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B9对无病毒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_9是1962年发现的植物生长抑制剂。经许多学者研究证明B。对水果、蔬菜有明显的影响。E.C.Humphries和W.Holz的研究证明B_9可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增产。但R.Kunkel的试验证明B_9对马铃薯块茎的增产无作用。目前,普遍用价格较贵的BAP作为促进试管薯形成的生长物质,本文报道B_9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薯蓣科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薯蓣科全部植物——薯蓣属17种和1变种为18个分类单位,以形态为主兼顾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及地理分布,列出72项性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数量分类。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甲、中间距离法乙、重心法、类平均法以及离差平方和法的系统聚 类,探索了这些植物彼此间的亲缘关系,认为以前对它们的经典分类处理基本合理。由于”薯莨”性状明显特殊,建议成立新组——薯莨组。  相似文献   
3.
植物名称:白鹤芋(Spathiphyllum floribundum),又名白掌、异柄白鹤。材料类别:幼嫩茎基部,按常规方法表面消毒后切取3~5mm的小段。培养条件:诱导丛生芽及增殖培养基(1)MS+BA2mg/L(单位下同)+NAA0.5~1.0;(2)MS+BA 1.0+ZT1.0+IBA0.1;生根培养基1/2MS+  相似文献   
4.
5.
关于岩芋属二介种的模式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恒 《云南植物研究》1991,13(2):113-119
  相似文献   
6.
药用植物毛叶芋兰一般每年仅从地下块茎或根状茎顶端长出一片新叶,地下部分有真菌共生,地上部生活期短,平均为169天。花芽5月中旬出土,6月中旬果熟,花果期约30天。毛叶芋兰通常生长于以漫射光为主,或短时直射光,土壤潮湿疏松,透水性良好,pH4.4~6.5的灌木林下。栽培时,应根据毛叶芋兰生境条件选择植地,并注意防止积水和虫害。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高产量提取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高产量提取芜菁花叶病毒(TuMV)、莴苣花叶病毒(LMV)、芋花叶病毒(DMV)和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提取方法。本方法通过使用高盐浓度的磷酸盐缓冲液以及在缓冲液中加入氯化镁和脲,并用TritonX-100作为澄清剂,替代常规使用的氯仿和正丁醇,成功的提取到了大量病毒粒子,上述四种病毒提取的得率分别是TuMV为173.3mg/kg病叶,LMV为96mg/kg病叶,SMV为199.2mg/kg病叶,DMV为176.6mg/kg病叶。  相似文献   
8.
芋属新种—异色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民间药用植物“一粒癀”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福建的自然分布,并对分布局限性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堂皇芋螺(Conus imperialis)毒素基因序列,为毒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Trizol法提取堂皇芋螺毒腺管的总RNA,应用3’端快速扩增cDNA末端(3’RACE)及巢式PCR技术,获得A、O、J超家族芋螺毒素新序列;或以A家族高度保守的内含子及3’端非翻译区(3’UTR)设计引物,克隆出新的α-芋螺毒素新序列。选择合成毒素ImIIA及Im1.2,测定ImIIA二硫键的连接方式,并测定两种毒素对神经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抑制活性。结果 获得11条毒素前体肽序列,分属A、O1、O2、J3等超家族,其中Im1.95为已报道芋螺毒素,其余为新发现芋螺毒素。ImIIA二硫键连接方式为少见的“C1-C2,C3-C4”,10μmol/L Im1.2、ImIIA对α2β2、α2β4、α4β2、α3β2、α3β4 5个nAChR亚型抑制活性较低。结论 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堂皇芋螺中获得了11个芋螺毒素,其中10个为新序列,属于A、O1、O2、J3等超家族毒素,Im1.2、ImIIA对神经型nAChR各受体亚型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