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敏 《生命世界》2012,(5):94-94,95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第十大街和宪法大道西北。该馆隶属于世界闻名的史密森研究院,1910年正式开馆,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博物馆致力于收集、保存和展出关于自然历史和人类文化艺术的藏品,展出内容涵盖了现生物、化  相似文献   
92.
基于nLSU rDNA序列分析探讨侧耳属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了侧耳属(Pleurotus)27个种41个茵株的nLSU rDNA序列,以Hohenbuehelia serotina和Lentinula edodes为外群,运用MEGA3.1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s parsimony)分别构建侧耳属的系统发育树。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Coremiopleurotus组和Pleurotus属内单、二系茵丝系统均为多系起源;P.rattenburyi,刺芹侧耳种族群(P.eryngii species—complex)与被划分在Lepiotarii组的栎侧耳P.dryinus能与侧耳属其他成员明显分开;红侧耳P.djamor、桃红侧耳P.salmoneostramineus、扇形侧耳P.flabellatus与贝盖侧耳P.calyptratus关系密切;金顶侧耳P.citrinopileatus与P.euosmus聚在一起,而与黄白侧耳P.conucopiae为不同的分类单元;肺形侧耳P.pulmonarius与P.abieticale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3.
葡萄果粒表皮酵母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东主要酿酒葡萄产区收集葡萄果粒并分离得到酵母258株,利用26S rDNA的D1/D2区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探讨了这些地区葡萄果粒表皮酵母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共鉴定出13属26种,其中优势属为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5种),假丝酵母属Candida(4种),毕赤酵母属Pichia(4种)和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2种).对分离自不同地域的同种内不同菌株进行了D1/D2序列分析比较,以探讨不同地理起源地酵母种内序列稳定性及其变异.  相似文献   
94.
高峻 《化石》2005,(3):12-14
目前学术界对于有关鸟类起源与鸟类飞行起源等问题仍存在激烈争论。在关于鸟类飞行起源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假说:一种是地栖起源说,认为鸟类的飞翔是由鸟类祖先在地面奔跑和跳跃的过程中逐步升腾起飞成功的。此假说通常与鸟类小型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相关联。另一种是树栖起源说,认为鸟类最初的飞行是通过借助树木的高度,先进行滑翔,然后逐步发展,从而产生鸟类特有的振翅飞翔的本领。  相似文献   
95.
中国部分黄牛品种mt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49  
对我国8个黄牛品种22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910bp全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黄牛品种D-loop区序列中,A T平均含量为61.65%;经比对,共检测到66个核苷酸多态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7.25%;D-loop全序列突变类型有5种,即转换、颠换、插入、缺失及转换与颠换共存,它们分别占核苷酸多态位点的81.82%、6.06%、7.57%、3.03%及1.52%。以欧洲牛mtDNA D-loop全序列为标准,8个黄牛群体D-loop的平均核苷酸变异率分3个层次:西镇牛、蒙古牛、黑白花牛及秦川牛的核苷酸变异率最低,分别为0.37%、0.44%、0.52%和0.66%;南阳牛与郏县红牛的核苷酸变异率居中,分别为1.91%和2.02%;晋南牛与岳阳牛的核苷酸变异率最高,分别为4.47%和4.73%。中国黄牛品种内D-loop区序列歧异度为0.55%~5.39%,品种间序列歧异度为1.21%~6.59%。在所测黄牛个体中,mtDNA D-loop序列由19种单倍型组成,单倍型比例为86.36%,说明中国黄牛mtDNA遗传多态性很丰富。由此构建了中国8个黄牛品种的NJ分子系统树,聚类分析表明:所测黄牛的mtDNA D-loop序列表现为3个单倍型组,从而揭示中国黄牛可能有3个母系起源,以普通牛起源和瘤牛起源为主。  相似文献   
96.
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选华  李辉  毛显赟  文波  高嵩  金建中  卢大儒  金力 《遗传学报》2004,31(10):1023-1029
通过分析湖北恩施、湖南吉首地区土家族两个人群样本,利用14个Y染色体非重组区(NRY)单倍群分型技术对土家族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分型结果结合其他地区土家族两个人群和相关民族群体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根据不同人群的地理分布展示在地图上。然后对各主成分和单倍群进行偏相关分析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土家族主体与汉族在父系结构上比较接近,但依然有一定的区别。同时还发现龙山地区唯一保留土家语的土家族与氐羌族群有很明显的相关性,这说明土家族最早的起源可能正是氐羌民族。实验结果表明,恩施和吉首地区的大部分土家族与周边民族群体间的血缘交流频繁;而龙山和永顺的土家族更能代表土家先民的遗传结构,他们与西部氐羌族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
张高萍 《化石》2004,(2):21-22
在刚刚揭晓的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选和项目名单中,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均远、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承担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桂冠。  相似文献   
98.
互叶梅科系统位置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索志立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81-2384
互叶梅科 Amborellaceae 一属一种 .形态学研究显示互叶梅 Amborella tricopoda Baill. 具有许多原始性状 .大多数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 ,互叶梅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最基部类群 .但有关互叶梅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 .被子植物 有花植物 的起源和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9.
被子植物花的起源:假说和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永  傅德志  王祺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66-2380
达尔文的 令人讨厌之谜 ,即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 ,一直是植物系统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被子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类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花 ,因此 ,解决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研究 .对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详尽研究已经在形态、解剖、古植物、形态发生、分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证据 ,植物学家基于这些证据为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起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综述了迄今为止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主要学说流派 ,如 :真花学说、假花学说、生殖叶学说、生殖茎节学说、生花植物学说、新假花学说、古草本学说和 ANITA学说等 .根据研究手段和获得证据的方式 ,作者将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研究划分为 5个阶段 ,并简要阐述了各个阶段的代表学说和主要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00.
达尔文的“令人讨厌之谜”,即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植物系统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被子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类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花,因此,解决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研究,对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详尽研究已经在形态、解剖、古植物、形态发生、分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证据,植物学家基于这些证据为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起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综述了迄今为止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主要学说流派,如:真花学说、假花学说、生殖叶学说、生殖茎节学说、生花植物学说、新假花学说、古草本学说和ANITA学说等。根据研究手段和获得证据的方式。作者将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并简要阐述了各个阶段的代表学说和主要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