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5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9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健康(CTL组)、发育不良(DD组)和患歪头病(TD组)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索宿主健康状态与皮肤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功能之间的潜在关系。所有样本经测序、质控及聚类获得2997条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注释32个门, 76个纲, 167个目, 259个科和402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棘胸蛙皮肤主要优势菌门(>1%),但丰度受宿主健康状态的影响。在属水平上筛选获得50个菌群标志物,其中23个(如乳杆菌(Lactobacillus)、德沃斯氏(Devosia)、希瓦氏菌(Shewanella)和Luteolibacter)在CTL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的健康状态; 19个(如短稳杆菌(Emped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和短螺旋体(Brevinema))在D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发育不良的病症; 8个(如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柠檬酸杆菌(Citroba...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柔性辟谷对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柔性辟谷技术在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面向社会招募24名早期糖尿病志愿者进行为期7d的柔性辟谷测试,期间服用特定的益生元代餐,志愿者每天记录身体状况,包括血糖、体重以及主观感受,并进行柔性辟谷技术干预前后对比评价。结果:通过和志愿者的沟通和互动,志愿者积极完成了7d的柔性辟谷测试,身体状况良好,体重均出现预期的生理性下降趋势,血糖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精神状况良好,睡眠质量高,无显著疲劳反应。结论:柔性辟谷有望发展为一种预防和控制早期糖尿病发展的健康管理方案,其安全性、有效性更易被大众接受,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痢疾疫苗     
志贺氏菌属的成员是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属肠杆菌科,此菌属又可分为福氏、鲍氏、宋内及志贺氏4个菌群,这些菌群又可根据生化及O抗原的差异而分成不同的血清型。志贺氏痢疾菌侵袭灵长类和人类的结肠及直肠上皮,导致痢疾特有的急性粘膜炎症,上皮层的破坏导致水泻,严重腹痛和痉挛,最终产生粘液血便,在缺乏有效治疗情况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调查马拉色菌相关人群及正常人群耳耵聍中马拉色菌带菌情况。方法用结晶紫染色法对96例被调查人群耳耵聍进行马拉色菌检测,同时作培养,并以标准株作对照,用生理生化方法将耵聍中分离到的79株马拉色菌进行分类。结果马拉色菌相关人群耳耵聍中马拉色菌的直接检出率为91.84%(45/49),培养阳性率为81.63%(40/49),其中厚皮马拉色菌8株(16.33%),合轴马拉色菌10株(20.41%),糠秕马拉色菌22株(44.90%)。正常人群耳耵聍马拉色菌直接检出率为89.36%(42/47),培养阳性率为78.72%(37/47),其中厚皮马拉色菌5株(10.64%),合轴马拉色菌8株(17.02%),糠秕马拉色菌23株(48.93%),斯洛菲马拉色菌1株(2.13%)。结论马拉色菌为正常人群及马拉色菌相关人群外耳道正常菌群,两组人群中马拉色菌的分离率和菌种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5.
2007年底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成立。肠内菌群的解析将有助于阐明饮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人体以及环境中的宏微生物组被Science杂志列为2008年受关注的研究。每年都在以超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将会使研究加速。  相似文献   
996.
肠道菌群与疾病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关系以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7.
青年人肠道菌群分布及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30例20~25岁中国青年人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方法和16S r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代谢产物β_半乳糖苷酶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分析了此年龄段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分布和益生菌群落结构。实验表明,高厌氧菌水平和高B/E值(175.66)反映出此年龄段人群良好的肠道环境;肠道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双歧杆菌由1~4种菌种组成,青春双歧杆菌(检出率93.3%,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85%)、长双歧杆菌(检出率86.7%,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10%)为肠道优势双歧杆菌,其余菌种在不同人肠道中的差异数量只占不到5%,此年龄段青年人肠道具有呈现稳定的双歧杆菌群落结构,肠道双歧杆菌群落结构与膳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性不大,主要与人的生理年龄紧密相关;卷曲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为青年人肠道优势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6.7%和93.3%,两者之和占总乳杆菌的数量百分比为60%~75%),但其余乳杆菌在不同人肠道中的之间的差异数量达到20%~30%,肠道乳杆菌群落结构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不同个体具有各自独特的乳杆菌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998.
