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6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711.
马卫宾  冯俊涛  马志卿  江志利  张兴 《昆虫学报》2013,56(12):1391-1396
为进一步明确冬青油(wintergreen oil)与肉桂油(cinnamon oil)对蚊虫的生物活性, 本研究采用浸液法、 “Y”型嗅觉仪法和密闭三角瓶熏蒸法, 分别测定了两种精油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成虫的驱避和熏杀活性。结果显示: 肉桂油和冬青油对淡色库蚊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处理24 h的LC50分别为71.87 mg/L和 102.83 mg/L。在0.5 μL的供试剂量下, 冬青油与肉桂油在20 min内对淡色库蚊的驱避率均在80%以上, 显示了较好的驱蚊活性。冬青油对淡色库蚊具有明显的熏蒸击倒作用, 12 μL/L浓度下的KT50为3.97 min; 而肉桂油则具有较好的熏蒸致死活性, 熏蒸5 h的LC50 为0.31 μL/L。冬青油与肉桂油按1∶1体积比混配后对淡色库蚊表现出较好的击倒和致死效果。冬青油和肉桂油既对淡色库蚊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又对淡色库蚊雌成虫表现出较好的驱避和熏杀活性, 具有开发成为植物源蚊虫防控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12.
41种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现具有较高杀蚊活性的精油, 推动植物精油类卫生杀虫剂的创制, 本研究采用三角瓶熏蒸法测定了17科41种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雌成蚊的熏蒸活性, 并进一步采用密闭圆筒法验证其杀虫毒力大小。三角瓶熏蒸法测定表明, 在12 μL/L浓度下, 留兰香油(spearmint oil)、 薰衣草油(lavender oil)、 山苍子油(Litsea cubeba oil)等26种精油均有较强的熏蒸作用, KT50小于15 min。该26种精油用密闭圆筒熏蒸法进一步测定表明, 在浓度为10 μL/L时, 冬青油(wintergreen oil)、 艾叶油(blumea oil)、 薄荷油(peppermint oil)、 桉叶油(Eucalyptus robusta oil)和蓝桉油(E. globulus oil)等植物精油熏蒸活性较强, 其KT50分别为16.91, 21.20, 22.57, 18.43和19.48 min。结果证明冬青油、 艾叶油、 薄荷油、 桉叶油和蓝桉油等5种精油对淡色库蚊具有较强的熏蒸活性, 具备作为淡色库蚊防控剂开发的潜力,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13.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欠雨年(2011年)和丰雨年(2012年)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两个不同降雨量年份,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日动态根据CO2吸收峰值的出现分为两种模式,即单峰型和双峰型;2011年生长季内CO2通量共出现3个明显的吸收峰值和3个释放峰值,2012年生长季内CO2交换量出现4个吸收峰值和1个释放峰值;2011年6-9月,油蒿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弱的碳汇,10月转变为碳源;2012年整个生长季,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均呈现为碳汇.丰雨年比欠雨年生长季的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固碳量增加了268.90 mg CO2·m-2·s-1;在日尺度上,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受光合有效辐射的控制,在生长季尺度上,非生物因素(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和生物因素(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共同制约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14.
为了解沙埋对沙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特征, 比较不同沙生植物耐沙埋能力及其机制, 2010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深度沙埋下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盐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幼苗的存活率、株高等生长特性及其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的变化, 得到以下结果: 沙蓬和盐蒿幼苗均具有较强的耐沙埋能力, 其中沙蓬幼苗最大耐沙埋深度超过幼苗10 cm, 盐蒿幼苗最大耐沙埋深度超过其株高8 cm; 随着沙埋深度增加, 沙蓬和盐蒿幼苗的存活率和株高均显著下降, 沙蓬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盐蒿; 沙埋处理下两种植物均未表现出受水分胁迫, 沙埋导致其光合面积下降, 幼苗顶土困难, 是影响其存活和高生长的主要生态机制; 随着沙埋深度增加, 沙蓬幼苗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 盐蒿幼苗MDA含量下降, 虽然二者膜透性均呈增加趋势, 但沙蓬膜透性增加幅度显著低于盐蒿, 说明细胞膜受损是导致二者幼苗存活率下降和生长受到抑制的主要生理机制, 沙蓬膜透性受损程度较低是其耐沙埋能力较强的主要生理机制; 沙埋胁迫下, 虽然两种植物都通过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减轻细胞膜受损程度, 但沙蓬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也表现出重要协调作用, 使之酶促系统在保护细胞膜免受胁迫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715.
荒漠植物油蒿根围AM真菌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5、8和10月分别从陕西榆林沙生植物园样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围分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 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 系统研究了AM真菌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AM真菌孢子密度和丛枝定殖率随时间呈递减趋势; 泡囊定殖率随时间变化先降后升, 在10月出现最高值; 菌丝定殖率随时间变化先升后降, 8月出现最高值; 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的0~10和20~30 cm土层。实验站中土壤因子对AM真菌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 土壤速效N、速效P和有机质与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土壤速效K与菌丝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和总定殖率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16.
2种杂草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2种麦田伴生杂草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和猪殃殃(Galiumtricorne)为供体,以关中地区15个主要的小麦(Triticumaestivum)栽培品种为受体,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比较了2种杂草水提液对不同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娘蒿水提液对所有小麦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猪殃殃水提液对这3项指标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甚至对某些品种的这3项指标没有影响或具有促进作用.(2)2种杂草水提液对供试15个小麦品种的活力指数,以及根长、苗高、根鲜重、苗鲜重等生长指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同一种杂草水提液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3)以播娘蒿和猪殃殃的响应指数值(RI)为指标分别将15个小麦品种聚类为强、中、弱三组,并发现2种杂草水提液分别对小偃22和西农979的化感作用均较弱,即这2个品种对播娘蒿和猪殃殃的化感作用均具有较强抗性.  相似文献   
717.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植被和两种优势克隆半灌木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凤红  刘建  董鸣 《生态学报》2004,24(11):2374-2381
群落优势种重要值的变化可以表征植被的演替状况。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飞播后不同演替阶段的沙地植被 ,以及两种优势克隆植物羊柴 (H edysarum laeve)和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调查的尺度内 ,群落水平上 ,演替前期和演替中期的植被盖度空间自相关发生的尺度远小于演替后期。随着植被的演替和发育 ,小于抽样尺度 (<1m)的随机变异逐渐增加。暗示着植被盖度空间格局的变化与羊柴种群和油蒿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的变化有关。种群水平上 ,小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控制着羊柴种群在 3个演替阶段的空间格局 ;处于前 2个演替阶段的油蒿种群 ,空间格局受更大尺度的过程控制 ,并在自身为建群种的群落随机分布。对于 3个演替阶段的油蒿种群而言 ,发生在小于抽样尺度 (<1m)的随机变异都高于相应的羊柴种群。这两种克隆半灌木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差异可能与二者克隆构型和克隆性的不同有关。本文还根据这两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了二者对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植被恢复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18.
灌木对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封育措施对优势灌木种群的影响,可为草原恢复和抚育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对荒漠草原4个封育时间(封育0、5、15、25年)的优势种群油蒿个体特征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蒿种群密度随着封育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封育15年时最高,为未封育样地...  相似文献   
719.
本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鉴定了杭州产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叶和花序的精油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异大香叶烯-D。  相似文献   
7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