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捕自安徽宿州的成年雄性山地麻蜥 (Eremiasbrenchleyi)选择体温、热耐受性、温度对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 :①选择体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平均值分别为 33 7、 43 6和 3 3℃。②环境温度在 2 6~ 38℃时 ,对山地麻蜥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 (ADC)、同化效率 (AE)和运动表现有显著的影响 ;在 2 6~ 30℃时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超过 30℃则随温度升高而延长 ;在 2 6和 2 8℃时 ,摄食量、ADC和AE均小于更高温度的对应值。③体温在 19~ 34℃ ,蜥蜴的疾跑速随体温上升而加快 ,31和 34℃时最快 ,超过 34℃后随体温升高而减慢 ;31和 34℃时的持续运动距离最长 ,超过 36℃后随体温升高而显著缩短 ,但体温 19~ 36℃蜥蜴的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 ;19~ 34℃蜥蜴的跑道停顿次数较少 ,无显著差异 ,超过 34℃后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212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合内镜下胃黏膜征象,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2例患者内镜下胃黏膜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收集的病例中肝胃气滞证(21.7%)脾胃湿热证(20.1%)脾胃气虚证(18.4%)肝胃郁热证(13.7%)胃阴不足证(11.3%)脾胃虚寒证(7.5%)胃络瘀阻证(6.6%),各中医证型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镜下各胃黏膜征象之间,红斑渗出型以肝胃气滞证居多,隆起糜烂型以脾胃湿热证居多,胆汁反流型以肝胃气滞证居多,皱襞萎缩型以胃阴不足证居多,出血型以胃络瘀阻证居多,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23.
24.
长白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种子雨组成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健     郝占庆     李步杭     叶吉    王绪高   姚晓琳   《生态学报》2008,28(6):2445-2445~2454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未成熟种实、花序和果实或种子碎片及其附属物4类,计算各类别的数量,而后分别烘干秤重.从2005年6月到2006年11月,共收集到隶属11科12属20种的种实及其生殖器官残体.累计收集到121291粒种实,其中成熟种实23147粒,仅占所有种实总个体数的19.1%.种实数最多的树种是紫椴(Tilia 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两个树种种实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0%.对2006年5月~11月种子雨季节动态的分析发现:种实在7月中旬至10月下旬数量极大,但主要由未成熟种实组成;在10月中旬出现成熟种实散落高峰,但未成熟种实仍占一定的比例.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成熟种实数统计,成熟种实数量在100~200之间的收集器数量最多.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树种数统计,收集器中最多收到的树种数为7,树种数为3和4的收集器个数最多.对6个主要树种成熟种实所在收集器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紫椴和水曲柳的成熟种实在整个样地都有分布,春榆(Ulmus japonica)、糠椴(T. mandshurica)、色木槭(Acer mono)和假色槭(A. pseudo-sieboldianum)则只在样地的局部区域收集到成熟种实.成熟种实的空间分布与母树的空间分布大都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树种的成熟种实并没有扩散到离母树较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25.
顾梦鹤  杜小光  文淑均  马涛  陈敏  任青吉  杜国祯    《生态学报》2008,28(6):2472-2472~2479
试验选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普遍存在的3种禾本科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以及羊茅(Festuca ovina)进行种间竞争的野外研究.通过测定3种牧草生物量的干重,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并计算了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竞争率(CR).结果如下:对实验物种竞争率(CR)的分析表明垂穗披碱草的竞争力最强,中华羊茅次之,羊茅最差.施肥和刈割处理对于原来的竞争格局没有影响,即在施肥、刈割及其交互作用下3种牧草的竞争等级均是一致的.对试验物种混播的相对产量总和(RYT)的分析表明:在中华羊茅与垂穗披碱草的混播中,两种组成物种利用相同的资源,表现出相互竞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非密度依赖的;垂穗披碱草和羊茅混播,在低密度时,羊茅和垂穗披硷草可以共享资源,但是随着密度增加,羊茅和垂穗披碱草表现出竞争相同资源的趋势;在中华羊茅和羊茅的混播中,二者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共享资源,有相互促进的趋势,表现出共生的关系,且是非密度依赖的.  相似文献   
26.
