能是指环虫类的早期宿主,这与先前认为鲤亚科鱼类为指环虫类的祖先宿主的推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47.
鱼类对海洋升温与酸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人为排放CO2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和海水升温;同时,由于海-气界面气体交换,大气中CO2部分溶解于海洋,引起海洋酸化。海洋升温加快鱼体内生化反应和代谢速率,并通过影响生长、觅食和繁殖等生命过程中能量供给,间接影响到鱼类种群分布、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功能。而海水酸化会干扰海洋鱼类仔稚鱼的感觉和行为,增加其被捕食率,并削弱其野外生存能力,可能威胁自然种群补给量。综述了海洋升温、海洋酸化及其两者共同作用对海洋鱼类的影响,为预测鱼类响应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趋势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948.
江西柘林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西柘林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在该水库调查分析了鱼类物种组成、优势度及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53种,分属于5目12科36属。其中,鲤形目(38种)种类最多,占调查物种数的71.69%,柘林水库上、中、下游库区分别采集到鱼类36、40和32种,各库区均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分别占采集物种数的72.97%、85.00%和75.00%。优势物种主要是■(Hemiculter leuciscu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重要种主要是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等。鱼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大于空间格局差异,主要表现为秋季和冬季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和功能丰富...  相似文献   
949.
拟家鼠(Rattus pyctoris)由Hodgson在1845年命名,其模式产地为尼泊尔。该种的分类地位和是否在中国有分布都存在较大争议。近来有研究认为拟家鼠不分布于我国。2020年,在西藏吉隆县和札达县进行野外调查时采集到7号标本,皮毛、头骨和牙齿的形态特征与尼泊尔的拟家鼠相似,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这些标本为单系(PP=1.0),与模式产地样品Cyt b基因的K2?P遗传距离为0~2.8%,确认这些标本为拟家鼠。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境内采集到拟家鼠标本,丰富和完善了这个物种的生物地理资料。  相似文献   
950.
淡水鱼类功能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全球生物正经受第六次生物多样性危机。淡水生态系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淡水鱼类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栖息地退化、生物入侵和过度捕捞等压力,面临巨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评估鱼类种群和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淡水鱼类多样性和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淡水鱼类功能生态学的快速发展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系统地介绍了淡水鱼类功能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方法、进展及其应用,并着重介绍了淡水鱼类功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变化下的功能生态学响应研究。据此提出了淡水鱼类功能生态学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指出了其在鱼类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