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40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及非本病的发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反应机制及与非本病发热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同时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EBV-DNA载量加以确证。方法选取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30例(IM组),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患者30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EBV-DNA载量,采用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IM组与对照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1.776,P0.001),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降低(F=4.008,P0.050),同时CD4~+/CD8~+比例明显下降(Z=6.653,P0.001)。IM组EBV-DNA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以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主,T淋巴细胞亚群结合血清EBV-DNA病毒载量的联合检测对IM及非本病的发热患者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2.
刘鹏  钱冬萌  王桐梅  宋旭霞  王斌 《生物磁学》2013,(25):4921-4924
目的: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前透析及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显著增加了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原发感染和潜伏感染被激活的机会。观察HCMV感染情况与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肾功能的变化,以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跟踪收集40例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血标本,应用RT-PCR技术检测HCMV,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结合肾功能判断是否发生急性排斥或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结果:肾移植术后HCMV感染率为52.5%,10例出现症状性感染(25%),出现阳性时间35.7±15.3天。症状性感染组CD3-bCD4+的水平和CD4+/CD8+的比值较无活动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均降低,CD8+水平较其他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症状性活动感染者与无活动性感染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活动性感染组急性排斥或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8例(38.1%),无活动性感染组发生1例(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5,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HCMV感染能显著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尤其是CD4+/CD8+。并与急性排斥或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密切相关联,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对进一步机制的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3.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评估患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是否有所影响,及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何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2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T1)、脾切除即刻(T2)、脾切除后1h(T3)、手术完毕(T4)、手术后1d(T5)、手术后7d(T6)时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B细胞、CD3-56+(NK细胞)绝对数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前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均明显的降低,而在脾脏切除即刻各系细胞又明显恢复,基本与麻醉前水平相当.然而随着手术继续,在脾脏切除后1h,仅B细胞低于术前,一直持续到手术完毕,但是,此时B细胞与麻醉前比已没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完毕时T、B细胞和NK细胞再次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手术后1d时,CD4+T细胞与NK细胞仍然低于麻醉前,CD3T细胞、CD3+CD8+T细胞和B细胞已经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7d时,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B细胞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比麻醉前明显升高,但是NK细胞仍与麻醉前的水平相当.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有快速、短期的降低作用,术后7d人体淋巴细胞数量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反馈性地升高,提示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94.
甘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营养功能群 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线虫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生物。研究高寒草甸土壤线虫营养功能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有助于揭示土壤线虫分布对高寒草甸生态因子变化的响应。2019年7月中旬,采用网格法(1.0 m × 0.5 m)研究5.0 m × 4.0 m尺度土壤层(0 ~ 20 cm)土壤线虫营养功能群空间特征。采用改良湿漏斗法,共获得土壤线虫1 830条,隶属于49属,土壤线虫个体平均密度以50 g干土计量为63.2条,其中,绕线属(Plectus)和拟丽突属(Acrobeloides)为优势类群。土壤线虫以食细菌线虫、植物寄生线虫为主。土壤线虫营养功能群变异系数介于64.26% ~ 107.69%(n = 38)之间,存在较强的变异性。食真菌线虫与食细菌线虫(P < 0.001)、食真菌线虫与植物寄生线虫(P < 0.001)间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地统计分析显示,土壤线虫营养功能群的空间相关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有效变程介于0.50 ~ 27.07 m之间,其67.26% ~ 99.79%的变异与空间自相关过程有关。食细菌土壤线虫分布格局呈较均匀的斑块镶嵌结构,斑块较小;非食细菌土壤线虫呈斑块连接或斑块镶嵌结构,斑块较大且斑块间过渡明显,表明土壤线虫小尺度明显的斑块结构可能是高寒草甸受干扰后的一种常见分布模式,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5.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息息相关,在营养摄取、免疫与内分泌调节、药物代谢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与多种中枢系统疾病相关。其中,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孤独症与胃肠道疾病之间联系紧密且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人们愈发关注肠道菌群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孤独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异常的行为表现并诱发胃肠症状等。本文总结了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并从微生物群-肠-脑轴的角度讨论了肠道菌群影响孤独症的方式,同时介绍了孤独症患者肠道菌群疗法的有效性与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96.
