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8 毫秒
61.
62.
导管作为多数被子植物木质部水分运输的主要通道, 了解其结构及功能对研究被子植物水力学特性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导管长度作为导管解剖特征之一, 对水分运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概述了导管长度测量及计算的方法, 导管长度在种内及种间的分布, 导管长度与导管直径的关系, 导管长度与导水率的关系及导管长度对建立栓塞脆弱曲线的影响, 并对未来导管长度的研究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1)改进灌注物质, 使灌注更加充分且更利于观察、提高计算精度、发展活体动态测量技术; 2)建立导管在植物不同器官及整体的分布网络以及不同生活型、不同地区的导管长度数据库; 3)对导管直径在导管方向的变化, 导管长度与其他导管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4)光学测量建立栓塞脆弱曲线技术的兴起, 可为解决离心机法建立栓塞脆弱曲线的真实与准确与否的争议提供新的方向。更深入地了解导管长度在植物水力功能中担负的角色, 可以为耐旱、抗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24h拔除引流管后加用中药祛瘀散对术肢进行烫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及组间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有预防作用,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5年7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VT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TC)、全血黏度(WBV)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DVT的总发生率为9.7%(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DD、Hcy、hs-CRP、HTC、WBV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该6个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为7.94%,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CA125水平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39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作为患者组,取同时期参加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血清VEGF、IGF-1、CA125的水平,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的患者的疗效。结果:34例痛经患者术后1个月开始改善,最终29例完全缓解,有效率85.2%。患者组治疗前血清VEGF、IGF-1、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组血清IGF-1、VEGF和CA125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术后6月,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血清IGF-1、VEGF、CA125的变化可能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中作为疗效和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切除组和介入栓塞组,各46例。手术切除组患者给予再次切除治疗,介入栓塞组患者给予介入栓塞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生存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及IV型胶原(IV-C)水平。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WBC)、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手术切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组血清HA、LN、HPC-Ⅲ及IV-C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WBC、AFP及CE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手术切除组患者血清WBC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而血清AFP、CEA水平明显低于介入栓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血清AFP及CEA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重庆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认知功能,并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MMSE总分为(26.78±0.85)分,高于对照组的(22.25±0.63)分(P0.05);实验组认知功能障碍率为37.50%,低于对照组的55.00%(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6.7±3.9)天,低于对照组的(9.6±4.5)天(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8.
重组葡激酶和水蛭素融合蛋白的血栓靶向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释以凝血因子Xa(FXa)的识别序列为连接肽的葡激酶和水蛭素的融合蛋白(命名为SFH)在体内的强溶栓和低出血的特征,研究分析了SFH的两个血栓靶向性作用机理.首先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在体外分析了由水蛭素游离的C末端赋予的SFH对血栓的靶向性,结果显示SFH对凝血酶和富含凝血酶的血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为阐明SFH抗凝活性在血栓部位的靶向性释放,构建表达了仅在水蛭素N末端连接FXa识别序列的水蛭素衍生物(命名为FH).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完整的FH无抗凝活性,在体内FH可以发挥抗栓作用,且出血副作用较低,这些结果说明FXa的识别序列可以封闭水蛭素的抗凝活性,在体内FH可以由于FXa的成功裂解而释放其抗凝活性,且其抗凝活性可能仅局限于血栓局部.这就间接说明了SFH的抗凝活性可以在血栓局部进行靶向性释放.以上两个血栓靶向性作用机理是SFH在体内发挥更高溶栓效率和降低出血副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9.
熊剑  董伟  李勇  王纲 《生物技术通讯》2003,14(3):207-209
葡激酶(SAK)是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含有13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大量研究证明它具有潜在的溶血栓特性。但葡激酶是一种外源蛋白,注入体内会引起不良反应,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本综述SAK的结构、洛栓机理、化学修饰及临床研究等。  相似文献   
70.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血管病变,众多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能够调节炎性细胞黏附和迁移,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本文综述纤维蛋白(原)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