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互叶梅科系统位置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索志立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81-2384
互叶梅科 Amborellaceae 一属一种 .形态学研究显示互叶梅 Amborella tricopoda Baill. 具有许多原始性状 .大多数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 ,互叶梅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最基部类群 .但有关互叶梅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 .被子植物 有花植物 的起源和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42.
广西寒武纪三叶虫Dictyella完整虫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ictyella属自1933年T.Kobayashi建立以来至今未发现完整虫体,最近在广西靖西果乐发现的tyella longispina Zhou的完整虫体标本以及其尾部的内模、外模对其分类位置的确定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其面线(为等称虫型面线)及头鞍、尾部特征,把Dictyella归于Asaphacea超科Asaphidae科和Isotelinae亚科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3.
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区域样地调查基础上,通过解析木分析,比较了不同坡向、不同海拔的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结果表明,米拉山白桦种群的生产量约在363.1~2072.94kg·hm^-2·年^-1之间;各种群的现存生物量在7625.00-33167.00kg·hm^-2之间,种群间生物量差异显著.砍伐后的白桦萌生木、生物量和生长量均小于实生木。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早衰的现象,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白桦种群有较大影响.米拉山东、西坡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水分地带性的变化对白桦各器官内的水分分配以及生物量组成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4.
李莉  邱子健  陈瑛  孙寓娇 《动物学报》2004,50(5):808-816
棘尾虫是细胞表面具有特殊纤毛结构排列方式的复杂下毛类纤毛虫。其镜像骈体的两列纤毛结构几乎完全是左右对称排列 ,一个是正常方式排列的 ,另一个是相反方式排列。本文包括两项移接实验 :1)将棘尾虫口对镜像骈体一侧细胞的后半部分倒转 180°与另一侧细胞的前半部分对接 ;2 )将此种骈体一侧后半部分调转90°与另一侧细胞的前半部分对接。接后定时分期固定接块 ,以蛋白银染色法 ,观察其发育过程及结果。实验 1的发育结果为有的仍形成口对镜像骈体 ;有的成为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实验 2的发育结果为全部成为口对镜像骈体。两项实验结果均可用位置值假说解释 ,实验 1属于位置值插入的结果 ;实验 2为位置值添加的结果。为何实验Ⅰ有的发育成口对镜像骈体有的发育成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 ,而实验 2却全部发育成口对镜像骈体呢 ?这是接块发育中是否发生对折的结果。Shietal.(1991)认为与预存的缘棘毛和是否具有完整表膜的面积大小有关系。接块在发育中是否发生对折与接块的伤口一侧面积大小和具完整表膜有关系。接块具完整表膜和缘棘毛的一侧由于新缘棘毛和口围带的发育生长 ,造成该侧的伸张 ,产生前后两接块向伤口一侧对折的压力 ,从而接块发生对折形成口对镜像骈体。我们认为还应有其它因素 :(1)与细胞  相似文献   
45.
端粒随细胞分裂进行性缩短不但防止了人类肿瘤的发展,而且与人类的衰老密切相关。另外,端粒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端粒位置效应,它首先在酵母中发现,表现为靠近端粒序列附近的基因表达因端粒的位置效应而沉默。在人类细胞中也存在端粒位置效应,并且有多种因子参与此效应,它可能对细胞生长停止、肿瘤以及衰老发生时等许多随端粒缩短密切相关基因的程序性表达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植物转基因位置依赖性沉默与位置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基因组能够识别外源基因的出现及所整合的特异位置并产生相应反应,通过分析嘧啶甲基化的信号及模式,比较不同表达水平转基因的整合位点及基因组环境差异,植物转基因位置依赖性沉默和位置效应的机理得到进一步揭示;讨论了位置效应的研究方法和克服策略。  相似文献   
47.
王向结  刘培贵 《菌物系统》2001,20(2):159-162
首次报道了产于中国的原迷孔菌属(新拟)Protodaedalea Imaz。对本属所处的分类位置进行了探讨,认为本属与Elmerina接近故置之于Aporpiaceae中较为适合。该属为一个东亚特有属。  相似文献   
48.
基于功能与空间格局的区域生态系统保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位于长江流域的湖北省兴山县为研究区域,着重讨论了基于功能与空间格局的生态系统保育策略,即以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为评价指标,以调整生态因子的空间格局为手段的生态系统保育策略。根据该县的地理位置,我们以生态系统功能中的水源涵养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的评价指标。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分析了研究区域内90类植被-土壤-坡度复合体的水涵养功能,综合评价了整个研究区域中生态系统的水涵养能力。利用生态系统中水涵养能力的空间异质性和变化-位置效应在生态因子改变中的作用,我们提出了“基于空间格局的森林扩展”的策略。将该策略应用于兴山县的生态系统保育,以期达到保育森林与改善水涵养能力的双重目的。本研究为保育、管理和持续利用长江流域和其他遭遇同样问题的区域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9.
高山森林林窗对苔藓及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藓植物和土壤在森林元素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元素含量特征可能受林窗和生长基质的影响,但有关不同林窗位置对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理解林窗更新对森林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16年10月,调查研究了在川西高山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林下、林缘、林窗和旷地中地表苔藓和石生苔藓Na、Zn、Mg、Mn、Ca、Fe元素含量以及对应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川西高山森林地表苔藓与石生苔藓的Na、Zn、Mg、Fe、Ca含量差异不显著,地表苔藓的Mn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石生苔藓;土壤有机层的Zn、Mg、Mn和Ca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矿质土壤层,但Fe元素含量则相反,Na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林窗位置对地表苔藓和石生苔藓Na、Zn、Ca和Fe元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影响,均以林窗和旷地相对较高;石生苔藓与地表苔藓的Mn含量对林窗的响应存在差异,石生苔藓的Mn含量以林下最高,而地表苔藓则以林窗中心最高。但是,林窗对苔藓植物Mg元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森林林窗位置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微量元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影响。Na元素含量以旷地土壤最高,而Zn、Mn、Ca和Fe含量以林窗中心的土壤最高;除元素Na,所有微量元素均以林缘的土壤最低。此外,地表苔藓的Na、Zn、Mn和Ca含量显著高于土壤,而土壤中的Fe含量显著高于苔藓植物;苔藓中Ca和Mn元素含量与土壤的Ca和M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高山森林林窗更新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森林地表苔藓和土壤对微量元素的吸存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林窗和苔藓植物在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50.
DNA结合蛋白(DNA-binding proteins,DBPs)的鉴定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功能注释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次运用间隔二肽组分(gapped-dipeptide composition,Gap DPC)结合递归特征消除法(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鉴定DBPs.首先获得待测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位置特异性得分矩阵(position specific scoring matrix,PSSM),在此基础上提取蛋白质的Gap DPC特征,通过RFE法选择最优特征,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作为分类器,在蛋白质序列数据集PDB396和LB1068中进行夹克刀交叉验证(jackknife cross validation test).研究结果显示,基于PDB396和LB1068数据集,DBPs预测的准确率、Matthews相关系数、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3.43%、0.86、89.04%和96.00%,以及86.33%、0.73、86.49%和86.18%,明显优于文献报道中的相关方法,为DBPs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