丛枝菌根真菌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中的作用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植物入侵不仅是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生理学和生态学问题,尤其是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入侵植物和本地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外来植物入侵程度。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土壤中一类极为重要的功能生物,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过程中发挥多种不同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AMF对入侵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中AMF发挥的促进和抑制作用;探讨了AMF与入侵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对AMF一入侵植物关系的影响:对AMF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探索控制生物入侵的新途径、为我国开展外来植物入侵研究与防控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
刘伟  门丽娜  刘新民 《生态学报》2013,33(15):4724-4736
2006年5-9月,诱捕法采集粪金龟子,以农田为对照,选择内蒙古武川县不同农田退耕管理方式为研究样地,分析了农田退耕后采取不同管理方式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以为农田退耕还草管理措施生态效应的评价和完善提供依据.共捕获粪金龟子21671头,隶属于3科5属25种.优势种为直蜉金龟(Aphodius rectus)和蜉金龟属(Aphodius sp.7),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59.34%和11.71%.几种退耕管理方式都导致粪金龟子群落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多度提高,且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粪金龟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种数以及不同功能群和主要种的个体数与退耕年限、平均草高和植物群落盖度的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由于长期农业耕作以及缺少大型食草动物和较大面积放牧草地,研究地区的粪金龟子群落组成以功能群Ⅱ和Ⅲ为主,功能群Ⅰ的多度和物种丰度较低.可以认为,在研究地区以农田景观为主要基质的区域,采取多样化的农田退耕管理方式,提高了生境的空间异质性,在减少人为耕作活动对粪金龟子影响的基础上,对粪金龟子物种丰度和多度的维持起到了促进作用.农田退耕、保留适当面积放牧草地或适当数量大型放牧家畜将有利于功能群Ⅰ物种丰度和多度的提高,有益于粪金龟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整体生态功能的维持.  相似文献   
98.
张志伟  吴胜 《生物工程学报》2013,29(9):1301-1312
对生物体内已有的或者人工组装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优化操作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对于酶表达水平的研究,传统的做法是采用强启动子控制下的靶蛋白过量表达策略。靶蛋白的过量表达通常会导致细胞内积累大量的无活性包涵体,从而严重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和相关生物途径的有效运转。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种分子开关来精确调控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表达水平,对于研究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节律以及促进生物合成途径高效运转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基于细菌群落中普遍存在群感效应的基本原理并结合酶促催化的动力学特征,首先在大肠杆菌群落中建立信号分子高丝氨酸内酯(AHL)介导的细胞–细胞交流机制,将靶基因egfp置入到启动子PluxI的控制之下。在细胞生长过程中,产生的AHL累积到一定浓度启动靶基因表达。通过在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启动AHL降解酶AiiA的表达控制环境中信号分子AHL的浓度水平,从而控制靶基因egfp的转录效率,最终实现对靶蛋白EGFP表达水平的精确控制。通过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靶基因在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证明人工设计的分子开关可以便捷高效地控制靶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时空调节的严谨性。该分子开关有望广泛应用于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浙江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者分别于2010年4月(春季)、11月(秋季),2011年8月(夏季)和2012年2月(冬季)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8种,根据其食性类型划分为浮游生物食者、植食者、肉食者、杂食者、碎屑食者5种功能群.各功能群平均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浮游生物食者>肉食者>植食者>碎屑食者>杂食者,平均生物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肉食者>杂食者>植食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各功能群的密度和生物量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溶解氧、溶解态无机磷和表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排序轴对功能群-环境关系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功能群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调查志贺菌在成人腹泻患者中的主要血清群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浙江萧山医院临床分离自腹泻成人志贺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群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所有数据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125株志贺菌,其中66(52.8%)株为宋内志贺菌,58(46.4%)株为福氏志贺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5.9%,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79.8%,头孢噻肟为48.6%,未检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为87.0%和57.1%,而宋内志贺菌未检出氟喹诺酮类耐药株;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耐药率在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和氟喹诺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萧山地区成人志贺菌感染以宋内和福氏两种血清群为主,青霉素类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太高已不适合临床使用,含酶抑制剂抗生素是治疗志贺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