10种鸣禽鸣唱复杂性与发声核团体积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捕自野外和人工繁殖的10种雄性成鸟(一年龄以上)作为实验材料。当鸟适应环境后录音,用VS-99语音工作站软件进行声谱分析。鸣唱的复杂性采用语句短语总数、短语的音节数之和、短语的音节种类数之和、每个短语中所含的平均音节数、每个短语中所含的平均音节种类数、每种鸣禽最长短语的音节数和最长短语的音节种类数7项指标表示。然后测定前脑的上纹状体腹侧尾端(HVC)、古纹状体粗核(RA)以及嗅叶的X核(Areax)3个主要鸣唱控制核团的体积。最后分别对10种鸣禽3个发声控制核团体积和鸣唱复杂性的7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10种鸣禽的7项指标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科也如此。蒙古百灵的3种核团体积比值均最大,其次是金丝雀和黄喉鹉。10种鸣禽鸣唱语句复杂性的7个指标和3种核团体积聚类分析树形图显示的结果各不相同;仅RA和Areax核团体积的树形图显示蒙古百灵远离其他9种鸣禽,与现代分类学和DNA分析得到的进化树一致。  相似文献   
999.
沙地生境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种群特征及其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是分布于我国北方荒漠、半荒漠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研究沙拐枣种群在沙地生境中的扩张对沙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恢复和重建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巴丹吉林沙漠延伸带与河西走廊中部张临高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域,采用踏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不同沙地生境(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迎风坡、背风坡、丘间低地)中沙拐枣种群特征、繁殖规律、种群的扩张域和扩张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沙地生境中沙拐枣以有性繁殖为主.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丘间低地、迎风坡和背风坡萌蘖苗密度占总密度的比值分别为35%、45%、2%、9%;实生苗密度比值分别为65%、55%、98%、91%.(2)不同生境中沙拐枣种群都为增长型种群;(3) 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迎风坡、背风坡、丘间低地中,沙拐枣种群无性繁殖的扩张域和平均扩张速率分别为1~5m和0.67m/a、1~8m和0.64m/a、0~2m和0.15m/a、1~4m和0.41m/a.同时,3种生境中沙拐枣种群密度及其扩张速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沙拐枣种群在侵入新的生境过程中,开始于有性繁殖,利用无性繁殖拓展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000.
色季拉山林线不同生活型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财  罗天祥  孔高强  郭军 《生态学报》2008,28(7):3160-3167
通过测定青藏高原东南部色季拉山林线处典型冷湿气候条件下植物叶片δ13C 值,从物种、生活型(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及草本)两个水平研究该地区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是否存在明显的分异,进一步验证生活型能否用来划分林线地区极端环境条件下生理学特征(碳-水平衡)类似的不同植物类群.结果表明,所测定的隶属于18科、28属的31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介于-30.24‰和-25.39‰之间,平均值为-27.68‰,表明色季拉山研究区内植物的碳固定均通过C3光合作用途径实现,没在C4植物的分布.常绿灌木黄杯杜鹃与海绵杜鹃δ13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落叶灌木西南桦楸、山生柳以及冰川茶藨子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反,不同生活型植物之间叶δ13C值差异显著(P<0.01),为常绿乔木(冷杉)(-27.27‰) > 常绿灌木(-27.56‰) > 落叶灌木(-27.93‰)= 草本(-27.9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色齐拉山高山林线地带,尽管水分相对充足,但不同生活型植被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同一生活型的叶δ13C值无显著差异,而不同生活型植物δ13C值差异显著,说明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活型的变化引起的,即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δ13C值可综合反映不同功能类群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