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5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黑曲霉对黄曲霉生长、产毒及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曲霉对黄曲霉生长、产毒的抑制作用及对AFB1的降解作用。方法将黑曲霉分别与黄曲霉、AFB1共同培养,定期测定培养液pH、菌丝体干重、黄曲霉孢子数、AFB1含量。结果黑曲霉与黄曲霉混合培养时,黄曲霉孢子数、AFB1含量均比单独培养的低,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率达到68.06%~91.52%;加入黑曲霉后,AFB1含量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解率为46.19%。结论黑曲霉既能抑制黄曲霉生长、产毒,又能降解AFB1。  相似文献   
102.
大肠杆菌学名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或E.coli),在生物界的分类为细菌界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种。大肠杆菌潜伏在人体内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甚至在人类远祖还不能称作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直到1885年一名叫埃舍利希的德国小儿科医生,在健康婴儿的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构建炭疽受体CMG2和人IgG1 Fc片段融合基因载体,转染CHO细胞并通过毒素中和试验检测CMG2-Fc拮抗炭疽毒素(PA+LF)的能力。方法:将含有CMG2胞外区1-217AA片度基因和人IgG1的Fc片段基因共同连接入pcDNA3.1载体转染CHO细胞并筛选高表达CMG2-Fc的CHO细胞系,通过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保护试验检测CMG2-Fc拮抗炭疽毒素的能力。结果:获得了表达CMG2-Fc的细胞株,毒素中和实验显示该蛋白可以有效抑制炭疽毒素引起的细胞损伤。结论:CMG2-Fc能够保护小鼠巨噬细胞免受炭疽毒素攻击,提示其可以作为抗毒素治疗炭疽感染。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芋螺毒素SO3对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后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测定缺氧后大鼠海马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芋螺毒素SO3可以明显抑制因缺氧所致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05.
LT(K63), a non-toxic mutant and LT(R72), a low toxic mutant of E. coli heat-labile enterotoxin are frequently used mucosal adjuvants. In many cases, the adjuvanticity of LT(K63) is lower than that of LT(R72), but LT(K63), which induces a mixed Th1/Th2 response, exhibits a higher level of protection than LT(R72) which induces a polarized Th2-type response. To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adjuvants, a doublemutation LT(K63/R72) was generated and purified. The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duction rate and immunogenicity between wild type LT and LT mutant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toxicity and the trypsin sensitivity of LT(K63/R72) are between that of LT(K63)and LT(R72). Using HPLC, when samples in an OHpak SB-800 column were eluted by denatural buffer(TEAN containing 10 mg/ml SDS), we found the stability of LT(K63/R7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T(R72)and lower than that of LT(K63). Through further analyzes, we found that LT(K63/R72)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LT(K63) than LT(R72).  相似文献   
106.
以制备的重组志贺毒素B亚单位(StxB)为靶标,利用噬菌体展示亲和淘选技术,经4轮筛选,从随机十二肽库中筛选到与StxB结合的一批噬菌体克隆,对特异结合活性较高的27个噬菌体克隆的表面展示肽进行序列测定,其中A6序列出现16次,A9和A3序列分别出现2次和3次。为评价筛选克隆中和毒素毒性的能力,将展示肽出现频率最高的A6噬菌体克隆,体外与志贺毒素孵育进行动物试验,动物存活率达33.3%,表明毒素的毒性得到部分抑制,A6短肽可能发展成为志贺毒素的拮抗剂。  相似文献   
107.
BmKT是从本室构建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1个α钠通道毒素,根据其全长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以蝎总基因组DNA为模板,获得4个BmKT的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BmKT′和BmKTa、BmKTb、BmKTb′.序列分析表明:BmKT′和BmKTa基因含有大小分别为509 bp和506 bp的内含子,位于信号肽编码区内,插入信号肽-4位残基Gly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G之后;而BmKTb和BmKTb′ 的内含子大小均为418 bp.这4个BmKT的同源基因内含子符合GT/AG拼接规律,其中BmKT′和BmKTa的内含子A+T含量分别为61.7%和61.9%,低于目前已报导的大多数蝎毒素基因A+T含量,大大低于它们第一外显子A+T含量(71.7%),略高于第二外显子A+T含量(55.5%);而BmKTb,BmKTb′的内含子A+T含量分别为75.8%和76.1%,与目前已报导的大多数蝎毒素基因A+T含量相似.BmKT′基因的外显子与BmKT基因cDNA所对应氨基酸序列仅在信号肽中-7位有一个氨基残基的差异(BmKT: Leu→BmKTa: Val);而BmKTa基因外显子所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与BmKT前体比较,则在成熟肽的+54位发生了突变(BmKT: Lys→BmKTa: Asn),是与BmKT同源的一个新基因.BmKTb基因和BmKTb′基因所编码的前体肽与BmKT基因对应的前体肽同源性约为65%,显然BmKTb和BmKTb′是不同于BmKT的2个新基因(GenBank登录号: BmKT′, AY786186; BmKTa, AY676142; BmKTb, AY676140; BmKTb′, AY676141)  相似文献   
108.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关键作用,因而也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从淡水食毒藻鱼类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肝脏通过简并引物克隆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该序列的5′末端和3′末端序列,最后通过序列拼接获得鲢鱼肝脏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鲢鱼肝脏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长920bp,其中5′-UTR长74bp,3′-UTR长174bp,编码区长672bp,编码223个氨基酸.应用基因组步行法,在鲢鱼克隆得到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5′侧翼区878bp序列.与哺乳动物及海水鱼sGST基因不同,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5′侧翼区,发现存在多个脂多糖反应元件(LPSRE),表明来源于毒藻的脂多糖可能对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表达有潜在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从赭曲毒素的产生、毒性、危害,及其检测方法和防治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赭曲毒素的研究进展,对防止赭曲毒素中毒及其检测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赭曲毒素中毒的预防最重要,而预防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对赭曲毒素的监督检测工作。ELISA方法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检测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0.
卯晓岚 《菌物学报》2006,25(3):345-363
回顾上世纪60年代初,跟随我师王云章教授参与毒菌调查研究时,中国的毒菌仅知80种,中毒类型四种.当时可谓是我国毒菌考察研究的起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王老百岁大寿之际,特将近三十多年收集的标本和有关资料整理并撰写成文,向王老汇报并恭贺生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