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1.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直接摧毁森林17.3万hm2,还通过对土壤和林内生境的剧烈改变对现存森林造成潜在威胁。以地震重灾区北川的主要分布树种柏木为研究对象,在2009年6月初(夏初)和10月初(秋季)两个时期,对不同类型柏木林的叶、枝、根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旨在认识震后初期柏木对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为研究大地震对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和对逆境的适应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地震对柏木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有较大影响,总体表现为严重滑坡类型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的根系淀粉含量。夏初严重滑坡类型柏木叶、枝、根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1.44±1.08)%、(4.64±0.42)%、(5.48±0.51)%。就不同器官而言,可溶性糖含量叶>根>枝,淀粉含量叶>枝>根;夏初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秋季,且仅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柏木叶片对地震反应最为敏感。地震带来的灾害如山体滑坡等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不利于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82.
以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茎段为转化受体材料,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玉米淀粉分支酶基因(Starch branching enzyme b,SBEⅡb)的过表达载体转化马铃薯,接种762个茎段,共获得35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获得了4株转基因阳性植株;对转基因植株进一步进行GUS活性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转基因植株的茎段与试管薯均被染上蓝色,表明外源SBEⅡb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且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83.
实验配制7种等氮(粗蛋白35%)、等脂(粗脂肪6%)的不同淀粉水平(4%、10%、16%、22%、28%、34%、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均重(6.2±0.1)g]8周,通过生长和生理指标评价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为避免互相残杀,河蟹采用静水单个养殖,每种饲料40只河蟹。玉米淀粉作为实验饲料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34%—40%淀粉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4%—16%组(P0.05)。随饲料中淀粉含量提高幼蟹的体重和壳长特定生长率也相应提高,34%淀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22%淀粉组的壳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饲料中淀粉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饲料效率,且在40%淀粉组最高。饲料高淀粉可提高蛋白储积率,蟹的肝体比在16%淀粉组最低,而蜕壳率和成活率在该组最高。蟹体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高饲料淀粉组较高。幼蟹胰蛋白酶活力在16%淀粉组最高(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呈线性(y=0.2268x+17.256,R2=0.9453,n=7,P0.05)上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得出河蟹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淀粉的含量为25.6%。  相似文献   
84.
为开发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新型酶制剂,以实验室自主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所产的新型海洋耐高温酸性α-淀粉酶为液化酶,以玉米淀粉液化后的DE值为指标,研究影响玉米淀粉的液化的因素,确定该酶水解玉米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新型海洋耐高温酸性α-淀粉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温度85℃、时间90 min、粉浆浓度250 g/L、酶用量32 U/g淀粉。  相似文献   
85.
额尔齐斯河野生丁(鐬)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温度、pH、金属离子对新疆额尔齐斯河野生丁(鐬)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酶学和生化法.结果:丁(鐬)蛋白酶活性,后肠>前肠>中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肠道、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40℃,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淀粉酶的体外最适pH为7.5.在试验的离子浓度范围,高浓度Ag 、Cu2 抑制酶活力;高浓度Fe3 、Mg2 、Ca2 促进酶活力;Pb 、Ba2 对消化道酶活力影响依浓度和部位而变.结论:消化酶最适温度均高于所处环境温度,最适pH值变化范围偏碱性;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对丁(鐬)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高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6.
多光子显微镜采用近红外线激发荧光成像,能直接观察AD老年斑的自然病理进展,并且在鼠模型中进行抗老年斑治疗的疗效评估.其高分辨率的特点,可用于监测蛋白与蛋白之间、蛋白构象改变和蛋白水解而产生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改变.  相似文献   
87.
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含20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测定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开花后10 d和20 d籽粒的淀粉分支酶的活性,检测到3个控制开花后10 d Q酶活性的主效应QTL(qnantitative trait loci),联合贡献率为10%,其中qQ10-6与环境发生显著的互作;分别检测到5对和2对染色体区间对开花后10 d、20 d Q酶活性的影响具有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其中开花后10 d的3对染色体区间具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由此可见,水稻籽粒Q酶活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因子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8.
对昆虫具有毒性的外源毒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一些动物中。概述了Bt晶体蛋白、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淀粉酶抑制剂、几丁质酶等几种外源毒性物质的特征、杀虫机理及其基因在植物抗虫品种培育方面的应用概况,并对今后转外源毒性基因抗虫植物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小麦淀粉胚乳发育期间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淀粉胚乳在发育过程中经历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小麦淀粉胚乳的DNA在发育的特定阶段呈现梯状电泳条带,用乙烯处理使DNA片段化发生的时间提前,而且ABA处理虽然不能推迟DNA片段化的发生时间,但能减弱DNA片段化的程度.小麦淀粉胚乳细胞在PCD过程中出现某些动植物细胞凋亡的共同的结构变化特征,但也有一些独特的结构变化.如染色质凝聚后仅少数染色质块发生趋边化;细胞核在PCD过程中最先开始衰退,细胞核解体时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细胞核解体后细胞并未死亡,在胞质中仍在合成和积累淀粉和储藏蛋白,直到细胞被淀粉充满,细胞才死亡;不形成凋亡小体,死亡的淀粉胚乳细胞成为营养物质的储藏库.因此小麦淀粉胚乳细胞的PCD是一种特殊形式的PCD.  相似文献   
90.
植物支链淀粉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植物支链淀粉占贮存淀粉的70%~80%,是决定植物果实或种子品质的关键成分.对植物支链淀粉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酶基因的研究,可大大推动支链淀粉结构的改造和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该文介绍了植物支链淀粉的结构组成,详细阐述了参与支链淀粉生物合成的三类酶,即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enzyme,SBE)、可溶性淀粉合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和淀粉脱支酶(starch debranching enzyme,SDBE)的编码基因、酶学特性及其在支链淀粉合成中的作用,并就植物支链淀粉的合成模型加以探讨.同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