杨凤  张跃环  闫喜武  张国范 《生态学报》2008,28(5):2052-2052~2059
在温度18.2~20.6℃,盐度23~25,pH 7.96~8.14 的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青蛤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幼虫具有生长现象,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壳长逐渐接近一个常值而不再生长;幼虫可以由面盘幼虫发育到足面盘幼虫.随饥饿时间延长存活率下降;且足面盘幼虫及其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规格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而减小;幼虫的不可逆点(PNR)为12.48d;延迟变态时间长达12.7d.饥饿后再投喂相同的时间,幼虫能够恢复生长,存活的幼虫能够变态;稚贝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以壳长作为衡量标准,完全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10>S11>S12>S1>S2>S3;超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9>S8>S7>S6>S5>S4.  相似文献   
27.
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Zea mays L.)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潮海  赵霞  刘天学  李连芳  李伟东 《生态学报》2008,28(5):2169-2169~2175
通过两年3点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麦茬处理方式(平茬、立茬、除茬)对夏玉米(Zea mays L.)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麦茬处理的夏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但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间有所差异,趋势为平茬>立茬>除茬,且苗期差异较大,后期逐渐减小.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通量的影响也表现出同样趋势.  相似文献   
28.
王四海  孙卫邦  成晓  杨宇明 《生态学报》2008,28(3):1307-1313
肿柄菊 Tithonia diversifolia (Hemsl.) A.Gray 原产墨西哥及中美洲,被作为观赏及绿肥植物引入我国各地栽培.引入云南栽培的肿柄菊于20世纪30年代在云南南部逃逸生长,现在云南的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形成危害.为了查明肿柄菊的扩散特点和入侵潜能,对选取的5个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的肿柄菊居群的果序直径、每序结实量、结籽率、千粒重、种子大小(长和宽)等6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个生物学指标在5个居群间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随着居群间地理气候条件差异的增大,这6个指标值在居群间的差异也有增大趋势.对新鲜采集的不同居群种子在15、20、25、30、35℃下做萌发实验,结果显示在前4种温度条件下5个居群间的种子萌发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5℃下萌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5个居群的种子最高萌发率不相同且差异极显著(p<0.01).分析对比作者以往对肿柄菊群落特征和克隆繁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认为,虽然肿柄菊在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有性繁殖特性有较大差异,但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危害程度表现相似;由于肿柄菊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的协同作用,使其通过人为引种、道路交通、水流等传播到新的地域后,极易建立新种群,并形成单优种群落而不断侵占和统治新的领地.  相似文献   
29.
采用模拟水生态系统研究了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在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crucian)体内的积累和分布动态,并测定了异育银鲫体内Ⅰ相、Ⅱ相代谢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饲料暴露、水体暴露和混合暴露3种不同给药方式对CPFX在异育银鲫的体内积累趋势有明显影响,在饲料给药暴露方式中CPFX在鱼体内脏、肌肉中的残留量远高于水体给药暴露.3种不同给药方式暴露下,CPFX在异育银鲫内脏和肌肉中的积累趋势大致相同,暴露初期吸收较快,并且很快达到峰值.随暴露时间延长,CPFX在鱼体内含量逐渐下降.在CPFX暴露初期,异育银鲫体EROD酶活性受到抑制,暴露45d后,3种暴露方式异育银鲫EROD活性均恢复到暴露前水平.异育银鲫GST酶活性受到CPFX的诱导,3种不同给药方式均导致GST活性增加,并且表现出滞后响应.暴露初期不同处理组GSH含量均有下降.但随暴露时间延长,异育银鲫体内GSH受到诱导,在暴露后期又恢复至暴露前水平.  相似文献   
30.
弱光照和富营养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通过比较在不同光照和营养(3光照×3营养)水平下栽培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的生长及生化指标,探讨了富营养水体中弱光和高营养对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对苦草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受外源营养浓度的影响;而高营养对苦草生长的影响受到弱光胁迫程度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在光照较强的45%日光下为抑制作用,光照最弱的2.5%日光下为促进作用,在光强居间的10%日光下没有明显作用.植物组织总氮、总磷、氨态氮及游离氨基酸氮含量随光照减弱而增加,而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减少;总磷、氨态氮、游离氨基酸氮及淀粉含量随营养增加而增加.因此弱光照和过高营养均对苦草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两者具有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弱光影响了高营养的抑制作用.在本研究中,高营养对苦草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尚不能导致铵中毒或储存碳缺乏;可能由于10%和2.5%日光下,弱光胁迫对苦草的代谢已产生很大抑制作用,限制了高营养对苦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