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虎斑颈槽蛇小肠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虎斑颈槽蛇孵化出壳后一月内的幼蛇小肠组织结构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显示,在孵化出壳的一个月内,小肠的组织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绒毛的个数、绒毛高度、粘膜上皮细胞高度、粘膜下层厚度和肌层厚度等均随幼体日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开口前、后(即孵化出壳后十天左右),其小肠组织结构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2.
蛇伤药酒抗毒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蛇伤药酒抗眼镜蛇毒、内毒素及细菌的效果。方法抗眼镜蛇毒和内毒素试验采用鲎试剂法.抗菌试验采用纸片法。结果眼镜蛇毒与0.5EU/ml鲎试剂产生凝集反应的浓度在5.0ug/ml以上;蛇伤药酒浓度1ml/ml时有抗5倍量眼镜蛇毒的凝集反应;有抗2.5倍量内毒素的凝集反应;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结论蛇伤药酒有抗眼镜蛇毒、抗内毒素和多种病原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三种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优劣比较,找出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569例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各种治疗方法。结果治疗方法从优到劣依次是: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糜蛋白酶局部注射-蛇伤药酒外敷-坏死组织早期切除-局部烧灼法-局部组织切开冲洗。结论中华眼镜蛇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应首选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和糜蛋白酶局部注射,其次选用蛇伤药酒外敷。  相似文献   
94.
滑鼠蛇的人工孵化及幼蛇的饲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祖发 《蛇志》2005,17(1):20-22
滑鼠蛇又称水南蛇、水律蛇,无毒。滑鼠蛇在食用和药用上都有较高的价值,因此,滑鼠蛇的人工养殖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促进滑鼠蛇养殖业发展,谨就本人对滑鼠蛇的人工孵化与幼蛇的饲养方面的体会作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5.
为了研究云杉树木年轮生长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天山乌鲁木齐河山区大西沟气象站9种类型的369个积温因子序列和9个差值树轮年表的27个年轮指数序列,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积温与年轮指数序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西沟气象站≥5.7℃积温与树木生长的关系最为密切。对≥5.7℃的积温进行对数变换,使用提取主分量在回归方法建立其与年轮场的4个主分量间的转换函数,该转换函数可解释1962~1992年大西沟气象站≥5.7℃积温方差的55%。交叉检验表明该转换函数是稳定的。由此重建出了1796~1991年≥5.7℃积温长序列。≥5.7℃积温长序列完整地经历了7个偏多及7个偏少阶段,存在着3.32、34、3.84、9、4.36及6.53a的变化准周期。≥5.7℃积温变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偏冷年出现的频率大于偏暖年,二是暖年出现的频率多于冷年。两个最暖年出现在1917年及1944年,其≥5.7℃积温分别为415.6C和386.0℃,两个最冷年出现在1803年及1961年,≥5.7℃积温分别是26.5℃和26.9℃。最显著的≥5.7℃积温减少趋势出现在1806~1852年,减少率为15.2℃/10a,显著水平为0.0003。最显著的≥5.7℃积温增加趋势出现在1958~1987,积温增多率是16.6℃/10a,显著水平达到0.003。Mann—Kendall突变检测指出≥5.7℃积温在1835年发生由暖向冷的突变。≥5.7℃积温重建序列对天山山区积温变化的代表性以中段为最佳。  相似文献   
96.
中国南海蛇鳗科一新纪录属及一新纪录种(鱼纲,鳗鲡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南海蛇鳗科1新纪录属Echelus Rafinesque,1810和1新纪录种Echelus uropterus(Temminck et Schlegel,1846).该属的特征为:尾鳍、胸鳍存在;背鳍起点在胸鳍后端之前;头部无额骨孔、眶后孔和上颞骨孔;鳃孔中等大;鳃膜骨条连于舌骨或上舌骨尖前.该种的特征:尾尖柔软;颌齿和犁骨齿颗粒状,带形;后鼻孔在上唇边缘外侧.  相似文献   
97.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98.
论中国钝头蛇是台湾钝头蛇的次定同物异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耀明 《四川动物》2004,23(3):209-210
台湾钝头蛇 (以下简称Pf)是JohnVanDen burgh (190 9)依据我国台湾省台南县关子岭 1号标本 (CASno 180 0 6 )命名的新种。中国钝头蛇(以下简称Pc)是ThomasBarbour (1912 )依据W R Zappey在四川西部Luluping (=峨边县 ) 1号标本 (MCZno 732 6 )命名的新种。比较二者的原始描述  相似文献   
99.
西藏特有种温泉蛇在四川理塘县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少英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4,23(3):234-235
最近在四川西部理塘县海拔 370 0~ 4 15 0m高山沼泽草地采到 4号 (3雄 1雌 )过去仅知我国西藏高原才有分布的温泉蛇。其鳞被各部分及数量均与西藏分布的温泉蛇一致 ,但与西藏标本尾下鳞单双不定的唯一区别是四川标本均呈双行 ,这可能与所测量四川标本数量较少 (仅 4号 )有关。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有利于证明青藏高原隆起的地质学问题 ,及其对高原上动物演化发展影响的观点 ,因为西藏高原本体及四川西部高原都属于青藏高原的范围 !  相似文献   
100.
魏银松 《四川动物》2004,23(3):237-237
据<俄罗斯两栖爬行动物学杂志>(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2004年¨卷1期73~76页所载德国AndreasGumprecht和Frank Tillack撰文,认为张服基(1993)根据头骨解剖特征,将赵尔宓(1990)命名的莽山烙铁头蛇(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另立新属Ermia.由于后一属名早已被昆虫纲直翅目跳跃亚目(Saltatoria)分布于索科特拉群岛、也门和索马里的蝗虫类如Ermia variabilis,Ermia somalica等先占,该属系波波夫于1958年所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