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86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色泽庄重、纹理精美的红木家具以其特有的材质、优雅的造型和隽永的生命力获得了国人的青睐,历久不衰,然而令我们好奇的是,在现代显微技术的辨析下,红木优雅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真实面目?红木的内在是否与它的外观一样,散发着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2.
结缘攀枝花     
杨永 《生命世界》2012,(6):4-7,91
攀枝花苏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平武大熊猫和自贡恐龙化石并称"巴蜀三宝",中国林业六大工程中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将其列为"15种重点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之一。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亚洲乃至世界纬度最北、株树最多、面积最大的野生苏铁林——攀枝花苏铁林。  相似文献   
123.
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一方面是内源性转录因子相互协调控制的结果,另一方面表观遗传修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DNA甲基化修饰的机理、哺乳动物DNA甲基化的特点以及干细胞分化的DNA甲基化修饰。  相似文献   
124.
近地层高臭氧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臭氧(O3)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目前地球对流层大气中平均O3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38 nl·L-1(25~45 nl·L-1,夏季每天8 h平均)上升到2000年的50 nl·L-1,悲观估计到2100年近地层O3浓度将上升到80 nl·L-1.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准确评估近地层O3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叶片伤害特征、光合作用、水分关系、生育期、物质生产与分配、叶片膜保护系统、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系统收集和整理了气室条件下(包括封闭气室、开放式气室)高O3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5.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 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吸收汇,原状林地土壤(Forest soil)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为7.67~-67.17μg•m-2•h-1,平均为-15.53μg•m-2•h-1;无凋落物处理(Litter-free)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是9.31~-90.36 μg•m-2•h-1,平均为-16.53μg•m-2•h-1。 二者对土壤CH4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秋>夏>冬>春,但无凋落物处理CH4变化幅度较原状林地土壤大,无凋落物处理吸收高峰出现在10月,最低值出现在翌年3月,原状林地土壤则分别在9月和翌年2月,均提前1个月。对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无论是原状林地土壤还是无凋落物处理情况下,土壤CH4通量都与地下5 cm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热配置对土壤吸收CH4通量的影响:冬季为12月~翌年2月,温度起主要作用;雨季3~6月,温度作用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分作用微弱;7~8月,CH4吸收通量随着湿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高温限制了CH4的吸收;秋季(9~11月)水热配置适宜,CH4通量达到高峰值。总之,CH4吸收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 湿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其吸收。  相似文献   
126.
农田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对臭氧动态暴露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估臭氧(O3)污染对农田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是污染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研究运用开顶式气室(OTC),对冬小麦‘ 嘉403’(Triticum aestivum cv. Jia 403)进行了O3动态暴露的田间原位试验。实验设置过滤空气组(CF)、自然大气组(NF)和两个不同浓度的 O3动态暴露组(DO100和DO150)。结果表明:1) O3浓度增加,一方面可以改变灌浆期冬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引起表观 光量子产额、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等光响应参数的显著降低。这表明灌浆期叶片光合能力的下降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O3暴露可以改变小麦形态特征,如植株变矮、叶片衰老加速、 叶面积变小,并最终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27.
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 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吸收汇,原状林地土壤(Forest soil)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为7.67~-67.17μg&;#8226;m-2&;#8226;h-1,平均为-15.53μg&;#8226;m-2&;#8226;h-1;无凋落物处理(Litter-free)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是9.31~-90.36 μg&;#8226;m-2&;#8226;h-1,平均为-16.53μg&;#8226;m-2&;#8226;h-1。 二者对土壤CH4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秋>夏>冬>春,但无凋落物处理CH4变化幅度较原状林地土壤大,无凋落物处理吸收高峰出现在10月,最低值出现在翌年3月,原状林地土壤则分别在9月和翌年2月,均提前1个月。对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无论是原状林地土壤还是无凋落物处理情况下,土壤CH4通量都与地下5 cm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热配置对土壤吸收CH4通量的影响:冬季为12月~翌年2月,温度起主要作用;雨季3~6月,温度作用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分作用微弱;7~8月,CH4吸收通量随着湿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高温限制了CH4的吸收;秋季(9~11月)水热配置适宜,CH4通量达到高峰值。总之,CH4吸收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 湿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其吸收。  相似文献   
128.
目的:研究眠安胶囊的有效部位及黄芩和琥珀等药材的提取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芩苷含量和提取物收率为指标,筛选出了黄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黄芩粉碎为最粗粉,用10倍水煎煮1.5h后再用8倍量水煎煮0.5h,减压浓缩(60 ℃~70 ℃)煎液至体积为投料量的5倍,于70 ℃加稀盐酸调pH值为1~2,保温30min后静置8h;以药效学为指标,确定了琥珀等药材渗漉提取用乙醇的浓度为70%,同时以药效学和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琥珀等药材提取的最优条件为10倍量70%乙醇浸渍24h,调渗漉速度为3 ml·min-1·kg-1进行渗漉提取.结果:眠安胶囊的有效部位为黄芩用水煎煮、琥珀等用乙醇渗漉提取的部位.结论:该工艺稳定,重复性好,适合于眠安胶囊原料药的提取.  相似文献   
129.
为了研究菜豆种子超干贮藏的适宜含水量及其机理,采用人工老化法对不同含水量的菜豆种子在老化过程中的活力变化与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含水量为3.4%~9.0%老化菜豆种子的发芽率、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等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菜豆种子含水量(MC)降至3.8%,能显著提高抗老化劣变的能力。在同等老化处理(50C、20d)后,未超干种子(MC=6.9%~9.0%)发芽率已大幅度下降,而超干种子(MC=3.8%~3.4%)的发芽率仍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平。与未超干种子相比,超干种子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而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不同含水量菜豆种子POD同工酶谱不同。  相似文献   
130.
干花豆中的三个异戊烯基黄烷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滇产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 Hemsl.)茎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及波谱分析,它们分别确定为羽扇豆醇(1)、8,8-dimethyl-2-phenyl-10-prenyl-2,3-dihydro-8H-pyrano[3,2-g]chroman-4-one(2)、7-羟基-6,8-二异戊烯基黄烷酮(3)、7-甲氧基-8-异戊烯基黄烷酮(4)和齐墩果酸(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