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急性毒性实验和生命表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 DBP)对淡水枝角类多刺裸腹溞的急性毒性和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DBP对多刺裸腹溞48 h LC50为9.68 mg·L-1;0.05~5000 μg·L-1的DBP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总生殖率和净生殖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5000 μg·L-1的DBP显著缩短了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提高了种群内禀增长率。  相似文献   
92.
顾海峰  孙军  邹迎麟  方琦  蓝东兆 《生态学报》2006,26(4):1021-1027
在2003年厦门港发生的一次裸甲藻赤潮中分离得到了纤小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并对其形态学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该株藻细胞个体较小,长约20~23μm,宽约14~20μm.藻细胞外表卵圆形,细胞上壳有一条明显的S形顶沟,顶沟是特异性的反S形.与模式种相比,这一株裸甲藻细胞核更靠上部,大部分细胞横沟都没有偏移.纤小裸甲藻在盐度为28时比生长率最大,达到0.42,随着盐度下降,比生长率也跟着下降,当盐度下降到16时,生长率为0.盐度范围在8~16时,超过80%的藻类能存活48h;当盐度低于4时,生长率和存活率都为0.24~27℃是纤小裸甲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比生长率超过0.50,当温度升到30℃时,生长率急剧下降到约0.35.毒素测定结果显示该株裸甲藻不含麻痹性贝毒和神经性贝毒.本株纤小裸甲藻大亚基D1~D2区序列长度为721bp,与基因库中该种的一株相似种同源性超过99%.对18株裸甲藻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纤小裸甲藻和Karlodinium micrum的距离最近,通过ITS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大致能够把Akashiwo属、Karenia属、Karlodinium属和Takayama属与Gymnodinium属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3.
青海湖裸鲤生长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2002年5月—2003年7月采自青海湖的1174尾青海湖裸鲤样本年龄进行了耳石鉴定,并依据年龄推算了生长率。青海湖裸鲤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174×L2.4990(♀)、W=0.0000402×L2.7538(♂),雌、雄个体生长差异显著。其体长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51.9301(1-e-0.0711(t 0.3044))(♀),Lt=682.8688(1-e-0.0530(t 0.4240))(♂);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Wt=1237.3431(1-e-0.0711(t 0.3044))2.4990(♀),Wt=2567.3242×(1-e-0.0530(t 0.4240))2.7538(♂)。其雌、雄生长拐点分别为12.57龄和18.67龄。  相似文献   
94.
东海栉水母(Ctenophora)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徐兆礼  张凤英  罗民波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01-1305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栉水母数量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东海栉水母平均丰度秋季(6.3 ind.(100m3)-1)>春季(1.6 ind.(100 m3)-1)>冬季(1.4 ind.(100 m3)-1)>夏季(0.6 ind.(100 m3)-1)。调查海域鉴定到种的栉水母共有6种,其中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是东海的主要种类;掌状风球水母(Hormiphora palnata)和瓜水母(Beroe cucumis)是常见种;带水母(Cestumsp.)是次常见种;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e)和卵型瓜水母(Beroe avata)是稀有种。东海栉水母系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其数量变化与东海暖流势力活动过程中的携带有密切的联系。球型侧腕水母分布较为广泛,是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种类;掌状风球水母、蝶水母和卵型瓜水母相反,仅适应有限的环境;瓜水母和带水母适应能力介于以上两类栉水母之间。  相似文献   
95.
不同生境下濒危植物裸果木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为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区系孑遗种, 是砾质荒漠的主要建群种之一。通过对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种生境(水冲滩地、山间冲沟、平缓戈壁)条件下裸果木种群的样地调查, 编制不同生境裸果木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的曲线, 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预测, 以揭示不同生境下裸果木的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3种生境下裸果木种群均属增长型, 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 pi) > 0, 但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 存活曲线趋于Deevey-II型, 表明种群各龄级的死亡率基本接近; 不同生境裸果木种群大小依次为水冲滩地>山间冲沟>平缓戈壁, 结合对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 进一步表明水分条件较好的水冲滩地和山间冲沟生境更加适宜裸果木生存; 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幼龄个体的缺乏是未来裸果木种群发生衰退的主要原因, 且平缓戈壁生境下的裸果木种群将先于另外两种生境下的种群发生更加快速的衰退。  相似文献   
96.
本文应用反频次比较法在福建邵武市11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林样地上调查浙江双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该虫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 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 通过正频次比较法分析,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总计抽样的550株竹笋上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以样地为单位, 经过反频次比较法分析11块样地上浙江双栉蝠蛾的分布类型, 结果为: 样地1, 2, 4, 5和8属于奈曼分布, 样地7, 9, 10和11属于负二项分布, 样地3和6属于奈曼分布或负二项分布。判别分析法判别函数能够100%正确分组, 依据F值大小, 6个环境指标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土壤有机质(X5)、 林地卫生(X6)、 坡位(X3)、 坡向(X4)、 竹林结构(X2)、 立竹度(X1)。由此得出: 无论是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 还是以每个样地为研究对象或单位, 都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非均匀的聚集型分布。土壤腐殖质厚、 林地卫生差可使双栉蝠蛾幼虫密度增大, 立竹度、 竹林结构、 坡位和坡向单个指标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密度的影响不明显, 但综合作用明显; 反频次比较法比聚集度指标评价更为详细科学。  相似文献   
97.
刘伟杰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11,30(3):229-23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多刺裸腹溞的急性毒性和连续作用四个世代的慢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多刺裸腹溞的生长和繁殖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多刺裸腹溞的24 h半致死浓度为8.44mg·L-1;持续暴露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下的多刺裸腹溞子一代和子二代受到的伤害最为显著;不同世代多刺裸腹溞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子一代和子二代耐受性下降,敏感性增强,子三代敏感性下降。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环境激素类物质对枝角类动物生长和繁殖的长期毒性效应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98.
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CO Ⅰ、Ⅱ、Ⅲ基因的编码序列,并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裸裂尻鱼CO I基因全长为1 551 bp,开放阅读框(ORF)由基因全长组成,编码516个氨基酸;COⅡ基因全长为691 bp,开放阅读框为690 bp,编码2...  相似文献   
99.
100.
病毒在通常意义上都是有害的寄生生物,但是有一类特殊的多DNA病毒(PDV)却成为在数量庞大的寄生蜂的生活史中不可或缺的共生病毒.PDV随着寄生蜂的卵一起被注入到寄主的体内,调控寄主的免疫和发育生理,从而确保幼蜂在寄主体内生存发育.PDV的基因组整合在寄生蜂的基因组内,因此PDV病毒粒子的形成并非在寄主受到侵染的组织内,而是位于寄生蜂卵巢的特定细胞(卵萼细胞)中,其编码的蛋白质几乎没有病毒结构性蛋白,主要的表达产物都用于调控寄主的生理活动.PDV基因编码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茧蜂病毒(BV)与致病性的裸病毒nudivirus和杆状病毒baculovirus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然而这些同源基因已高度分化,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也不能确定这些基因是否还具有原始的功能.在寄生蜂基因组中尚有许多与裸病毒和杆状病毒类似的基因,其中一部分基因能够编码BV病毒粒子的结构蛋白,其表达模式亦与PDV病毒粒子的形成有关.由于PDV使用了与这2种病毒类似的传播途径,才使得寄生蜂的PDV基因转入寄主体内发挥作用,虽然这不能说明PDV属于这2种病毒,至少存在PDV从这2种病毒发展而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