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华双扇蕨(Dipteris chinemis)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和反式桂皮酸的二聚体:16β—hydroxy-17-[(Z)-p-coumaroyl]-ent-kauran-19-oic acid,命名为dipterinoid A(1)。同时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13个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桫椤科三种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土壤培养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Hook.)R.M.Tryon、中华桫椤A.costularis Baker和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Hook.)R.M.Tryon的孢子,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配子体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包括孢子形态及其萌发、原丝体发育特点、片状体和生长点的形成及分化、假根特征、精子器和颈卵器的分化及发育,以及原叶体感染真菌后的显微特征。初步讨论了桫椤科不同属(种)间的配子体发育的系统学意义和有性世代的濒危原因。  相似文献   
3.
4.
王四海  孙卫邦  成晓  杨宇明 《生态学报》2008,28(3):1307-1313
肿柄菊 Tithonia diversifolia (Hemsl.) A.Gray 原产墨西哥及中美洲,被作为观赏及绿肥植物引入我国各地栽培.引入云南栽培的肿柄菊于20世纪30年代在云南南部逃逸生长,现在云南的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形成危害.为了查明肿柄菊的扩散特点和入侵潜能,对选取的5个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的肿柄菊居群的果序直径、每序结实量、结籽率、千粒重、种子大小(长和宽)等6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个生物学指标在5个居群间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随着居群间地理气候条件差异的增大,这6个指标值在居群间的差异也有增大趋势.对新鲜采集的不同居群种子在15、20、25、30、35℃下做萌发实验,结果显示在前4种温度条件下5个居群间的种子萌发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5℃下萌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5个居群的种子最高萌发率不相同且差异极显著(p<0.01).分析对比作者以往对肿柄菊群落特征和克隆繁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认为,虽然肿柄菊在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有性繁殖特性有较大差异,但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危害程度表现相似;由于肿柄菊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的协同作用,使其通过人为引种、道路交通、水流等传播到新的地域后,极易建立新种群,并形成单优种群落而不断侵占和统治新的领地.  相似文献   
5.
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目前仅零星分布于我国的四川、贵州和云南, 其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濒临灭绝, 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们在对扇蕨的种群生态及群落特征、萌发和生长特性、土壤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其濒危的因素。结果表明: 扇蕨生长在原生性强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 在群落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扇蕨的孢子无休眠期, 萌发率较高, 因此孢子萌发不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但扇蕨在自然条件下完成其生命周期所需时间长,易受自然灾害如旱灾等的影响, 导致孢子成苗率极低。虽然扇蕨萌生能力强,但利用根状茎繁殖不能扩展其分布范围。扇蕨生境土壤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硼是影响扇蕨生长发育的关键土壤因子。总之, 扇蕨自身特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使其生存竞争力低是其濒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及相伴的生境片断化加速了这一物种的濒危。  相似文献   
6.
染色体数目分析是现代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蕨类植物中,使用根尖或孢子母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经典方法在取样时往往存在困难。该文以3种桫椤科桫椤属植物为例,探寻适合蕨类植物染色体数目研究的材料。由于取样时没有时间、季节和数量上的限制,我们推荐配子体作为蕨类植物染色体数目研究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7.
贯众属的叶表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贯众属(Cyrtomium)19种植物和近缘类群的15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对包括贯众属3个亚系的模式种在内的12个种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贯众属的叶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近平直、弓形、浅波状、波状至深波状。贯众属的气孔器分布于叶片下表皮,有无规则型、横列型和极附型三种类型,其中无规则型是主要的气孔器类型。气孔器表面观为宽椭圆形,长椭圆形,稀为近圆形,气孔外拱盖内缘近平滑、浅波状至啮齿-浅波状。大多数种类叶片表面角质膜具条纹,并常有条状隆起,或具颗粒等附属物。目前研究未发现可作为邢公侠二系四亚系诊断特征的明显的叶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四种不同培养条件下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配子体的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发现培养于腐殖质土和赤红土两种基质上的配子体,原叶体形态和有性繁殖均存在差异;培养于改良的knop's琼脂培养基上,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的配子体在丝状体和原叶体阶段形态也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9.
文本报道了分布在横断山区域的节肢蕨属(Arthromeris)植物,已知12种,1变种;其中新种2个。讨论了该属在本区的地理水平和垂直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在这一地区分布的种类和亚洲分布的种类之间的地理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光里白(Diplopterygium loevissimum)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苷类成分,经波谱手段鉴定了其结构,命名为hymenoside X(1)和hexanoside A(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